禅的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
環保一詞,已是非常流行的現代語,它的意思是:保護我們生活環境的自然生態,使之産生自然的調節。如果破壞了自然生態的自然調節,就會爲自然帶來災難,爲人類的生存造成危機。
一、什麼叫作環保
人類也是自然生態之一,破壞了自然生態,人類大衆本身就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佛教主張不殺生,祈求盡量少殺一點。現在許多地方由于飼養雞、鴨,尤其是養豬,對四周的居住環境産生了破壞,水質、河流受到汙染。而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美國及日本人在當地砍伐森林,拓展畜牧,將養大的牛只,運回自己的本土銷售,他們雖然沒有破壞自己國家的環境衛生,卻破壞了地球上自然資源及生態的調節。
保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就叫環保,人類生活是在地球,但是人類卻逐漸地將唯一能生存的地球,在化學、塑膠、放射能及機器運用所産生的廢水、廢氣、廢料中遭到破壞。譬如:我們經常使用的紙張、紙盒、紙盤、紙杯、紙巾等,這類東西的過量使用和浪費,不僅使地球失去森林,尤其所製造出來的大量垃圾,使得我們人類在講究自身的衛生之時,卻破壞了環境的衛生。紙盤、紙杯,由于是紙製品,若能處理得好,其中的一部分還可以回收後再製,如果是保麗龍的産品,就更難處理了。
許多人在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上,只注重物質生活品質的提升,往往忽略了精神生活品質的提升,這更是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從禅的精神來講:生活是以簡樸、整潔爲原則。所以應該通過禅修的生活,來提高人類的精神品質,保護人類的心理健康,影響全人類的心靈,進而改善生活環境,達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最近我去英國主持了一期的禅七,參加的人都是當地的心理學家、心理醫生、醫生及作家。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也都是替人家看病的人,但是,他們自己的病也很多,參加禅七就是來治病。因爲現代的人類是生活在迅速變化、競爭激烈及到處汙染的環境中,使得心理無法健康。
如何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最好是用禅的方法及觀念來疏導、來調整。
二、禅是什麼
(一)禅是清淨的智慧
一般人有執著、有自我、有自利的聰明,是不清淨的智慧。
(二)禅是無染的心靈
所謂無染,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帶著情緒及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動。
(叁)禅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這叁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爲無常的關系,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遷。無常、變遷就是空,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經常在變,因爲在變,所以有相等于無相。現前有,進入未來即消失;剛才還有,到了現在又沒有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
“無住”就是空,這是講即空即有。無住就不會停止在某一個現象上面,現象既不能停止不變,便無從執著那樣東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執著,而停也停不住,執著也執著不起,那已經知道是空。雖然是空,但是變遷的現象不是沒有。既然講無住是沒有辦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經》講的“空即是色”。
“無念”就是空,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沒有跟煩惱相應的念頭,沒有跟自私心相應的念頭,因此就是空。沒有情緒的波動,沒有自我的執著,因此,自我就是無我。
佛法講無我,就有人問我:“佛有沒有我?羅漢有沒有我?”我回答說:“當然沒有!佛是已經解脫的人,當然沒有我;羅漢也沒有我,否則不能算得解脫。”因此有人反過來問我:“《金剛經》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連續講了兩個我。前面的“我”是已證羅漢果位的阿難尊者講的,後面的兩個“我”是佛講的,怎麼說沒有我呢?”我告訴他:“那個“我”就是無我,是假名的我,是爲了說明一個現象必須提出有我有你,否則無法表達說話者的立場、無法表達佛的智慧,所以這個不是“我的情緒”、“我的執著”,而是爲了表示無我的假名我。”
禅是絕對的無,不是跟有相對的無。《心經》中所說五蘊皆空,五蘊是指我們的物質的身體及精神的生命,這兩類加起來,若以智慧觀照,五蘊非我,五蘊皆是無常的現象,所以是五蘊皆空。
既然是空,就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心經》告訴我們解脫的時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沒有我這樣東西,那個智慧是誰的呢?因此也不應該說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的聖果、佛果,也是沒有的,因爲如果有所得,一定是有我的。所以《心經》要說:“無智亦無得”,《維摩經·觀衆生品》亦雲:“若有得有證者,即于佛法爲增上慢。”這也就是無我的意思。但這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因此《心經》中另外還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經句。如果有盡,盡了便在人間消失,那是消極。無明與老死既不存在,所以也不必畏懼。凡夫不斷地從生到死,是由于無明,解脫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但是解脫了的人還是有老死的現象,只是不對老死産生執著、産生畏懼,不受老死的現象所困惑、所恐懼,這叫作解脫。因此叫“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不是相對的無,也不是相對的空。所謂解脫生死的意思是:自由自在于生死,不畏懼于生死,這叫真正的無生死。可是解脫以後爲了度衆生,還是會有生死,這叫作亦無老死盡。《維摩經·菩薩行品》亦雲:“觀以無我而誨人不倦”,可知無我實是積極的。
