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有”,來世又去受“生”,然後“老死”,就這樣,叁世因果生死流轉的關系,像一根鏈條,老死以後又生,生以後又老死……永無止期。

  從小乘的觀點看,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緣的還滅,就是了脫生死,不在生死之中,進入涅槃。生死怎麼來的?其根本是因“無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沒有“無明”,就不會生,不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斷無明了生死。

  然而,大乘菩薩則有更深徹的智慧觀照。如前所述,既然現前的諸法都是空是假,則十二因緣所呈現叁世流轉的生命現象,亦不離五蘊諸法的生滅,所以當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無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斷無明;而從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

  換言之,當一位大乘菩薩徹見十二因緣的流轉相是空的,那麼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跟著不存在了。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句中的“盡”,是還滅的意思。因此,對大乘菩薩而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後,既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不被生死所縛,自在于生死之中。

  經文接著說︰“無苦集滅道”,這是指明叁世因果的流轉生死與生死的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苦集滅道”叫四聖谛,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苦”,生命的現象就如苦海,有叁類八種,這在前面講“度一切苦厄”的時候說過了。“集”是指苦的原因,人因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煩惱,而驅使身口意去造作各種善惡業,由此善惡諸業積“集”招感各種苦的果報。一邊接受苦的報應,一邊又造下新的生死之業。所以,造業而受報,受報而造業,周而複始,永無了期。受報是苦谛,造業便是集谛。如果不想再受苦,就要修“道”。在修道過程中,漸漸地不再造苦因,終究才能“滅”苦。

  由此可知,集爲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爲滅之因,滅是道之果。集與苦爲世間因果,道與滅是出世間因果。

  我們學佛就是要斷除苦因以達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前面說集是苦因,然而流轉生死的衆生爲什麼會不斷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來對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流轉生死的衆生不斷造作苦因的根源,是來自于無始以來的貪欲、嗔恚和愚癡的無明煩惱。例如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拼命貪求,患得患失而不擇手段;娶了太太生不出兒子,就想再找一個太太來生;恐怕一個兒子不孝順,再生一個才安心。貪得無厭的同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樹立了許多怨家仇人,逞凶鬥狠,報怨複仇,你來我往;再如對事情缺乏正確清楚的認識或判斷等等,便使行爲上造作殺、盜、淫等身業,嘴巴則造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等口業。

  所以不斷造業受苦的根本原因來自無明煩惱,也就是沒有智慧!那麼如何去開發智慧呢?必須修叁無漏學和六度。叁無漏學是解脫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薩道的基礎,也是叁無漏學的開展。

  叁無漏學,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戒與定是爲了得無漏慧,有了無漏慧,才能斷除生死惡業,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和精進是戒的範圍。從菩薩的立場看,有能力布施而不布施,應該忍耐而不肯忍耐,可以用功而不用功,能舍而不舍,該做而不做等等都是犯戒。至于如何持戒清淨,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修行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禮佛、拜忏、誦經、打坐、念佛、持咒……等等。

  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才願發布施的心;心愈安定,煩惱愈少,智慧愈增長,最後就能得解脫。所以,解脫來自禅定和智慧之力。由持戒而離苦得樂,習禅定而得禅悅,修智慧而得法喜。諸位看,這有多好!能修戒定慧的人實在太幸福了。

  依智慧而得自在,依叁無漏學而得解脫,固然不錯,但是一個修行人如果心裏這麼想︰“哦!我已經得解脫了。”“我已經有大智慧了。”或“我已經成爲大菩薩了。”那就有問題了。在空慧的觀照之下,根本是無苦、無集、無滅、無道的,這樣才會不離生死而不受生死的束縛,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小乘說︰“苦集滅道”,大乘菩薩則說︰“無苦集滅道”。

  經文接著說︰“無智亦無得”,這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定會問︰既然說沒有智慧可得,那就沒有可以證悟的目標了;沒有目標,我來修行做什麼?在前面的經文裏,各位已經知道了諸法是空,既然是空,那麼能觀照的智,和所證得的理,當然也是空,也就是無可執著。因此,“無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

  “無得”,是說沒有什麼可以得到。有人說修行可得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證道果,又說什麼四果、五果,乃至七果、八果,如果有果可證,就是一種執著了。現在外邊有人標榜自己已證叁果、四果,說自己是聖人,這種人有大問題;把證悟當作一樣事實去執著,有一點宗教的體驗就生狂慧,是驕慢心。

  所以遵守《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的話來修行才是最正確安全的。我們中國的老子不也說了嗎?“大智若愚。”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第叁篇 心經實踐──人生的意義

  《心經》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即使不識字的老菩薩們也多能背誦,因此講《心經》的人特別多,聽的人也最有興趣。今天國父紀念館不僅這大禮堂滿座,連走道上也都坐滿了,這並非我聖嚴的魅力,而是由于《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

  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講“空”的,“空”究竟是什麼意思?是否什麼也沒有?或者是一種消極的觀念呢?其實不是!如果懂得《心經》,就不會認爲佛法講的“空”是什麼也沒有,它絕對不是消極,而是超越于積極與消極的一種最積極的思想。

  剛才主持人葉樹姗菩薩介紹我很有學問,是一位研究佛學的文學博士,那麼我這叁天晚上講經,一定要講得有些學問,否則諸位要失望了。但是我會講得讓諸位聽得懂,如果聽不懂,你們還是會失望。因此我要試著講得既有學問,又聽得懂。

  生活、生命、人生

  現在開始講今晚的主題“《心經》生活系列講座”。一連叁個晚上皆是講《心經》與生活、生命、人生的實踐與超越;亦即這次講《心經》,是配合生命、生活與人生來解釋。讓我們一樣樣地來介紹。

  生命、生活、人生的定義是什麼?生活是衆生以活動來維持生命的現象,生活是生命在空間的環境中求生存的活動方式,生活是生命在衆生群中造作善業與惡業的行爲。這些關于生活的定義,請各位要了解。

  一般人對于“生活”究竟是在爲什麼,多半不清楚。以佛法的立場來看,生活本身即是造業,所造有善業、有惡業。如果是一位修行人或是大修行人,是造無漏的善業;普通的凡夫是造惡業以及有漏的善業。看看我們平常生活中是造善業或是惡業?造善業很好,造惡業會很麻煩;怎麼麻煩法,後面會提到。

  生命是衆生維系身體生存的現象,生命是衆生在時間過程中繼續存在的事實,生命亦是衆生在衆生群中接受福報及罪報的現象。所謂生命就是我們活著時所呈現的動態,生命的事實是爲了什麼?是由于過去世造了種種善業及惡業,現在世便受福報及苦報。

  人生是人類在時空中生存的現象;人生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人類的生命是衆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衆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衆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余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爲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衆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爲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衆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只狗,它在我們作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它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只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爲。那是因爲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它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它會念嗎?我相信它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衆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爲“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衆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爲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爲死了以後,業報未了,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是多麼地可憐!

  《心經》所講的叁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叁世循環。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于自我爲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爲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挂礙。因爲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挂礙。

  第四篇 心經異譯

  (略)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