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八卷▪P6

  ..續本文上一頁定是不一樣的,善因一定是善果,惡因一定是惡報,絕對不是說是善因有惡報,惡因有善報,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世間法裏頭常講將功抵罪,在佛法裏頭講不通的,佛法裏頭沒有這個說法,決定不能說是我修善可以能夠補過,不能!所以這一點諸位大家要曉得。那麼既然不能抵銷,我們一想著急了,我過去造的惡業,這怎麼辦?惡業銷不掉的,絕對不能抵銷的,可是這裏頭有一個事實的真相,業因哪一個力量強大,哪一個先受報,這是必然的。所以你既然曉得過去作了惡業了,我從今以後不造惡業,我拼命造善,我善業的力量強大,我善業力量先受報,惡業力量後報。如果你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了,我們修淨土,修淨業,我淨業力量強大,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到了那個地方之後,惡業種子雖然有,沒有地方受報,爲什麼呢?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沒有機會報了,雖有惡業也沒有報的緣了,沒有緣就不受報,但是這個惡的種子,不會消失,所以諸位明白這個道理,惡作不得,作了還是有業的,這個因果不能抵銷的,要多行善,但是你要是更進一步了解,善惡業都不好,爲什麼呢?都要招果報,最好修什麼?修淨業,修淨業善道惡道裏頭都不相應,這才能超越輪回,了生脫死,這是學佛人應當要明了,應當要求取的。

  下面講相應,相應就是相契合的意思,“因果相稱”,造什麼的因,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就相應,特別是在用心上,我們要是像佛一樣的用心,必定得佛的果報,佛的用心是真慈平等,所以我們待人接物,既然學佛了,與佛相應了,我們要以真心誠懇待人,決定沒有一絲毫的虛假,別人以假心假意對待我,那是他,他不學佛,我們要想成佛,決定要以真心真意待人,這個是學佛的根本法。

  底下再講“勢速”,這個勢速實在上講就是行苦,勢是講行勢,速是講速度太快,“謂有爲法迅速流轉如運奔等”,我們常講青春不再,流光似箭,這就是勢速,我們人的衰老,剎那剎那在衰老,什麼都有可以等待,時間決定不等待的,所以知道這個,人才會精進,一分一秒的時間不敢空過,要把握住,所以不曉得這個道理,精進的心提不起來。

  下面講“次第”,次第就是順序,我們今天講社會的秩序,自然界的秩序,這都是次第。“編列有序,令不紊亂”,從真心迷了之後,發展到整個大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有秩序,它一點都不紊亂的,所以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以爲是有個神在主宰來安排,這個錯誤的,並沒有神在主宰安排;因爲它發展是有秩序的,好象一個種子,它長成一顆樹,這個樹它有秩序的,它是根、有枝、有葉,你不能說這是有神在安排,有什麼人在支配它,這不是的,它從發展就有秩序發展,所以整個大宇宙,它都是有秩序的發展。順著這個秩序,就一切都很調和,你要是不順這個秩序,那就要出亂子。

  底下講“方”,方是方位,東南西北方位,這是人假立的,決定沒有,是我們假設的。

  “時”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的。

  “數”是數目字,從一乃至于數到無量,這數目字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

  底下,“和合”,衆緣聚會叫和合,“不和合”,衆緣分散了,叫不和合,這些法全是不相應行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如來藏、真如本性裏面決定沒有這些東西,可是在世間來講,它有這些事情,我們要隨順世間,決不能執著,爲什麼呢?曉得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你執著它幹什麼?有爲法到這個地方講完了,所以這個裏面講,前面九十四種,皆是生滅變遷的有爲法,從有爲法顯示出有一個不生不滅、不變遷的,那麼叫它做無爲法。無爲法歸納起來有六大類。

  第一虛空無爲,虛空就是我們講的虛空,虛空是什麼呢?沒有生滅,沒有變化,有爲法裏頭沒有辦法把它列進去,因爲有爲法的定義,它是有變遷、有生滅的,那我們這個虛空的確沒有生滅,沒有變遷,自古到今天,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它是屬于無爲。底下講“非色非心離諸障礙從喻得名”,從比喻上,因爲它沒有障礙,所以叫虛空。

