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25

  ..續本文上一頁我將水源遷走。

  出家人若能不貪求名聞利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受佛正戒,成就威儀,嚴淨毗尼,弘範叁界,自然天、龍、人恭敬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護持,歡喜贊歎。此乃頂天立地大丈夫之行爲,不失爲僧寶之本色也。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菩薩,我又見到一些菩薩,于佛滅度後供養舍利。供養舍利,亦同于供養叁寶,同爲供佛無異。但要以真心而非以染汙心作供養。心有所求有所期望,即非清淨心。應視供養布施爲己重任,是則名爲報佛、法、僧寶之恩惠。若無叁寶住持正法城,則魔王現世,亦即世界毀滅之日;是以每日食飯前,應作如是觀。若不供養叁寶,則飯食難消。講的是法,修的是道,應福慧雙修。現在不供養叁寶,將來即使成了阿羅漢也一樣托空缽而無人供養。供養叁寶是修福,印刷經典、宣揚佛法是修慧。

  又見佛子造無數恒河沙之塔廟嚴飾國土。塔——供養舍利。廟——供, 養佛像。這裏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公案,是有關于寶塔。佛陀在世時,有一長相極爲怪異之人。一般人之高度爲五尺多,肩闊二尺,他卻正好相反,身高兩尺半而肩闊五尺!他雖然身形奇異,猶如黑鍋,卻擁有婉轉動聽的歌喉,聲音清脆,如引磬又如洪鍾。由于此人之果報太特殊,引起徒衆之疑惑,而請示于佛。佛見衆徒迷惑的神情,乃微笑說,此人于過去無量劫中曾爲佛弟子,見人欲造妙高寶塔,心存妒意而批評說:“何必造那麼高呢!太高了連塔項都見不著!”“不過我倒贊成有個鈴铛挂在塔頂,我就布施這個!”就因爲心存惡意脫了一句:“不用太高...”,他生生世世的高度都不超過叁尺!但因爲尚有善心布施鈴铛,故得聲量如洪鍾之善報。是以煩惱只因多開口,無益語言不能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若能發大菩提心修布施功德,將來之福德亦是無量無邊。建造妙高寶塔莊嚴國土,各懸一千寶幢寶旛,以珠交羅作露塔幔。風動寶鈴,微妙雅和之音等,皆爲供佛之最勝莊嚴具,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花伎樂,無時不供養。(小由旬,四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大由旬,八十裏。)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爲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爲欲說此 爲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爲說何等

  文殊菩薩,諸佛弟子,以塔廟供舍利及佛像,莊嚴處所,使此國之妙境界,出乎自然,美好殊勝。天樹王(波利質多樹),長于帝釋天園,枝葉遍覆五十由旬。此喻塔廟嚴飾如樹華開。

  釋迦牟尼佛所放之白毫相光,使我們得見萬八千國土中諸佛希有之智慧與神力。此殊勝境界實爲罕見,是故必有大因緣,佛陀示現此等之瑞相。是欲爲大衆宣說無上妙法,抑或爲衆授菩提記呢?我與四衆天龍八部等殷勤啓請,文殊菩薩爲我等釋疑。“瞻仁及我”:彼此懷疑的對望。“瞻察仁者”:瞻仰觀察仁者文殊。“四衆欣仰”:即僧尼士女欣然仰慕之義。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

  當爾之時,文殊菩薩聽聞此語,即爲彌勒菩薩及諸大衆說:“以我過去的經驗,凡是諸佛放這種光,即說大乘佛法,如大雨滋潤衆生,吹大法螺以號召一切衆生,擊大法鼓以驚醒迷夢。”

  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是以現在釋迦牟尼佛現出光明,亦複如是。佛陀先說叁藏教理,小乘經典,淺顯易懂,後現光示瑞相,使衆生如實知解一切世間、叁界所難信之圓頓法門,繼而爲大衆解說妙義,令入佛智。

  諸善男子,譬如過去不可思議無量劫中,有一古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日”,表慧光破人天長夜,洞明黯闇宇宙。“月”,表定力。“燈”,表戒智。故戒定慧圓滿具足。

  一切諸佛皆有通名及別名二種稱號。日月燈明,即別號。如來乃至世尊,此十種是諸佛之通名。每一位佛的名號原有一萬,代表萬德莊嚴,但人類之記憶力太差,根機鈍,以至減爲五千,又再減至一千、一百,到最後便固定十個名號作爲諸佛之通號,今淺釋如下:“如來”:即是佛,然而許多不明白佛理的人常說如來佛,這是錯誤的。“如來”,如者不變,靜。來者隨緣,動。動靜一如,互不相礙。般若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即不生不滅法身如來。”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即有生有滅,應身如來也”。

