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不同的病人服用不同的藥。但是,藥雖好,如果不吃,或者吃吃停停,又經常換來換去,就達不到所應有的療效。
佛陀是無上大醫王,太慈悲了,開顯出這樣的法門,對末世多災多難的衆生來說,真是無比的恩德啊!經上說,遇到災難時,只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能尋聲救苦,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能免七難,能離叁毒,能應二求。以前認識一個居士,文革返城後做了屠夫,殺了無數的牲畜,後來雖然改了行,但是也很不順,好多次想自殺,都沒死成。後來信了佛,對大悲觀世音菩薩很有信心。後來家裏鬧離婚,天天睡不著覺,苦的簡直沒辦法,每天都祈求觀世音菩薩,問題慢慢的解決了,他很感慨的對我說:“孩子,真是太苦了,我感覺就像是在活地獄一樣。要不是念觀世音菩薩,早就活不了了,菩薩太慈悲了。”他的體會或許我不能完全感受到,但是談話中,他雙眼含著淚,很真切,讓我很感動。還有一位法師跟我講說,他還在家時,一次單位出國旅遊,自己忽然全身松軟,皮膚起紅疙瘩,怎麼辦?人生地不熟的,同事也都無能爲力的躲著,只有一心一意祈禱觀世音菩薩,後來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他也從此生起了更大的信心。
菩薩以無等的大悲願力,普遍的平等心,以大悲之智觀照一切苦惱的衆生,施與救度。所以真心誠意的相信觀世音菩薩,菩薩決定會管我們的事,不會不理睬的。在生活中,處處可以去實踐和修持。比如不殺生、吃素、放生,善待生命,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別人對我們抱怨、嗔恨、誤解時,我們盡量的去包容,而不是以牙還牙。從境界中去學習、成長,並啓發我們內在的慈悲和智慧,喚醒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修持所在。
法華漫話系列
法華經的生活智慧
以往讀經典,自己認爲經書只是讀一讀積點功德,或了解一點佛教名詞概念,很少想到經文也是可以指導在生活當中如何修行。這次讀過《法華經》後有了一點新的感觸分享給大家。
一以貫之
《法華經》第一卷主要講到諸佛出現于世的真正目的,便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了應種種衆生的根器而開顯叁乘法,其實都是方便權巧,實質上講的都是一乘法。經中講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就是說諸佛講任何法都是以此貫穿始終的,目的很明確。佛陀爲什麼要衆生趣入一佛乘呢?因爲看到衆生太苦了,以此策發悲愍,發願要度一切衆生都能如他一樣,去除所有的痛苦,得到最究竟的快樂。我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將來能像佛陀一樣達到極樂境界,目的都是一樣的,若目的不清楚,那麼我們的一生做任何事,都是迷茫的,隨波逐流的,順生死流的。如《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自己在做事情時,時常就會陷到事項當中,不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爲了淨除罪障,積累資糧,往往要求過度圓滿,變得執著越來越重,放不下,或者是爲了求得他人肯定,變成了求名,或者自己做好一點,同行做的不如自己就起慢心,擡高自己,輕視他人,說話語無倫次,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是對方聽不懂自己在說些什麼。這些與目的相違之事,都是要改過來的,這其實就是修行。
化逆緣爲增上緣
生活在這有情世間,人與人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相互影響的,所接觸的要麼是善友,要麼是惡友。面對惡友時間久了之後往往會對立,成爲怨親,彼此之間爭鬥報複,不斷地惡性循環,而佛陀展現給世人的卻恰恰相反。
佛世時,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斛飯王之子,叫提婆達多。“提婆”就是天的意思,“達多”就是授的意思,意思是斛飯王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賢愚經》裏記載佛與天授往劫之事頗多,大部分都是天授對佛的行事,作了很多違害,就如俗情所講的冤敵。雖然他從佛出家,但意在學佛的神通,以炫耀大衆。佛教導他,于是便起惡心,開始與佛作對,作種種迫害,但都沒成功,而佛對他卻沒有起過一念怨恨之心。在法華會上還贊歎提婆達多:“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鑫身,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通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並且給提婆達多授記將來也要成佛。從中可以看到,佛陀面對逆緣是沒有怨恨的,並且還感恩提婆達多成就佛陀的種種功德,當然提婆達多也是菩薩示現。
若自己面對如此強大的境界,一定是敗下陣來,如在與同行相處之時,時常因同行對自己的一點語言上的沖撞,與同行的一點小過失,常會記在心上,不能堪忍、包容,美其名曰:“是來出家學佛,其實在學我。”面對逆境早已把佛陀的教誨抛之腦後了,現在要好好地去改善,向佛學習,面對師友示現的加持,要心存感恩。對的,正好可以改正過失;不對的,正好可以借此修忍辱。不能再向以往那樣,以錯誤的心態來對待。
佛法從恭敬中求
