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上光明,速疾成办成佛之道,所以《见宝塔品》中如是说:“若持此经,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在《法师品》中佛陀更对本经的殊胜做了详细的开演,并将《法华经》看作是佛的法身舍利,比佛的肉身舍利更为殊胜,所以在起佛塔之时,如安放《法华经》,即无需安放佛的肉身舍利。为什幺呢?佛陀在涅槃之后,之所以留有肉身舍利,就在于末后世人对佛陀所说之法,难解难信,多认为佛法是迷信、神话等等。佛留下肉身舍利就是以自己的身体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证明佛陀修行之路的普遍性、可行性,也就是通过肉身舍利这种方便的形式来接引众生入佛知见。而《法华经》作为佛的法身舍利直接就开显佛陀的出世本怀,直接引导众生趣入佛之知见,所以其价值更在肉身舍利之上,是佛法身的体现,正如经中所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正面说是如是,如果从反面说,即从谤法和谤佛的罪过相比较的角度来说,毁谤正法的,特别是毁谤《法华经》的罪过更甚于毁谤佛陀的罪过。经中所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我们引用经文的目的是在说明《法华经》的殊胜和重要性,而不是说毁谤和毁骂佛陀就罪过很小,我们都知道,如果对的善知识观过,尚堕入地狱无数劫,何况犯毁谤佛陀呢?
此经的殊胜与尊贵之处还在于,佛陀在《法华经》中开示出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密意之所在,即佛所讲法无外乎究竟与方便的统一,契理与契机的不二。佛陀所开示的一佛乘,即一切众生必定成佛的密意,就在这部经里得到明确的阐述,而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不过是佛陀为契合不同根器的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这便是佛陀在将要涅槃之时,总结其四十九年说话的最终本怀,而向众生说明一切有情必定成佛的道理之所在,并以授记的形式加以确定。而在佛最后所说的《涅槃经》里,佛陀则说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一成佛的根据之所在,从而为成为《法华经》中的密意和授记最根本的基础和所依。
正如经中所言:“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这也就是佛陀讲说的“此经是诸佛祕要之藏”。
正因如此,《法华经》就成为判断修行之人是否善行菩萨道的标准和依据之所在,“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为什么只有闻说、供养《法华经》才是真正行菩萨道呢?因为行菩萨道的宗旨和目标都是在于能够成就佛道,而《法华经》所开显的就是成佛的通途,给予我们的是对于必定成佛的信心。若不闻法华就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也就不能够做到彻底无我利他的发起菩提之心而行六度万行之菩萨道。经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在这里佛陀还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如果将我们的成佛之路比喻成饥渴之人寻找水源挖掘水井求取甘露而得清凉的过程的话,我们虽然渴的不得了,非常想早一点的找到水,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水在哪里,在挖的时候见到的总是干土,不知道还用多深才能见到水源,于是便对于能否找到水充满疑惑,无有信心,于是便不断地变化地点来挖,但是总见不到水。就如同我们在学佛之时,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最终成佛,或者说自己业障重,或者说自己修行法门不对等等,总之,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而《法华经》就如同我们在挖井之时看到湿土便知道下面肯定有水,这样不断挖下去,肯定可以得到水源而得甘露。见闻法华便可对成佛产生定解,信心增上,必定成佛。
见闻信解必当作佛 愿行果相殊胜无双
虽然《法华经》有如此多的殊胜之处,为经中之王,但并非所有的众生都能解了、受持,正如经中佛陀对药王菩萨言:“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正因为此经之殊胜加之其难解难信,所以能解能信此经典之人其本身也是非常的殊胜难得,这也就是《法华经》的人殊胜之所在。
于此品中,佛陀从愿行和果相两个角度来开示人殊胜之所在。
从愿行的角度来说,正因为《法华经》之难解难信,所以能真实信解者绝非一般善根之人,而是与无始劫来宿植善根,发大誓愿,来护持宣说《法华经》的大乘菩萨。也可以说这些信解《法华经》的人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示现在这个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来助佛教化的。如经中说“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而在佛陀灭度之后,即使是为他人讲说一句《法华经》的人,也都是为了悲悯众生,而受如来所派遣,作为如来的使者,专门为了度化众生而来演说《法华经》的。有《法华经》住世,就代表有佛的正法住世,就代表佛的法身长存。经云:“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如果从果相的角度来说,所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此《法华经》的人,无论是在如来会中,还是在如来灭度之后,佛陀都会给其授记当来必当作佛,正如经中所说:“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由此可见信解《法华经》之众生,不仅是人,即使是天龙八部也都为佛所授记,也都能成佛。从时间的因缘讲,不仅在当时的如来会中,即使是在如来灭后,能信解《法华经》,甚至随喜者,都种下了成佛的正因,这样的果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不仅如此,信解、解说《法华经》之众生,都能时刻得到佛的护念和神力加持。如来会以衣覆盖庄严其身,能登如来法堂与如来共宿一室,亲听如来讲法,为佛所摸顶加持,这是何等的神奇!正如经中所说:“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不仅如此,当有人欲解说《法华经》时,如来还会以神力派遣化现之人为他召集听法之人,也会派遣四众弟子前去做听众捧场。如是在空闲之地,还会召集天龙八部去听法。而对于说法者来说,如果有疑难问题和忘记经句等状况出现,佛陀还会亲自为讲法的人解说,为其答疑解惑,并亲自现身让讲法的人看到。如佛所言:“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逗,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演说《法华经》有如此殊胜的果报,具备什幺样的条件才能为众生开演,讲说《法华经》呢?如来在经中开示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入如来之法堂,着如来法衣,座如来之法座,具备这些仪轨和形式才能为众生说法。
如何才是如来室、如来衣和如来座呢?佛陀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法师,必须怀有慈悲之心,内心柔软安忍,能解一切法空之诸法实相,并以不懈怠的心来演说,利益众生,才有资格做法师,才有条件作人天师表,才敢为他人广泛的演说法华之经意。反思自己当下在写关于《法华经》的一点心得,也无非是为了抛砖引玉,与经上所言的大慈悲、安忍柔软、不懈怠还相距甚远,何况对空性的理解更是谈不上,只是凭借着对经上所讲的必定成佛的定解和对善知识的信心,将自己所能理解的涂鸦出来,希望未来能具备这些条件,能够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成佛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多增加些资粮。
《法华漫话(学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