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爲什麼要度衆生
聖嚴法師
《金剛經》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又說:“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又說:“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所謂度衆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衆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衆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系,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爲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屬于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霧。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衆生,故有衆生可度。因從菩薩的立場來說,一定有衆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衆生可度,但他還要度衆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衆生,自己卻已經不再度衆生。成佛之後,便不度衆生,無衆生可度,只是衆生自度,以其善根、褔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衆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衆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唯有衆生有求,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鍾爲喻,輕輕地撞就小聲地響,重重地撞就大聲地響;鍾有響的功能,如果無人去撞,它不會自響;所以,衆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在,也不會幫到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衆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衆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衆生。所以,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爲正遍知覺,有求必應——衆生有求,諸佛必應。
佛度衆生不是以知識度衆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衆生所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衆生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爲他是整體的,衆生是局部的、個別的,他能給衆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衆生的東西,而是衆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衆生,就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益。人間所謂的分析以及歸納,這都是從個體、局部爲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任一類的衆生當中,就像那一類的衆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做爲度衆生的工具,而使得衆生受益。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無數衆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就具備正知覺,因爲他不離法身,可是不能夠說,正遍知覺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見,所見化身佛的知能,而稱爲正遍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