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佉羅骞馱阿修羅王:此謂廣肩髀(大肩膀),以能荷法故。
3、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是海水波音之義,或譯爲淨心。他是玉帝之嶽父。
4、羅侯阿修羅王:此雲障持,其身長廣,手持日月,障覆光明,換言之,他時時爲煩惱所障礙,以致終日發脾氣。
這四種修羅之眷屬皆來聽聞佛法。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王是大鵬金翅鳥,羽毛金色。
1、大威德迦樓羅王:其威德最大,勝諸同類,能遮天蓋地。
2、大身迦樓羅王:他居住在金剛山大樹之上,兩翅展開長達叁百叁十六由旬。
3、大滿迦樓羅王:此鳥只要往海中一蹲,海水盡瀉,並能以翅煽開海水,及入海啖食而大滿其意。
4、如意迦樓羅王:此鳥頸上有如意珠。只要他想到吃龍,龍皆自動入其口,非常如意。就因爲金翅鳥有吃龍之本領,以致龍幾乎斷種,爲了保護其生存,龍王乃求救于佛。佛遂將其舊袈裟給龍王,龍王將之分爲一條條線,每一只龍予一縷線。果然金翅鳥不得食其肉。于是金翅鳥也向佛抱怨,佛于是趁機勸他勿再吃龍肉,並答應以後在僧伽用飯時,分一些給他吃。此四大鵬金翅鳥遂皈依佛陀。現在帶著他們的眷屬到法會聽法。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阿阇世王即韋提希子,是頻毗娑婆王之子,亦是衆王中最凶惡者。因彼曾犯五逆重罪: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衆。他之所以這麼大逆不道,皆因提婆達多(佛陀之堂弟)從中挑撥離間。因爲提婆達多早已想謀奪佛位,所以唆使阿阇世弑父、弑母以奪王位,欲仗阿阇世王之勢力來對付佛陀。沒有人性之阿阇世,將其父王囚禁于七重牆門之監獄內,想要活活將之餓死,且不准人見大王。其母韋提希唯有偷偷的將葡萄漿水裝入空心之璎珞內,然後親自交給其夫作爲充饑之用,兩人相對啼哭,痛不欲生,天地間豈有弑父之子?在悲痛之余,生起求助于佛之心。此念一生,佛馬上得知,並派遣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到獄中爲彼等說十六觀經,彼等依法修行,果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韋提希”是思惟之義。
“阿阇世”,此雲未生怨(未出生前就不吉祥)或爲斷指之義。在他出生後,其母極爲厭惡之,而將其手指咬斷,故稱折指或斷指。 阿阇世王本來罪無可恕,應墮無間地獄,所幸他後來能真正起大忏悔心,改惡從善,皈依佛陀,並帶了眷屬到法會聞佛法,向佛頂禮後,退身就一面坐。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這時,所有的天龍八部紛紛向佛頂禮,各安其位。“四衆”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在家男居士)及優婆夷(在家女居士)。四衆另外的一個意思是發起衆、當機衆、影響衆及結緣衆。發起衆——知道衆生機緣成熟而向佛發出問題,有權巧方便之智慧。當機衆——從佛聞法,得道授記,如金剛绖之當機衆爲須菩提。阿難及二十五聖是楞嚴經之當機衆。阿彌陀經的當機衆是舍利弗及大阿羅漢、菩薩等。影響衆——大菩薩們早已聽過許多佛所說之法,並已明了,但是爲了影響他人對法生起信心及誠心,也特地來擁護道場,使他們注目聚神而洗耳恭聽。結緣衆——余雖預聞,心未明了,用爲遠因,結緣衆也。彼等亦以物品或食品來供養叁寶及與法會大衆結緣。
當時四衆弟子周圍旋繞,繞佛叁匝,由右邊繞至左邊(因爲當時四衆不知如何繞佛,淨居天人就化成人,帶領他們從右往左邊繞,然後退坐一面)。除了繞佛外,尚要五體投地,恭敬頂禮佛、供養佛、贊歎佛。我們在唱贊中有一句“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或“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些都是禮佛作觀的偈語。
再講一講結緣之重要性。如果沒有“緣”,即使你對他再好,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從前,有一位能過目不忘、辯才無礙之法師,天人都來聽他演說微妙之法,只是與人無緣,故無人來聽他說法。因其深明因果故,特地購買許多米,然後到深山飼喂小鳥,並不停的念大悲咒、楞嚴咒加持這些米,觀想所有小鳥吃下此米後,得以托身爲人,舍離飛禽身。過了二十年,這位法師再出來演說妙法時,竟然有許多人,且都是年輕人來聽法,都是必恭必敬、五體投地。這群年輕人皆是昔日之小鳥,得其法施故方能爲人。爲報恩德,特來擁護道場。是故要常與人結善緣,不要以嗔心對人,否則與人無緣,人人皆避而遠之。
“供養”,是要用誠懇及真心來供養。真心即是能舍之心,能舍掉所心愛執著的東西。誠懇心就是沒有雜亂心,做事要實實在在,專心一致。
