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26

  ..續本文上一頁智,空智也;道種智,假智也;一切種智,空假不二,中道了義,叁智圓融。“六波羅蜜”:此雲到彼岸,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及智慧六種梵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

  初佛之後乃至于二萬佛皆同名同姓,名爲日月燈如來,姓頗羅墮,此雲捷疾、利根或滿語叁義。(一)捷疾:很快能成佛。(二)利根:有大智慧,因修種種行門,學習經典,讀誦大乘法。(叁)滿語:所說之法皆圓滿無礙。

  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叁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爲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文殊告訴無能勝菩薩,這二萬位日月燈明佛皆演說初、中、後善法。最後的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曾爲王,並有八位王子:(一)名有意:有大乘思想之意。(二)名善意:善發菩提大道心。(叁)名無量意:有大智慧解無量義。(四)名寶意:真發明性,內求固有家珍。(五)名增意:增修無上菩提大道。(六)名除疑意:修道人莫起疑,疑心若起便迷途,故除疑惑能使智慧增勝。(七)名響意:修大乘法知法性空,如空谷以傳聲。(八)名法意:能解無上甚深微妙法。

  這八位王子,皆有威儀德行,各領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也就是一個世界那樣大),在父王棄國出家而得無上正等正覺後,亦舍國城妻子,剃度爲大乘法師,並發大菩提心修習種種行門。此乃過去承事供養千萬佛之善根因緣。昔佛八子,令佛(釋迦佛)一子,數雖不同,並出同居之土,土有見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子表一道清淨,八子表八正道也。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于大衆中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昔佛亦爲四衆、天龍八部、人、非人、諸小王、轉輪聖王等說大乘菩薩無量義法。說是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現說法之六種瑞相:(一)初說法瑞。(二)入定瑞。(叁)雨華瑞。(四)地動瑞。(五)衆喜瑞。(六)放光瑞。大衆睹此瑞相,得未曾有,故皆大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末曾有。欲知此光所爲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叁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文殊告彌勒,在日月燈明佛之無量義會中,有二十億菩薩,見佛之白毫光亦起疑問,欲知此光所爲,故亦有發問及回答二序。時有妙光菩薩,即是文殊菩薩前生,有八百弟子。昔佛起定後,因妙光菩薩而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佛所護念。今佛起定後,法不孤起,起必因人,故亦因舍利弗而說此經。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衆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說妙法蓮華經曆時六十小劫,由于昔佛入于定中叁昧說法,故令聽者亦入于定中,專心爲法而不覺時間長,是以六十小劫,似用一頓飯之時間而已。六十小劫有多長?說長非長,說短非短。一劫爲十叁萬九千六百年。一千劫共爲一個小劫。然而一念是萬劫,萬劫即是一念;萬劫不離一念心,時間的長短無非分別在心。在四王天方一晝夜,而人間已是五十年!叁十叁天之一晝夜,則爲人間一百年。同理,若人修習禅定,不起妄想,即使坐了一日,亦如同幾秒鍾。但若人打坐時妄想紛飛,即使坐了幾秒鍾,亦有度日如年之感,在那兒盡打妄想...“哦!怎麼還不敲引磬?我的腰又酸、腳又痛,噢!真受不了!”又如人聽經,若能專志凝神,必能深入了解經義,而法喜充滿,豈有時間上之觀念?相反的,若人不能暫時將事業或家庭之心放下,而專心聽法,必不能獲得法益,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蔽。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于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衆中。而宣此言。如來于今日中夜。當入無余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佛授記已。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爲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日月燈明佛用了六十小劫,說法華經,大衆皆默然端坐,承受聖旨。說是經已,即于梵(梵天王)、魔(魔王)、沙門(譯作“勤息”,即出家人),及天人、阿修羅等衆中而宣言:如來將入于無余涅槃。除唯識論之四種涅槃說法外,統論涅槃則有叁種:(一)性淨涅槃:凡聖平等,即法身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二)圓淨涅槃:出障圓明即般若德。此是如來之叁德秘藏。(叁)方便淨涅槃:爲衆生故,從空出假,非生示生,非滅示滅,即解脫德。于六道中不染纖塵,出涅槃而常樂。所行所作皆爲方便涅槃。諸佛皆于中日——陽,出生;于中夜——陰,入滅。中日表光明,中夜表黑暗。又唯識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佛與衆生平等共有。(二)有余依涅槃:因有色身,以假爲真,認賊作子,向外馳求,起貪嗔癡等染汙念而牽動諸煩惱業障,故雲余依苦未滅。唯有達到灰心泯智,我空法空,破我法二執,方能得入無余。(叁)無余依涅槃:謂煩惱既盡,苦依亦滅,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四)無住處涅槃:入于寂滅。謂真如兼複出所知障。大悲般若經雲:“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盡未來際,寂而常照,利益衆生。”將前叁與後四涅槃歸納起來,可解爲自性清淨,即是性淨。有余無余,出煩惱障。無住,出所知障,即是圓淨。從體起用,示生示滅,而實非生、非滅,即方便淨(方便涅槃)。一切衆生原本性淨(佛性),二乘無學具有前叁,唯有佛陀已圓入四種涅槃。

  這時日月燈明佛在諸比丘及大衆中爲德藏菩薩授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日淨身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阿羅诃(應供)、叁藐叁佛陀(此雲正遍知)。佛本具十號,此略與叁。佛授記完畢即于中夜入滅。妙光菩薩便承繼佛位演說妙法蓮華經,曆時八十小劫。他亦成爲衆王子之尊師,在他教化下,諸王子堅固恒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複讀誦衆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爾時文殊師利。于大衆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八位王子從無量劫以來曾恭敬供養百千萬億佛,出家後修佛因故皆成佛,法意王子是衆王子中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法王破有,如燈續明。然燈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師父,而文殊菩薩卻是然燈佛之老師,若論輩份,文殊菩薩應是釋迦佛之師祖。但佛法平等,無分高下,圓融無礙。諸佛菩薩爲救度衆生故示生示滅,假世涉俗利生,現各種相貌角色,猶如在人生舞臺上演戲。一旦此劇演完時也就各回本位,而入于寂滅。

  在妙光菩薩(文殊)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貪著名聞利養,故其名爲求名。因其身心于名利生染著,故不能專一讀誦經典而隨忘,智慧光明久未能顯現。雖然其慧業未修得圓滿,但其福德卻得植無量,因他曾于百劫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百千萬億諸佛。文殊告彌勒菩薩:“你知道那位妙光菩薩是誰嗎?他就是我的前生,而求名菩薩是誰呢?就是你呀!”文殊菩薩又說:“現在又見此瑞相,我想是佛陀要請妙法蓮華經之預兆。”

  人若真誠讀誦經典,常有天人散花,有異香遍布,鬼神恭敬供養。若爲了貪求名聞利養而出家,最要不得。修道人不應求供養之豐厚,更不應爲了供養薄而惱怒于心。真正修道者,多亦少,少亦多,皆以平等視之。我有一在家徒弟,是一外國人,見人封果儀給我,他亦照做。我撕開一看,哦!是一個Penny,我很高興,因爲這是他最真誠的心意。第二天他又再供養果儀,並解釋昨天剛好身邊沒帶錢。是故有誠心者,少亦多;若無誠心,多亦少。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衆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于諸大衆中 而爲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叁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衆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衆寶莊嚴 琉璃…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