  “應供”:如來世尊,具足萬德,應受人天供養。

  “正遍知”:知現前一念能生萬法,名正知。知萬法不離一念心,爲遍知,故名正遍知。

  “明行足”:福德智慧兩具足。

  “善逝”:往最好處去,即從迷鄉往于智地。

  “世間解”:善解世間及出世間法。

  “無上士”:諸菩薩等無明未盡,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來極證,名爲無上士。

  “調禦丈夫”:調,有威德故衆生恭敬,而能調伏之。禦,能以善巧方便法攝受一切衆生。佛是大丈夫,能調禦一切衆生。

  “天人師”:天及人間之導師。

  “佛”:具足爲佛陀耶(梵語),此雲自覺、覺他及覺行圓滿。凡夫身陷叁界火宅,堪忍苦海,不想出離,名爲不覺。羅漢能知其煎迫而欲脫離叁界,能自覺。而菩薩不但自覺,亦能覺他,度脫罪苦衆生,但猶未覺滿。唯有佛陀,能自覺、覺他,覺行亦圓滿。故佛就是一位最圓滿之大覺者。

  “世尊”:爲出世間及世間人天賢聖所尊敬。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演說正法”:權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故不定。與根性深厚者,說自性本體之法;爲中等根機者,講倫理法乃至于科學、輪回等說。而對于無知識者,談業力因果律等法。演說佛法除了契機契理,亦要開合並用。能開不能合謂之有始無終,能合不能開謂之有終無始。亦要隨機應變,若見人打瞌睡,就立刻將話題一轉,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來。聲音更要有抑揚頓挫之分,偶爾壓低聲音(抑),反而使聽衆之注意力加強。但時間一久,其注意力不再集中時,又得改用“揚”,如大雲起,電光晃耀,雷聲遠震,令衆悅豫。用過了揚就用“頓”,聲音忽然停頓,引起聽衆之好奇而注目凝神。“挫”,即來回重複演說,使彼等印象深刻。聲音用得恰當,攝受一切衆生則事半功倍。

  從佛陀最初發心出家修菩提道謂“初善”。自爾之後,修苦行,布施內、外財(外財國城妻子,內財頭目腦髓),甚至爲衆生而舍棄性命,即“中善”。佛陀說法教化衆生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乃至于涅槃,是“後善”。佛陀在叁大阿僧祇劫修行中,第一劫所修之功德爲初善,第二劫所修之功德爲中善,第叁劫所修之功德爲後善。初中後善之整個過程,有本有際。“木”,即最初所發之菩提心;“際”,示現種種所修之法門。法義從初至終,深固幽遠,語言善巧,所說微妙,純一圓頓法門,令人樂聞,具備清淨之相。“具足”,無欠無余之義。“純一無雜”,一乘純淨,無二無叁。

  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聲聞緣覺爲小乘法,即佛教之初學者。聲聞,顧名思義,是聞佛之聲音而悟道。佛陀在成道後,最初度化五比丘,講的是苦集滅道生滅相應法—四聖谛法。修四谛法可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常樂我淨,究竟脫離叁界苦果。佛陀爲聲聞弟子說四聖谛法、方等乃至般若經,由淺入深,回小向大,漸次趣入大乘妙義法門。

  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亦即包含了四聖谛之義理。無明、行是能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即苦谛,能引能生即集谛,無明滅了至老死滅是滅谛,觀因緣智即道谛。聲聞根機較鈍,故爲總相說四谛法,而辟支佛根機稍利,故爲說因緣法。修辟支佛者,生于佛世,雲緣覺。若修行者于無佛出世,觀十二因緣得入道者,名爲獨覺。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慶與人同”。此類修行者于深山穹谷中,靜心觀察,見春天萬物齊榮,知世事無常,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故倍複精進,如救頭然。于是善思惟十二因緣法,豁然開悟,知鼻孔由下長,頭發頂上出,又知此身是九孔常流不淨物,最終歸于老朽,此時了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

  行菩薩道即自利、利他,舍己爲人。爲救度教化衆生而願下地獄,使罪苦衆生發菩提心而脫離叁塗。衆生難度頗堪傷,故菩薩們時常奔走跋涉,不辭勞苦,應身無量,拔濟一切難調難伏之衆生,由生死苦海至菩提涅槃岸。行此六度行門,立功立德,如救自性衆生,故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成一切種智”:言智有叁:一切…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