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不同的病人服用不同的药。但是,药虽好,如果不吃,或者吃吃停停,又经常换来换去,就达不到所应有的疗效。
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太慈悲了,开显出这样的法门,对末世多灾多难的众生来说,真是无比的恩德啊!经上说,遇到灾难时,只要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能寻声救苦,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能免七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以前认识一个居士,文革返城后做了屠夫,杀了无数的牲畜,后来虽然改了行,但是也很不顺,好多次想自杀,都没死成。后来信了佛,对大悲观世音菩萨很有信心。后来家里闹离婚,天天睡不着觉,苦的简直没办法,每天都祈求观世音菩萨,问题慢慢的解决了,他很感慨的对我说:“孩子,真是太苦了,我感觉就像是在活地狱一样。要不是念观世音菩萨,早就活不了了,菩萨太慈悲了。”他的体会或许我不能完全感受到,但是谈话中,他双眼含着泪,很真切,让我很感动。还有一位法师跟我讲说,他还在家时,一次单位出国旅游,自己忽然全身松软,皮肤起红疙瘩,怎么办?人生地不熟的,同事也都无能为力的躲着,只有一心一意祈祷观世音菩萨,后来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他也从此生起了更大的信心。
菩萨以无等的大悲愿力,普遍的平等心,以大悲之智观照一切苦恼的众生,施与救度。所以真心诚意的相信观世音菩萨,菩萨决定会管我们的事,不会不理睬的。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去实践和修持。比如不杀生、吃素、放生,善待生命,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别人对我们抱怨、嗔恨、误解时,我们尽量的去包容,而不是以牙还牙。从境界中去学习、成长,并启发我们内在的慈悲和智慧,唤醒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这才是我们修持所在。
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的生活智慧
以往读经典,自己认为经书只是读一读积点功德,或了解一点佛教名词概念,很少想到经文也是可以指导在生活当中如何修行。这次读过《法华经》后有了一点新的感触分享给大家。
一以贯之
《法华经》第一卷主要讲到诸佛出现于世的真正目的,便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了应种种众生的根器而开显三乘法,其实都是方便权巧,实质上讲的都是一乘法。经中讲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诸佛讲任何法都是以此贯穿始终的,目的很明确。佛陀为什么要众生趣入一佛乘呢?因为看到众生太苦了,以此策发悲愍,发愿要度一切众生都能如他一样,去除所有的痛苦,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我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将来能像佛陀一样达到极乐境界,目的都是一样的,若目的不清楚,那么我们的一生做任何事,都是迷茫的,随波逐流的,顺生死流的。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自己在做事情时,时常就会陷到事项当中,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净除罪障,积累资粮,往往要求过度圆满,变得执着越来越重,放不下,或者是为了求得他人肯定,变成了求名,或者自己做好一点,同行做的不如自己就起慢心,抬高自己,轻视他人,说话语无伦次,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是对方听不懂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些与目的相违之事,都是要改过来的,这其实就是修行。
化逆缘为增上缘
生活在这有情世间,人与人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相互影响的,所接触的要么是善友,要么是恶友。面对恶友时间久了之后往往会对立,成为怨亲,彼此之间争斗报复,不断地恶性循环,而佛陀展现给世人的却恰恰相反。
佛世时,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斛饭王之子,叫提婆达多。“提婆”就是天的意思,“达多”就是授的意思,意思是斛饭王乞于天而生,故名天授。《贤愚经》里记载佛与天授往劫之事颇多,大部分都是天授对佛的行事,作了很多违害,就如俗情所讲的冤敌。虽然他从佛出家,但意在学佛的神通,以炫耀大众。佛教导他,于是便起恶心,开始与佛作对,作种种迫害,但都没成功,而佛对他却没有起过一念怨恨之心。在法华会上还赞叹提婆达多:“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鑫身,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通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并且给提婆达多授记将来也要成佛。从中可以看到,佛陀面对逆缘是没有怨恨的,并且还感恩提婆达多成就佛陀的种种功德,当然提婆达多也是菩萨示现。
若自己面对如此强大的境界,一定是败下阵来,如在与同行相处之时,时常因同行对自己的一点语言上的冲撞,与同行的一点小过失,常会记在心上,不能堪忍、包容,美其名曰:“是来出家学佛,其实在学我。”面对逆境早已把佛陀的教诲抛之脑后了,现在要好好地去改善,向佛学习,面对师友示现的加持,要心存感恩。对的,正好可以改正过失;不对的,正好可以借此修忍辱。不能再向以往那样,以错误的心态来对待。
佛法从恭敬中求
