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誠大和尚接受有關媒體的訪談――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龍泉寺

  學誠大和尚接受有關媒體的訪談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龍泉寺

  記者:我在傳媒界工作,本來是可以正面影響引導大衆的,但我主編的雜志常常是在探討物質層面的問題,我想更多在心靈上對大衆幫助引導,卻不能做的更多。我現在年富力強,做傳媒十幾年,有很多的人際關系資源,想做更多幫助社會大衆的事,卻在現實工作上無法實現。

  在工作之外,也做其他幾件事,發現許多家長在送孩子學習時,他們在外面無事等待,其實家長是需要學習的,否則老師教一套,回家裏父母做的是另一套,對孩子怎麼會有好影響?第二,企業家找我,幫助中國企業品牌的樹立,他們發覺不能再給別人品牌代加工。我也認爲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品牌,這方面我可以幫助策劃、宣傳。

  但最大的困惑是,這些事與我的工作沒關系,又都是點式的,不能彙聚成一體,都是做完就完了,缺乏持續性與連續性,請法師指點迷津。

  大和尚:現在,個人中心主義、消費主義不知不覺在主導著整個社會。科技、物質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是不容易的。你想做的、要做的與正在做的有距離,一般人都如此,都有這樣的矛盾和困惑,因爲想做事的往往想得美好,但是要做的卻更多迫于無奈——因爲單位、家庭和社會的種種要求、壓力。如何把想做的和在做的很好地結合起來,就顯得很重要了。

  記者:對!對!

  大和尚:首先,做事情是爲了什麼?做事的目的、意義、價值、本源,佛教講初發心,就是最初的起因,這個最重要。比如吃飯,最主要的目的是爲了解饑,喝水,是爲了解渴,這是第一功能,然後才是其它的功能、需要,做事情也是如此,你的根本動機是什麼?其次,要有一批人,至少彼此可以互相信任,對理念能夠比較認同,才可能一起做事。這個社會已經存在著信仰危機、信任危機、誠信危機,商業利益的追求成了主要價值導向,而道德、精神、文化領域的好東西是需要長期積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它的效果才能出現。目前,有道德修養與品行較好的人,都是比較傳統,他的價值觀、行爲更符合傳統道德,這並不是說他刻意只學傳統文化,而是說明傳統道德有不朽的價值。另一方面,你可以有傳統的道德標准、理想,但客觀事實上很難做到,現代人的思維、生活、工作根據的大都是現代的標准,並且常常也受到西方人的行爲規範與價值取向標准的影響。西方人信仰上帝,上班雖是西方式的管理方式,但下班後,他可以到教堂禱告、忏悔,相互間友愛、幫助,相當于在大社會中又有小社會,他們身心的緊張,工作、生活的問題能得到緩解、幫助。在中國這個部分比較薄弱,富的人愈發有錢,卻不知道如何花,窮的人連生存都難,社會兩極分化越來越大,傳媒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是在引導高消費、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人們的消費欲望大大增長。中國如此大的人口基數,若無好的文化來引導、道德來規範,會出很大問題。雖然也有一些比較有品位的雜志,但是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夠,被淹沒在宣導物欲的媒體洪流中,所以必須要有主流媒體以較強的聲音發出最好的倡議來。我們國家在宣傳上已經比較開放,各種觀點、各種說法都有,可惜,不知不覺也在浪費了人力與物力,結果是一般人收看、收聽以後,不能分辨是非。西方國家他們的做法是,如美國立國兩百多年,靠的是叁樣:一個是商業,一個是政府,一個是宗教,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就是這叁個,商業發展容易導致誠信缺失,宗教正好可以對治它。宗教同時也輔助了政治,宗教強調和睦,無形中幫了政府的大忙。政府的職能是調整各個集團、階層的利益關系與平衡,但這是沒有辦法做到非常理想的,公平、公正是在一定程度、一定範圍內講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

  如此講來,引導社會的發展方向,宗教有著不共的價值與特殊的作用,它直指人性的弱點,可以約束製衡人們內心的貪婪、嗔恚、愚癡。人性的弱點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對社會、對他人産生傷害。人性的弱點用佛教講,就是煩惱,就是不好的,不論身爲高官,還是普通平民百姓,內在煩惱增長,就會對社會、他人造成傷害。宗教是從生命個體、從心靈深處下手,它是完全平等的。它的平等是起因的平等、過程的平等,不是現前與結果的平等。社會上人們講平等,可是在最開始就不平等,人與人有種種的差別:級別、房子、身體、容貌等等,而社會也強調人的差異性。差異性的強調與突出,所産生的兩極分化與社會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宗教正是消除人的差異性,從心靈上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上層當官的人越來越能認識到這一點,整個社會也就會越來越和諧。