學習佛法貴在有恭敬心,印光大師曾開示:“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佛陀因地之身),在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後,正法滅後的像法時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當時常不輕菩薩比丘,面見四衆便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即使遭到四衆的嘲諷打罵亦複如是。當臨終之時,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聽法之後,得六根清淨,又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爲人說法華經。這是佛陀示現恭敬而成就的修行經曆。反之,輕視師友,即使修習佛法也一定是不能得到成就的。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禅興法師曾給我們講了慢心的種種行相,比如認爲對方不如我。自己在生活當中時常犯這種錯誤,如自己負責打掃衛生,做的時間久了,有了一些經驗,與同行合作時,內心便會這樣作意:“我要教他如何去做,他應該聽我的,才能把衛生做好。”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當對方提出一些新的建議,自己就會拒絕排斥,感覺他的想法不如我的好,于是那位同行很少再給我提建議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修行也是如此,修改錯誤的知見和行爲,若沒有師友的指點,很難自己發現並加以改正。若想得到師友指點,首要的前提便是要調伏慢心,不能輕視任何人,時常抱著一顆謙下恭敬學習的心態,佛菩薩自然會眷顧,終不缺離善知識攝受。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法華漫話系列:
法華經中王 人法俱殊勝
——讀《法華經·法師品》有感
本門迹門同契法理 究竟方便共成佛道
自古皆謂法華爲經中之王,但一直對此說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讀法華,方茅塞頓開。特別是讀到其中的《法師品》對于《法華經》本身的殊勝和受持讀誦者所得利益的殊勝有了真實的認識。
按照聖嚴法師的說法,整部《法華經》一共分爲兩個部分,即本門和迹門,前十四品爲迹門,後十四品爲本門。而所謂本迹之分是就其權實之義而做出的。所謂本門就如同人的身體、印玺的本身,是佛陀直接開現諸法的實相、修行的道路、如來的功德等,更多是通過種種菩薩的本生行願,直接的說明《法華經》的殊勝、一佛乘的究竟實相、如來久遠成佛、囑累傳法等。
所謂迹就是印迹、影迹的意思,是佛陀爲了說明諸法實相,佛陀出世本懷而假借一些譬喻、實例、故事等而做出的一些方便善巧的化現,目的就是爲了讓衆生通過這些譬喻、故事等契入佛法之門。
本門和迹門的關系就如同說理與比喻的關系,當我們還不明白或聽不懂佛法義理的時候,佛陀便會用比喻、舉例等種種權巧的方式來讓衆生明白。而當衆生找到趣入佛法之門後,佛陀就會直接了當地講義理、明實相,這時我們才會恍然大悟,明白佛陀前面苦口婆心、種種善巧方便的意趣所在。
按聖嚴法師的分法,《法師品》就其在經中的結構體系而言,是出于迹門的流通分,所謂流通就是如何將此經流傳後世、利益衆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如何弘揚佛法、接引信衆。
會叁歸一含藏法身舍利 契理契機開顯佛之密意
一部經也好,一部論也好,或是世間的一切事物,如果想要流通傳揚,所必須具備的的幾個條件:首先,這個要流傳的經論絕對是最好的,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然就沒有真實性和權威性,就不會有人相信,自然也不會得到流傳;其二,此經本身再好,如果不給受持之人帶來利益,也不會有人去看,去讀,更勿論去依此行持,當然佛教帶給人的的利益與世間的利益是不一樣的,不在一個層面的,但理都是一個理,特別是在有爲法的層面和站在我們尚未成佛、未證空性的凡夫的角度和立場上看。歸結起來也不外乎從法殊勝和人殊勝兩個方面來勸學,來宏傳,來流通。《法師品》的結構和內容也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的。
從法殊勝的角度來說,《法華經》可謂經中之精華、經中之王。就諸經而言,一般來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說在《法華經》中,佛陀爲我們開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在本經中,佛陀不僅親自說明了佛陀出世是爲了讓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大願本懷,而且佛陀還親自爲衆多的修行弟子授記成佛,無論在理上還是在事上都是無比的圓滿。不僅佛的大弟子們都能成佛,甚至連其他經典中所講的諸如提婆達多這樣壞盡善根、犯五無間罪的一闡提,以及通常認爲女身不能成佛的尼衆,佛陀皆授記成佛,甚至聞本經一句一偈都可以成佛。正如經中所說“乃至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可見本經的殊勝與不可思議之處。
如佛在本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所說“能受持讀誦《法華經》,破一切暗,于衆經中最爲其尊,是諸經之王,諸經中最爲第一”,那《法華經》爲什麼是經中之王呢?就在于此經能夠破除我們內心的一切貪嗔癡的無明之暗,送來…
《法華漫話(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