学习佛法贵在有恭敬心,印光大师曾开示:“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佛陀因地之身),在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后,正法灭后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当时常不轻菩萨比丘,面见四众便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使遭到四众的嘲讽打骂亦复如是。当临终之时,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听法之后,得六根清净,又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法华经。这是佛陀示现恭敬而成就的修行经历。反之,轻视师友,即使修习佛法也一定是不能得到成就的。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禅兴法师曾给我们讲了慢心的种种行相,比如认为对方不如我。自己在生活当中时常犯这种错误,如自己负责打扫卫生,做的时间久了,有了一些经验,与同行合作时,内心便会这样作意:“我要教他如何去做,他应该听我的,才能把卫生做好。”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当对方提出一些新的建议,自己就会拒绝排斥,感觉他的想法不如我的好,于是那位同行很少再给我提建议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修行也是如此,修改错误的知见和行为,若没有师友的指点,很难自己发现并加以改正。若想得到师友指点,首要的前提便是要调伏慢心,不能轻视任何人,时常抱着一颗谦下恭敬学习的心态,佛菩萨自然会眷顾,终不缺离善知识摄受。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法华漫话系列:
法华经中王 人法俱殊胜
——读《法华经·法师品》有感
本门迹门同契法理 究竟方便共成佛道
自古皆谓法华为经中之王,但一直对此说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读法华,方茅塞顿开。特别是读到其中的《法师品》对于《法华经》本身的殊胜和受持读诵者所得利益的殊胜有了真实的认识。
按照圣严法师的说法,整部《法华经》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即本门和迹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而所谓本迹之分是就其权实之义而做出的。所谓本门就如同人的身体、印玺的本身,是佛陀直接开现诸法的实相、修行的道路、如来的功德等,更多是通过种种菩萨的本生行愿,直接的说明《法华经》的殊胜、一佛乘的究竟实相、如来久远成佛、嘱累传法等。
所谓迹就是印迹、影迹的意思,是佛陀为了说明诸法实相,佛陀出世本怀而假借一些譬喻、实例、故事等而做出的一些方便善巧的化现,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通过这些譬喻、故事等契入佛法之门。
本门和迹门的关系就如同说理与比喻的关系,当我们还不明白或听不懂佛法义理的时候,佛陀便会用比喻、举例等种种权巧的方式来让众生明白。而当众生找到趣入佛法之门后,佛陀就会直接了当地讲义理、明实相,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佛陀前面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的意趣所在。
按圣严法师的分法,《法师品》就其在经中的结构体系而言,是出于迹门的流通分,所谓流通就是如何将此经流传后世、利益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弘扬佛法、接引信众。
会三归一含藏法身舍利 契理契机开显佛之密意
一部经也好,一部论也好,或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如果想要流通传扬,所必须具备的的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要流传的经论绝对是最好的,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然就没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就不会有人相信,自然也不会得到流传;其二,此经本身再好,如果不给受持之人带来利益,也不会有人去看,去读,更勿论去依此行持,当然佛教带给人的的利益与世间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不在一个层面的,但理都是一个理,特别是在有为法的层面和站在我们尚未成佛、未证空性的凡夫的角度和立场上看。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从法殊胜和人殊胜两个方面来劝学,来宏传,来流通。《法师品》的结构和内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
从法殊胜的角度来说,《法华经》可谓经中之精华、经中之王。就诸经而言,一般来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在《法华经》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在本经中,佛陀不仅亲自说明了佛陀出世是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大愿本怀,而且佛陀还亲自为众多的修行弟子授记成佛,无论在理上还是在事上都是无比的圆满。不仅佛的大弟子们都能成佛,甚至连其他经典中所讲的诸如提婆达多这样坏尽善根、犯五无间罪的一阐提,以及通常认为女身不能成佛的尼众,佛陀皆授记成佛,甚至闻本经一句一偈都可以成佛。正如经中所说“乃至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可见本经的殊胜与不可思议之处。
如佛在本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所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之王,诸经中最为第一”,那《法华经》为什么是经中之王呢?就在于此经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贪嗔痴的无明之暗,送来…
《法华漫话(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