  記者:目前社會上有些雜志多是宣傳似是而非,乃至多數是錯誤的觀念,渲染高消費,而他們的銷售量還在不斷增大。

  大和尚:這正是人們內在空虛,導致向外的追求。佛法不僅是一套道理、一套理論學說,更是要來解決身心的問題,是轉變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哲學角度看,所有的一切問題都起源于人生觀、價值觀。如,依佛法看,給人一百元比別人給我一百元的價值大,社會上則不會如此,一般人都會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一百元才是有價值。即便一個人很有錢,看到窮苦的人,會給他一百元,也只是可憐他,而沒有布施得善果的認識。

  記者:我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有非常多的選擇,這個也可做,那個也可做,這個也有意義,那個也值得做。但不知選擇哪一個才好,所以就最想學一樣——善觀緣起。

  大和尚:佛法注意心,也注重物,注重起因,也注重結果。爲何人有那麼多問題?就是認識的角度有問題。越是高位的人越容易有問題,越容易迷惘。社會地位低的人,往往只顧得上眼前的生存問題。越是位置高,有更多社會關系的人越不知怎麼辦——就好象有很多件衣服,不知穿哪件好,食品很多,不知吃哪種好。

  記者:傳媒本來就有引導教育大衆的職責,但現在傳媒已商業化,追求的就是利潤最大化。但是現在面臨經營壓力,首先是化解經營壓力。

  大和尚:你可以在雜志中傳播佛法的觀念,不等于傳播宗教。你有佛法的認識,對問題分析判斷就會不同。可以把正確的價值觀念作爲文化信息來傳播。

  記者:我也盡量做了,雜志裏講親情、友愛,但這樣太有限,也太委婉、太呆板、太壓抑。我還是更想往直接對人的心靈溝通提升。

  大和尚:你可以介入企業文化,一個企業發展不下去,多是無真正的企業文化。國外的企業文化多是受宗教的影響。現在社會上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很大,由企業文化來推動社會文化。

  記者:我們集團是很掙錢的媒體,老板關注的是建立什麼樣的模式更賺錢。

  大和尚:模式可以拷貝,大企業皆有各自的發展模式,但不是關鍵,關鍵有二個:一個,大家更齊心;二個,大家目標更明確。企業文化的發展不光是靠錢,更重要的是靠文化來影響人,是人們靈魂深處的認同,可讓上上下下的人都認爲自己的行爲是會有回報的,因爲所做的是對人類有貢獻的,從上到下都非常人性化。在西方,已有許多企業,把商業、學校、家庭、宗教、醫院等聯成一體,成爲大社會中的小社會。有其內在的穩定、和合、認同、安適。一個企業中,缺乏這樣的共同目標、方向,雖然也講合作共事,但企業中核心骨幹不和合,會跳槽。核心力量不能持久,企業發展也不會持久。靠企業文化,凝聚人心,實現自我的真正價值。

  記者:我看到有些員工不上進了,看他這一年的工作,只是上一年的重複,得過且過,不能樂于開創。

  大和尚:一個人來工作的目的,往往是掙錢滿足生活。剛開始一個月給他開足夠的工資,他就滿意了。過幾個月,他心態就會變了,呆得越久人的想法越多,錢不夠多了、領導好不好、下面的人好不好、自己能否升遷、……,他不會只是滿足于那份待遇了。人必定要群體生活,若在群體中感覺不被重視、不被關懷、被遺棄、在團體中可有可無,他的上進心就不行了。一個企業,一個千百人的團體發展的好壞,與其中個性化的個人對團體的信任度、工作投入程度關系是很大的。這個投入,不僅是工作上時間、精力的投入,不僅是爲企業賺得更多利潤、個人得到更多的收入,光靠這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心力的投入,能夠認爲自己的所做所爲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樣才好。

  記者:我發現有些從事傳媒的人的工作中,都欠缺足夠的積累,他們對讀者的關注是不夠的,往往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重複自己過去的東西。

  大和尚:人的想法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天會這樣想,明天會那麼想,對于如何調動下面人的積極性,你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更寬廣的角度上來認識與對待這個問題。

  

✿ 继续阅读 ▪ 正因善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