從前,有一個乞丐,因見人供養叁寶修功德,而引起他也要供養之心,但因錢不多,只足以購買一瓶油來供養叁寶。這時廟上之方丈和尚(具有天眼通)卻出來迎接他,並請他吃素。于此之同時,又有一個富人,也送來了一簍油,有叁百多斤,作爲供養叁寶之用,然而,方丈卻不親自出來會客,只叫知客僧招呼他了事。許多僧人皆不明其意——爲何方丈如此厚待一個只能以一瓶油來供養叁寶之窮人,卻冷落另一個送叁百斤油來的富人?當他們在議論紛紛時,方丈就解釋說:“以一個富人,買二、叁百斤的油算不了什麼。然而,以一個窮人份上,能將身上僅有的錢,全拿出來供養叁寶,雖然只是一小瓶油,但其功德卻遠遠超過那個富人。這叫難舍能舍,他才是以其真心來供養叁寶,他是一位大護法!人在極爲窮困時,還會想到供養叁寶,這個功德才偉大哩!而一個人今生富有,也就因爲他前生所修的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所積下來的福蔭。”聽完這一番話,衆徒方明白,供養叁寶需要有真心及誠心,才名爲真供養。 恭敬佛時要身心恭敬,內外合一,尊敬而不輕慢。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說法時有六種祥瑞:(一)說法瑞、(二)入定瑞、(叁)雨華瑞、(四)地動瑞、(五)衆喜瑞、(六)放光瑞。
佛陀這一次的說法跟以往不同,因爲此次是先說法而後入定。佛陀爲一切菩薩,在大法華會上,講大乘經典,名爲無量義。“大乘經”,有七義:(一)法大——即包括所有叁藏十二部經亦包含一切小乘法在內。(二)發大菩提心——由凡夫修至成佛,此心永不退轉,名爲發大菩提心。(叁)解大藏——明白大藏教法的道理,依教奉行。(四)淨大——能見道而淨心大。(五)莊嚴大——即福智大。(六)時大——佛能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是很長的時間,亦可稱爲因大。(七)具足大——是六度萬行都圓滿了,以相好自嚴而得此菩薩果,亦可稱爲果大。因爲有這七種意思,所以叫大藏,摩诃薩有七種大,但跟這個是迥然不同的。
“說大乘經”,上契佛經之理,下契衆生之根機,故名契經。在說法華經前,佛陀先說無量義經。“無量義”,即無數量之義。無量乃從有量而來,有量從一而來,一則從無相而來,無相卻從實相而來,所以無量義亦是實相義經。所謂實相無相——無生死之相、無無相、無涅槃相,而無所不相。無量爲一,一爲無量,也即是實相。甚至連一也沒有,只是人頭上安頭,弄出一個“一”來,這是自尋煩惱而已。
“無量義經”,是教化大乘菩薩的一個方法,“爲佛所護念”,無量義經是佛自所證得,下文雲:佛自住大乘也,雖欲開示,而衆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
佛說完了無量義經後,就結跏趺坐,亦名蓮花坐、金剛坐。結跏趺坐,非常有助于修道,不會使人昏沈打瞌睡,且易生出定力。由定自然發慧。人能端然正坐,即本有之戒體能現前。一切天龍八部皆來擁護,妖魔鬼怪自然會避而遠之,故金剛跏趺坐是修道最圓滿的一個坐法。現在以一公案來證明其重要性。
關忠喜是我的朋友,他是一個修外道的,有徒衆叁千人,但他卻了解本身無道業,未能了生脫死,爲此他急于求正道,到處找尋明眼善知識,但過了叁年仍遍訪未遇。
一夜,他的侄子關占海,從未見過我,竟夢見我,且求道于我,而我卻用手從他頭頂往下撕扯,剝下了一張豬皮,並說這張孽皮去掉後就可以修道。第二天,我去拜訪他的叔叔時,關占海一眼就認出我,並從他叔叔口中得悉我在亡母墳旁守孝叁年之事。兩人驚喜萬分,認爲“道”送上門來,竟一起跪下來要向我求道。但我說我沒有道行,不能收彼爲徒,可是我能帶他們去找名師。結果因爲關忠喜找不到令他滿意之師父,他又回來向我求道。我說我沒有道,不過卻能教他修行之方法,但他必須先學好雙跏趺坐。他果然依法修行。此人雙膝奇大,要學雙跏趺坐實在相當困難。他的一邊腳,跷起來有半尺多高,怎樣也不能貼地。然而他一點也不怕辛苦困難,仍然堅持要坐下去。這麼一坐,可把兩個膝蓋弄得又紅又腫。過了七十多天,我去看他時,他竟連走路也不行了!我勸他不要過分爲難自己,但他卻堅決的說,除非自己死了,否則一定要把它學好。如果連雙跏趺都練不成,還說什麼修道呢?
過了一百天後,我再去看他時,哦!他的雙膝不腫、不痛了。非但如此,他還能把腿盤得很好,有志者事竟成,他的雙跏趺成功了!我遂教他坐禅之方法。
他的侄子關占海,一如其叔叔,尋師五年亦未能如願。結果還是再回來,並抓著我的袖袍跪下。我問他:“你做什麼?”他說:“我尋師多年,如今才發覺您才是最真的,希望您收我爲徒!”眼看他拉著我的袖子,我就裝著發脾氣,並拂袖而去。那知走了半裏多路後,回頭一看——他還跪著!“你在做什麼?”“您不收我爲徒,我就跪死在這兒!”爲了試驗他的誠意,我再次拂袖而去,這回走了一裏多路,回頭見他還是跪著不動,足見其誠意十足,于是收之爲徒。他是我在東北所收的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