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叁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叁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叁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衆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叁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衆生的導師,爲衆生的師表。皆是大衆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爲唱,指示正路爲導),作爲衆生的眼目。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叁萬、二萬、一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只率領著一恒河沙數的眷屬,半恒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叁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叁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谛(苦集滅道),叁代表叁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況複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谷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爲。 像這樣來比較,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算,或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准確的數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叁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叁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于諸佛的尊顔。用諸菩薩種種贊歎之辭來贊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就是贊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贊歎之後,退立在一面,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贊法,來贊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贊歎于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爲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爲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爲一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衆。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衆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麼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只說了八年。爲什麼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叁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叁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禅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挂蓮華上打坐。爲什麼在那麼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爲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爲什麼?不敢睡。因爲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爲了生存,于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禅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挂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于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禅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裏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于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說完之後,轉身而去。高峰妙禅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禅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禅。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于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禅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爲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爲你一哭,生忏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忏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爲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衆覺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爾時四衆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衆也借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爲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爲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爲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诃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爲什麼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爲什麼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叁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衆中。最爲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叁位導師,名叫淨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爲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淨、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贊的領袖。
在大衆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衆的前面,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顔,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于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衆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麼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