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節要
淨空法師著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昙注節要卷上
1、龍樹菩薩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1)難行道。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2)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2、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3、婆薮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複造長行重釋。偈以頌經。論以釋偈。偈分五念門。
(1)禮拜。(2)贊歎。(3)作願。(4)觀察。(5)回向。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4、天親菩薩在釋迦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
5、一心者。心心相續。無他想閑雜。
6、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即是禮拜門。贊歎門。願生安樂國一句是作願門。天親歸命之意也。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7、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依修多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修五念門相應故。
8、功德相有二。(1)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名不實功德。(2)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不顛倒。不虛僞。名真實功德。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9、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分二。(1)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2)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
10、此二句。是第一事。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11、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來生者雖衆。猶若無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12、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禅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叁界。
13、此清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無緣是大悲。即出世善。謂此大悲爲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14、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安樂淨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15、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佛見有國土以泥土爲宮飾。以木石爲華觀。或雕金镂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16、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爲增上緣故。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17、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七寶柔軟。悅目便身。迦旃鄰陀。天竺柔軟草名。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爲喻。觸彼軟寶。生法喜樂。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18、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爲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19、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爲映飾。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20、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钤铎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21、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複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22、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樂國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闇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爲佛事。即是此也。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23、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論言。如斯淨土。非叁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24、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法王善力之所住持。豈有非正覺事耶。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25、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26、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
27、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複現。其事在經。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閑。
28、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29、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
30、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
31、女人根缺。亦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32、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33、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佛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34、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35、(次)觀衆生世間清淨。(1)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2)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是小乘家釋義。大乘言。無生無滅是衆生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36、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佛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37、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38、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39、法界身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衆生心想中。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
40、是心作佛。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也。
41、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42、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同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虛空無分別。
43、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44、此二句。名莊嚴大衆功德成就。淨土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45、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46、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47、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于上。
48、(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49、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
50、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闇比丘籲言。誰愛功德。爲我維針。爾時如來從禅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爲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51、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所利狹小。
52、菩薩先治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事業。及入叁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53、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
《往生論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