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发愿,能在我灭度之后,他们护持、读诵、书写、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无量千万亿那样多的大菩萨,同时涌出。这些大菩萨,皆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他们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无量的光明。他们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此界虚空的地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这些大菩萨所住之处,虽然离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可是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的法音,他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所以从下方而来到灵山法会。他们都是教化众生的导师,为众生的师表。皆是大众唱导的首领。(讲经说法为唱,指示正路为导),作为众生的眼目。每位菩萨皆率领持法眷属(跟着菩萨学习佛法的弟子)来到法会。有的菩萨领着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有的领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萨只率领着一恒河沙数的眷属,半恒河沙数的眷属,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种种不同数目的眷属。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况且又有菩萨率领千万亿那由他那样多的眷属,或者率领亿万眷属,或者率领千万眷属,或者率领百万眷属,乃至一万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千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百眷属,乃至十个眷属,或者带着五个弟子,或者带着四个弟子,或者带着三个弟子,或者带着二个弟子,或者带着一个弟子。这些数目没有一定。 按表法来讲,五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四代表四谛(苦集灭道),三代表三学(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绝待之真理)。
况复单已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弟子,自己单独到深山穹谷中修行,离开喧闹之世间。这是“乐远离行”,也就是修头陀(苦行)的行为。 像这样来比较,数量没有边际。就是用算数来算,或用譬喻来比方,也不能出确实的数目,也不能知道准确的数目。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每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处所。到达之后,向二位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身心恭敬。又到从十方来的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前,向他们顶礼。右绕三匝,表示恭敬。然后合其掌来,必恭必敬瞻仰于诸佛的尊颜。用诸菩萨种种赞叹之辞来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就是赞叹佛之法。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之后,退立在一面,专一其心瞻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目不暂舍。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一开始,就用菩萨种种的赞法,来赞叹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于佛,已经经过有五十小劫那样长的时间了。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说什么法。这时会中有人怀疑:“释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说法才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说妙法莲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说了八年。为什么在经文中说: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经过五十小劫?没有根据吧!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圆融无碍的境界。不过凡夫不明白这种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过一念之间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谓“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长时间,一念也不算是短时间。总而言之,不要执着,不要有分别心。 现在讲个公案,给大家作参考。高峰妙禅师,他在西天目山的悬崖,倒挂莲华上打坐。为什么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打坐呢?因为他在打坐的时候,常常入梦乡,而障碍修行,所以发愿,到悬崖处打坐。如果睡着时,便堕入山涧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觉,不要贪睡。经过一天的时间,没有睡觉。为什么?不敢睡。因为如果睡着了便身堕山涧,性命就完了。为了生存,于是得忍着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实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禅中睡着了。身体向前一倾,果然从倒挂莲华上落到万丈的山涧中,他心中在想,这回可完了,绝对没有生存的希望。于是将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个长觉吧! 高峰妙禅师的身体,下落到一半的时候,韦陀菩萨前来护法,在虚空中将他托住,送到上边来。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向上升起,最后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询问:“那位善神来护法我?”韦陀菩萨回答:“护法韦陀。”他听到韦陀之言,乃生骄傲心。在心里想:“我能感应韦陀菩萨来护法,大概世界上像我这样精进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于是乃向韦陀菩萨问:“韦陀菩萨!在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进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贡高我慢的心,我在八万大劫中,再也不护你的法!”说完之后,转身而去。高峰妙禅师在此时,生起惭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我也要参禅打坐,修行道业。因此,打起精神,开始坐禅。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着了。于是又堕落山涧中。他想:这回一定没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有护法善神将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虚空中问:“是那位护法?”韦陀菩萨说:“护法韦陀。”高峰妙禅师一听,发起脾气地说:“老韦!你说在八万大劫中不护我的法,为何你现在又救我?你岂不是犯了打妄语戒吗?”韦陀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忏悔心,非常虔诚,而且认真,所以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既然超过时间,我就应该来护你的法。”由此可证,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中没有讲话,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没有讲话。这五十小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是因为佛的神通力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时间。换言之,虽然在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小劫。虽有五十小劫,犹如半天一样。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当尔之时,四众也借着佛大威神力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诸大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能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在经上说: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佛住世的时候,有位外道问摩诃迦栴延(议论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来生,若是有来生,为什么人死了之后,不回来报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狱中,怎能回来呢?”外道又问:“生到天上的人,为什么不回来报告受乐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会儿,第三天回来送信,可是人间已过几百年。你怎能见到呢?”这时,外道无话可说,告辞而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在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之中,有四位大导师。第一位导师,名叫上行。第二位导师,名叫无边行。第三位导师,名叫净行。第四位导师,名叫安立行。因为他们所修的行门,是最高上、最无边、最清净、最安隐。这四位导师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是他们的首领,是他们唱导之师,也就是唱赞的领袖。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各合其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的尊颜,而问讯说:“世尊!现在您老人家没有病痛吧?没有烦恼吧?对于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得到安乐吧!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很容易教化吗?不会有什么障碍吧!不会令世尊生疲倦吧!不会令世…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