  第二個叫擇滅無爲,這就是小乘四果,也就是滅盡定,它是擇滅無爲,擇是選擇,“由無漏智斷諸障染所顯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偏真涅槃,它選擇的,它在這裏選擇見思煩惱,它要把它斷盡,它在這上面用功夫,它不是統統都斷,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都斷,它沒有,它只斷一部份,它在那裏選擇,有選擇的,選擇煩惱心所,它把它斷掉,所以這個叫擇滅,這是小乘四果。

  第叁叫“非擇滅無爲”,這就是本性的,這裏頭有兩種,有二類,第一個是“如法界本淨不由擇力斷滅所願。”這就是我們講的佛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用不著斷滅,像起信論裏面講的本覺本有,這就是本有,非擇滅的,不覺本無,也不須要斷的,它本來沒有,這是屬于非擇滅,這是真的,還有一類,“有爲緣缺,暫時不生”,這個色不現前,譬如說眼,九緣生識,我們現在睡覺了,眼睛閉了,這個眼睛閉了,沒有張開的時候,外面色相你見不到,這個時候你的眼識暫時中斷,你不見色了,這暫時的,醒過來,眼睛一張開了,眼識又現前了,譬如這一類,這一類是暫有,屬于非擇滅無爲。

  第四種叫不動無爲,第五種叫想受滅無爲,這兩種都是四空天的,無色界的境界,不動滅無爲是第四禅,“爲四禅舍念清淨無喜樂等動其身心”,這是定功到了相當的深度,很深很深的禅定,什麼境界他都不起心不動念,他身心都不動,所以這是無爲,不像菩薩,菩薩心不動,他身動,所以他不是有爲也不是無爲,你說他有爲,他心不動,他在一切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你說他是無爲,他身動,他身也造作,他也講經說法,有爲無爲他都說不上,像佛與大菩薩都是這種境界,所以四空天,他是確實不動,身心都不動,那受想滅無爲,這個就是四空定,前面是四禅,這是四空定,“入滅盡定想受心所不行”,他八識還在,只是暫時不起作用而已,這個滅是伏滅,不是斷滅,所以“滅”這一字,經論上常常看到,你一眼就要能看得出來,它是伏滅還是斷滅;它要是斷滅,那就是阿羅漢果,就是前面講的擇滅無爲,這個不是斷滅是伏滅,暫時不起作用,這是四空天的境界,我們一般所謂是八風吹不動,有一點類似這樣的功夫。真正的無爲,就是後面這個,“真如無爲”,可以說前面的五種無爲法,是相似的無爲,因爲什麼呢?它與有爲法的條件不合,不能歸納在有爲法裏頭,所以我們稱它做無爲法,真正無爲只有一個,就是真如無爲,“非妄叫做真,非顛倒叫做如,諸法實性”,在我們有情衆生叫做佛性,在無情衆生叫法性,所以佛性跟法性叫真如無爲,我們講一切萬法,法這一字,不包括真如無爲,前面五種無爲,都可以包括在法裏頭,爲什麼呢?因爲它脫離不了★★★★★★★,一種是補特伽羅無我,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人無我。

  第二就叫法無我,首先我們要了解“我”的定義,在佛法一般講法,這個“我”的定義有叁條,第一條就是有個實在的主宰,實在的主宰,這是“我”的意思,第二個要有一個實在的體性,它是實體,實實在在的,第叁個有實實在在的自在作用,就是自在的作用,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這個身心,與這個條件都不符合,如果要是符合的話,我們要是有真的主宰,真的體性,真正自在作用,諸位想想,哪一個不想我很快樂呢?你爲什麼有煩惱呢?那一個不想我年年十八歲多好呢?我健康長壽多好,爲什麼你還有生老病死?你根本自己主宰不了自己,你自己沒有辦法得到實際的自在,所以你從這叁個定義來看就曉得,我們這個身心裏頭沒有我,這是人裏頭沒有,諸法裏頭也沒有,一切法因緣所生,沒有實體,沒有主宰,沒有自在。

  課程我們今天就結束到此地,講義諸位細細去研究,以後我們還要開這個課,我們還要作長時間的來研究,只要大家肯學,我們一定會找出時間來共同的深入研究。

《《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往生論節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