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聖嚴法師
序言
我在臺北及紐約兩地,已于不同的場合,先後講過四次《心經》,講出的方式也不一樣。最初于農禅寺講出,它的錄音帶不久就以有聲書型態流通。
本書:
(一)心經禅解──講于紐約東初禅寺,聽衆人數較少,程度卻相當平均,所以比較著重于佛學思想及禅觀,同時也對經文逐句的解釋,必要時也征引了諸大小乘經論,便利于新學者的禅修練習,也可作爲演講《心經》的參考。
(二)心經講記──講于農禅寺,除了依照傳統講經方式,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逐句解說,並依經文標示出佛教的宇宙觀、人類觀、人的叁世因果觀、菩薩及佛的境界;層次分明,內容也相當紮實,有助于學人作義理的探究。
(叁)心經實踐──講于臺北國父紀念館,一連叁晚,每場都有叁、四千位聽衆,所以講得比較通俗而更生活化些,有利于日常生活中應用。
《心經》是叁藏聖典中流傳最廣,被人持誦講解最多的一種大乘經典,雖僅二百六十個漢字,涵義豐富,譯筆精簡流暢而優美。其內容既淺又深,以基本原始的佛法爲底子,以大乘空義的佛法爲靈魂。真是遇淺即淺,逢深則深的好經。可以把它當作正知正見的佛法概論來持誦、來閱讀、來研究。
《心經》的漢譯工作,先後共有十一次,現被收集于《大正藏》第八冊的即有八種。另外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般若經》卷四及四○叁,均有與《心經》內容大致相同的經文。譯筆最流暢簡潔的是玄奘大師,古來僧俗大德們讀誦講解的,也就是玄奘大師手譯的《心經》,我也不能例外。
爲了便利初學者的運用查考,輯成本書之後特別將諸種異譯本,收集了加上新式標點,附于本書之末。其中有的譯本文字內容略有不順,但是對照各種異譯,能使我們對于《心經》內容的理解,等于多配了幾副開拓視野的眼鏡。
最後要向爲本書整理錄音成爲文稿,以及替我抄寫清稿和校對出版的諸位僧俗弟子致謝。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七日聖嚴序于紐約
--------------------------------------------------------------------------------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心經禅解
一、前言
二、智慧度苦厄
叁、觀諸法皆空
四、因緣不思議
五、解脫與自在
六、生命的歸趣
第二篇 心經講記
一、緒言
二、《心經》的內容
第叁篇 心經實踐
一、人生的意義
二、生活的實踐
叁、生命的超越
四、後記
第四篇 心經異譯
一、《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鸠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
叁、《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月譯)
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共利言等譯)
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智慧輪譯)
六、《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施護譯)
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成譯)
八、《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習應品〉心經內容(鸠摩羅什譯)
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初分學觀品〉心經內容(玄奘譯)
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二第二分〈觀照品〉心經內容(玄奘譯)
--------------------------------------------------------------------------------
第一篇 心經禅解──智慧度苦厄
〈智慧度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 梵文prajn~∣a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壇經》中說︰“即定即慧”。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說︰有定的時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時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定的作用。
定、慧同時産生,是禅宗的立場及觀點,定、慧産生以後,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現清淨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會犯戒的。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種的修行達到第六種智慧的目的。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煩惱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爲修行的指導原則,才能超越苦及煩惱,達到解脫的目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以簡短的經文,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産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稱之爲《心經》。
觀自在菩薩
菩薩 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衆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爲自己考慮;廣度衆生是爲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衆生而不求回報;鼓勵衆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禅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爲了使衆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作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衆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禅定的力量産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系時,便産生不了應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煉,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衆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于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産生了智慧,才能廣度衆生。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衆生爲第一,精進度衆生的方法有四︰
(一)已造的惡業趕快斷,
(二)未造的惡業永不造,
(叁)未生的善業趕快生,
(四)已生的善業要增長。
前兩點是使衆生離苦,因爲造惡業會得苦果,後兩點是使衆生得福報及安樂。這四個方法加起來就是“慈悲”;悲心使衆生離苦,慈心使衆生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就是慈悲,沒有慈悲心不能稱之爲菩薩。
自在
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衆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衆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衆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幹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衆生爲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對衆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
第二篇 心經講記──人的叁世因果觀
〈人的叁世因果觀──人在生來死去中即解脫自在〉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乃說明十二因緣的流轉和還滅也是離不了空性。
從無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個階段,顯示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流轉的過程,這是佛法裏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佛法講衆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衆生,而十二因緣則是專從人的立場來看。因爲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只有人才能信佛學佛,才能得解脫自在。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和“行”屬于過去世。“識”屬于過去到現世的主體,故跨越過去世與現在世,乃至未來世。“名色”到“有”屬于現在世,最後的“生”和“老死”屬于未來世。“老死”以後又再“生”,“生”一定又從“無明、行、識”流轉不已。
“無明”爲生死的根本,它從無始以來就有,不是上帝給的,也不是因爲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壞事。衆生一開始就是衆生,唯其本質可以成佛。如金礦裏的金子,本來是夾雜在礦石之中,只要將石頭洗煉,金子就會顯現,無明如礦中之石,故有無明就不是佛,而是煩惱的衆生。何謂煩惱呢?煩惱就是由貪欲、嗔恚、愚癡所衍生的種種心理現象;再由這些心理現象,表現種種的身心行爲,造作種種的善惡諸業,這叫作“行”。
當一期生命結束了,生前的種種善惡諸業便積聚成一股很強的力量,讓他去感受果報,而投爲新一期的生命主體。這個生命主體叫作“識”,和五蘊中的識蘊是同一個東西。當人在轉世投胎的刹那,他的“識”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爲“名色”;“名”是指識,“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後,一、兩個月之間,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這稱爲“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當胎兒出生之後,他的六根就與外界的六塵接觸,這就是“觸”。觸之後會産生苦或樂的感“受”,于是喜歡的就想追求,不喜歡的就想擺脫,這些一並叫作“愛”。當“愛”的心理活動付諸行爲,成爲事實,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擺脫的過程,不免又造作了種種的善業和惡業,于是,便又有了未來受生受死的果報之身的因,這叫作“有”。
所以“有”與前面講過的“識”,是一樣的性質,所不同的,“識”指的是今生投胎受報的因,“有”指的是來世投胎受報的因,如此而已。于是,憑著…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