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漫話(學誠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譯經師,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由他來翻譯。因爲他生生世世都發願:“有佛出世,我就要來翻譯經典!”從過去七佛到現在,都是他翻譯經典。也因爲這樣,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一點錯誤都沒有!”

  9. 法華經》究竟有何魅力?曆史文獻表明:曆代大師以研究闡述《法華經》的爲數最多。

  10. 了解《法華經》如何調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將大小乘納入一佛乘。

  11. 中國老百姓中流傳最廣的觀音菩薩信仰,其根本源頭,還要追尋到《法華經》。

  12. 讀誦此經,您能了解到釋迦牟尼佛其實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了,是一位乘願再來的古佛。

  13. 作爲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臺宗,其開宗立派的主要經典就是《法華經》。

  14. 天臺宗第叁代祖師智者大師提出,《法華經》是佛在入滅前所說的經法,它統攝了一切佛法,對佛法具有總結性。

  15. 你相信嗎?一位八歲的小龍女能在一念之間即可成佛,大衆從質疑到眼見爲實,無不默然信受。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生善說妙法。

  16. 了解佛爲什麼無問自說此經,而點明要旨之後卻“叁止叁語”。舍利弗知四衆心疑,叁次啓請,然佛陀唯恐二乘中的增上慢人因不信而毀謗,所以一直等五千人退席後,才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17. 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竟然有60小劫之久,但這部經太妙了,弟子們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像一頓飯功夫就過去了。

  18. 提婆達多蒙佛授記。佛陀通過往昔在求無上道時,與提婆達多的因緣,說明他是助佛成道的違緣善知識,能使人堅固道心,更勝于順緣,故我們修學佛道者當視違緣之友爲善知識。

  19. 如何蒙佛授記?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20. 如何以少力,獲得無邊功德?《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雲∶“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21. 如何能具足大信力、志願力及諸善根力?《法華經·法師品》雲∶“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爲他人說者,如來則爲以衣覆之,又爲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爲如來手摩其頭。”

  22. 讀誦《法華經》,既能消除貪欲,又能福報增長。《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雲∶“普賢,若于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23. 往生之捷徑,等覺之果位。《印光大師文鈔》中雲∶“法華奧典,位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24.讀誦、受持、書寫、解說、供養者,皆具無量之功德,佛智籌量不得其邊。上根之人,須臾聞之即得究竟成佛。一般之人,聞已信解受持即得近佛果。凡聞《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釋迦本師即與授記成佛。

  

  法華漫話系列之七

  漫談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法華經》中只是很短的一品,但是千百年來卻非常受歡迎和重視,甚至有人把它單獨列出,稱《觀音經》或《觀世音經》。在民間,種種靈驗感應故事多的甚至可以出幾十本書。那麼觀世音菩薩是怎麼來的?出在哪裏?明確一下,也許會更讓人增加信心。

  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在《大悲經》上說:“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爲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衆生故,現作菩薩。”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是因爲大悲願力,示現爲菩薩應化在塵世中救度苦難的衆生。

  《悲華經》上說,往昔劫中,阿彌陀佛爲轉輪王時,觀世音菩薩爲王的第一太子,名字叫不眴。當時的寶藏如來爲輪王授記已後,不眴太子走到佛前,發大誓願:“世尊,今我以大音聲,告諸衆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爲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衆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佛陀贊歎並爲他受記爲觀世音,以後做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上說,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名金光師子遊戲如來。當時有兩個童子說偈贊頌,其中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另一位是大勢至菩薩,從那時起始發菩提心。《淨土聖賢錄》中也有說明,觀世音,梵語阿那婆婁吉低輸,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爲補處菩薩。唐代的道宣律師有一次問天人觀世音菩薩的來曆,天人告訴他:無量劫前,世間有一位莊嚴王,生有叁位公主,其中的叁公主叫妙善,出家後,修成觀世音菩薩。《楞嚴經》上,觀世音古佛爲觀世音菩薩受記,能以種種應化身度衆生。

  梁武帝時的志公禅師,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相傳他生于鳥巢,有一個婦人路過時聽見有孩啼聲,于是把他從鳥巢中抱了下來,帶回了家裏撫養,到了七歲時,發心出家。梁武帝非常敬仰禅師,特意派畫家張僧繇去爲他畫像。張僧繇畫來畫去都畫不好,因爲志公禅師有大神通,常常變來變去。畫家只好哀求禅師把形象固定下來,志公禅師笑了笑,現了一個相,把張僧繇嚇了一大跳,竟然是十二面觀音的法相。