不落空和有,叫作絕對的無,《華嚴經》中說有無盡的法界,有凡夫的法界,有諸佛的法界。法界的意思是指環境、範圍。不同層次的人,就有不同的環境和範圍。《華嚴經》講的無盡,那是指的絕對的有,那是真實的有。《般若經》講的空,是畢竟的空,也是絕對的空。所謂畢竟空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空空——絕對的空,並不是有無相對的空。《華嚴經》講有,《般若經》講空,實際上都是講的不可思議的無。
不一不異是絕對的無,不是一,也不是二,那就是絕對的無。在《維摩經》裏常講“不二”——生滅不二、垢淨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也就是無的異名。
叁、禅與心靈環保的類別和層次
內在的心靈世界只有一個層次,我們叫它“法界唯心造”。所謂法界,一共有四聖六凡的十法界;或者是每一法(現象)的範圍,也叫作法界;或是每一類的衆生,叫作一個法界,這都是唯心所造的。唯心的意思有叁點:
(一)觀想的
用意念或意志來作觀想:你想清淨,就得清淨;你想安靜,就得安靜;很熱的時候,你想不熱,就會不熱;很苦的時候,你想不苦,就會離苦。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叫作《求生存》的美國雜志上,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打獵的父子,在一個冬季,因飛機失事而掉入湖中,父親很快地就被凍死了,兒子一直想著:“我不冷,我不冷。”這樣慢慢地爬上了岸。上岸後,一共在森林中過了七十天,在這期中只有水喝,什麼都沒有得吃,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餓,我不餓,我不冷,我不冷。”等到被人發現時,他雖已瘦了,僅剩下七十九磅,但還是活著的。他的意思力及意念,使得他活著回到了人間。
(二)體驗或心驗
經由觀想、持誦、禮拜或祈禱而達到的一種效果。觀想完成而見到淨土、佛、菩薩;持誦、禮拜、祈禱完成而見到佛國、天國、神仙。這都是當事者個人的體驗,其他的人無從分享。
(叁)事實的實踐
心中所想的或希望的事,自己便朝著目標去努力,以實際的行爲,來改變現實的環境。也就是依據自己心中所想的,不僅用嘴巴宣傳呼籲,尤其要身體力行,百折不撓地全力以赴,便能改變現實的環境,這也是唯心所造的一種模式。
禅的世界是內外統一的,內心世界不離現實世界。禅者的內心世界是純樸的、無瑕的;他的物質生活是簡樸的、自然的。而外在的世界,在他看起來,並沒有離開他無限大的心量。因爲禅者的內心是無私的、無我的,所以也是無限廣大的;既然是無私的、無我的,外在的環境並沒有離開他自己的心性。因爲自心是清淨、無私、無染的,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會無私無染的,又是因爲自性即是清淨的空性,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是無相無著的。既然禅者所體驗的世界是內外一如、無私無染、無相無著,那又何處不是佛國淨土呢?只因其他衆生仍在充滿煩惱的情況下生活,所以必須宣揚心靈環保的理念及方法。
由于禅者的心靈是層次分明的,並不因爲無我、統一而混淆了,故對于外在世界,仍有認識和反應作用。一位高明的禅修行者,當他跟人相處之時,或者處理事務之際,能以純客觀的智慧,作善善惡惡、公是公非的判斷。他會以此自化化他,那便是菩薩道的實行者。
一位有了禅修體驗的人,不一定就是完全解脫了的人。他已有攝心、安心的經驗,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會知道自己有些什麼缺點,既有自知之明,也會坦白向他人承認自己的缺點,這也正是他內心的反應。所謂明心,是首先明了自己的煩惱心是什麼?有多少?往往是從對于環境的接觸及思想的矛盾,才能反映出內心的煩惱。煩惱如賊,只要你面對它,它就隱匿起來。于是不隱瞞缺點的人,他的心就比較明朗、坦誠、謙虛、和善,他會說他應當說、可以說、如實而說的話;他會做他應當做、必須做、如實而做的事。
從心靈的淨化到精神的提升,要用觀想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數息觀、不淨觀、念佛觀;另外尚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禮拜、持名、諷誦,以及默照、話頭等。這些方法都能使我們的身心淨化,也能使我們的人品提升,從行爲改變觀念,再從觀念的改變,來達成人格的淨化與精神的升華。除了觀想方法以外,當然還需要配合無我的空觀,才能産生無私的智慧。
四、禅的修行與心靈環保
環保必須從我們的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保護。我們應該以禅修的方式作爲生活行爲的准則。例如:我們在禅寺吃飯,不浪費一湯、一菜、乃至一粒米、一滴水,就是連吃完飯的碗、筷,都要用少許的水在碗內清洗後,將水喝下。現代人多半有浪費東西的習慣,吃不完就倒掉,用不完的扔掉,雖然是用自己錢買的,但是浪費東西就浪費了屬于地球上全體衆生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越來越少,而只有人類是越來越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
禅的修行,能使我們主觀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生活環境合而爲一,那不僅僅是心理的想像,也不是眼不見爲淨的自我安慰。禅的修行者,一定會將內心所體驗的,表現到外在世界來,自己體驗到的,必定也勸導他人一同分享,也會影響他人、帶同他人,來共同達成心靈環保的任務。
自然環境的保護,一定要靠人來完成,爲了能達成此一任務,必須從全體人類內心的意願及認識做起,進而身體力行。如果僅有意願及認識,力量也有限,必須用觀念來疏導,用方法來實踐。這樣才能達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禅的心靈環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