  在諸多菩薩中,應化身最多的,應該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菩薩不僅漢地家喻戶曉,藏地更是尊菩薩爲怙主。像阿底峽尊者的傳法弟子種頓巴尊者等等,都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有叁十叁種應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聲聞身,(4)梵王身,(5)帝釋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將軍身,(9)毗沙門天身,(10)小王身,(11)長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羅門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優婆塞身,(18)優婆夷身,(19)長者婦女身,(20)居士婦女身,(21)宰官婦女身,(22)婆羅門婦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龍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羅身,(30)迦樓羅身,(31)緊那羅身,(32)摩侯羅伽身,(33)執金剛身。種種身相,都是菩薩應衆生的根基,救渡衆生的權巧方便。

  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開始于印度、西域,後傳至中國內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因此有關觀世音菩薩的記載甚多。在所有觀世音菩薩的現譯經典中,最早出現觀世音菩薩的是公元185年支曜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西晉竺法護大師譯出《正法華經》後,中國內地的觀音信仰開始大興,並逐漸的深入民間。後來祖師大德們又做了很多相關的疏、義等。自北魏以後,造觀世音聖像之風益盛,像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大同、龍門、駝山等地方的許多雕像。到了隋唐以後,隨著密教的傳入,許多觀世音聖像又以不同的塑造形式和藝術手法,被重新诠釋,如敦煌千佛洞的菩薩像,還有四臂、十一面、千手千眼、如意輪、不空罥索、准提、馬頭等種種的觀世音聖像,又通過笃信者的感應,還示現有白衣、馬郎婦、水月、魚籃等觀音聖像。唐末五代時,日本僧人慧萼從五臺山得觀音像,安置在了舟山群島的潮音洞,創建了觀音院,稱之爲補陀落山——普陀山,後來成爲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明清以來,觀音信仰于民間愈加深入。清代以後,觀世音菩薩更以送子觀音的形像出現,使信仰的範圍更加擴展。清代弘贊著《觀音慈林集》叁卷;順治十六年(1659)周克複著《觀音經持驗記》二卷,列舉了118則靈驗事迹。

  總有人弄不清楚觀音菩薩,究竟是男還是女。其實菩薩都是應衆生的機,隨類現身,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也有人認爲說,都是大丈夫相。《法苑珠林》上記載觀音菩薩曾于公元479年現女身,替一位名叫彭子喬的信徒松開雙械。爲什麼這種信仰會如此廣泛,而且民間大多以女相出現呢?一方面,我想是菩薩無量劫以來的大悲宏願所感——“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長作渡人舟”;另一方面,能感的有情數量無數,痛苦又是無量無邊,苦越是多,化現越是多,皈投依靠的精神需求越是強烈。在封建社會裏,女衆的苦難一直超過男衆,而女衆的內心特性又大都逆來順受、慈忍柔和。我們常形容說:如慈母般。母親對于自己的兒女的那種深重殷切,無微不至的愛,是難于用語言表達的。弘一大師說:“愛,就是慈悲。”慈悲也就是愛的無我的擴大。由于女衆內在具有母親所特有這種——愛的特性,所以觀世音菩薩多應現女身,如慈母愛念自己的兒女一樣,平等慈悲地愛念、救護著苦難的衆生。所以在民間信仰中,人們很容易和觀世音菩薩相應,如同弱不禁風的孩子仰仗母親一樣,自然能感得觀世音菩薩的救護。在海浪滔天生存無有任何保障的航海生活中,充滿了危險,又沒有安全感可言。所以,在海濱一帶,觀音信仰最深。在江、浙、閩、廣、臺灣,以及南洋的華僑間,觀世音菩薩成了他們最可信賴的的安慰者和救護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說,當衆生遭遇困難之時,只要誦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除衆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災難和痛苦。所以,在痛苦時,人們能感到菩薩時刻都在自己身邊,無比親近。

  實踐與修持

  佛所說的法,無一不是讓我們趨向解脫的,也無一不是實際修持的經驗之談,就如藥一…

《法華漫話(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