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空智也;道种智,假智也;一切种智,空假不二,中道了义,三智圆融。“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六种梵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
初佛之后乃至于二万佛皆同名同姓,名为日月灯如来,姓颇罗堕,此云捷疾、利根或满语三义。(一)捷疾:很快能成佛。(二)利根:有大智慧,因修种种行门,学习经典,读诵大乘法。(三)满语:所说之法皆圆满无碍。
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文殊告诉无能胜菩萨,这二万位日月灯明佛皆演说初、中、后善法。最后的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曾为王,并有八位王子:(一)名有意:有大乘思想之意。(二)名善意:善发菩提大道心。(三)名无量意:有大智慧解无量义。(四)名宝意:真发明性,内求固有家珍。(五)名增意:增修无上菩提大道。(六)名除疑意:修道人莫起疑,疑心若起便迷途,故除疑惑能使智慧增胜。(七)名响意:修大乘法知法性空,如空谷以传声。(八)名法意:能解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八位王子,皆有威仪德行,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也就是一个世界那样大),在父王弃国出家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亦舍国城妻子,剃度为大乘法师,并发大菩提心修习种种行门。此乃过去承事供养千万佛之善根因缘。昔佛八子,令佛(释迦佛)一子,数虽不同,并出同居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子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昔佛亦为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诸小王、转轮圣王等说大乘菩萨无量义法。说是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现说法之六种瑞相:(一)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喜瑞。(六)放光瑞。大众睹此瑞相,得未曾有,故皆大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末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文殊告弥勒,在日月灯明佛之无量义会中,有二十亿菩萨,见佛之白毫光亦起疑问,欲知此光所为,故亦有发问及回答二序。时有妙光菩萨,即是文殊菩萨前生,有八百弟子。昔佛起定后,因妙光菩萨而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佛所护念。今佛起定后,法不孤起,起必因人,故亦因舍利弗而说此经。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六十小劫,由于昔佛入于定中三昧说法,故令听者亦入于定中,专心为法而不觉时间长,是以六十小劫,似用一顿饭之时间而已。六十小劫有多长?说长非长,说短非短。一劫为十三万九千六百年。一千劫共为一个小劫。然而一念是万劫,万劫即是一念;万劫不离一念心,时间的长短无非分别在心。在四王天方一昼夜,而人间已是五十年!三十三天之一昼夜,则为人间一百年。同理,若人修习禅定,不起妄想,即使坐了一日,亦如同几秒钟。但若人打坐时妄想纷飞,即使坐了几秒钟,亦有度日如年之感,在那儿尽打妄想...“哦!怎么还不敲引磬?我的腰又酸、脚又痛,噢!真受不了!”又如人听经,若能专志凝神,必能深入了解经义,而法喜充满,岂有时间上之观念?相反的,若人不能暂时将事业或家庭之心放下,而专心听法,必不能获得法益,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蔽。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月灯明佛用了六十小劫,说法华经,大众皆默然端坐,承受圣旨。说是经已,即于梵(梵天王)、魔(魔王)、沙门(译作“勤息”,即出家人),及天人、阿修罗等众中而宣言:如来将入于无余涅槃。除唯识论之四种涅槃说法外,统论涅槃则有三种:(一)性净涅槃:凡圣平等,即法身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圆净涅槃:出障圆明即般若德。此是如来之三德秘藏。(三)方便净涅槃:为众生故,从空出假,非生示生,非灭示灭,即解脱德。于六道中不染纤尘,出涅槃而常乐。所行所作皆为方便涅槃。诸佛皆于中日——阳,出生;于中夜——阴,入灭。中日表光明,中夜表黑暗。又唯识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二)有余依涅槃:因有色身,以假为真,认贼作子,向外驰求,起贪嗔痴等染污念而牵动诸烦恼业障,故云余依苦未灭。唯有达到灰心泯智,我空法空,破我法二执,方能得入无余。(三)无余依涅槃:谓烦恼既尽,苦依亦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四)无住处涅槃:入于寂灭。谓真如兼复出所知障。大悲般若经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利益众生。”将前三与后四涅槃归纳起来,可解为自性清净,即是性净。有余无余,出烦恼障。无住,出所知障,即是圆净。从体起用,示生示灭,而实非生、非灭,即方便净(方便涅槃)。一切众生原本性净(佛性),二乘无学具有前三,唯有佛陀已圆入四种涅槃。
这时日月灯明佛在诸比丘及大众中为德藏菩萨授记,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日净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佛本具十号,此略与三。佛授记完毕即于中夜入灭。妙光菩萨便承继佛位演说妙法莲华经,历时八十小劫。他亦成为众王子之尊师,在他教化下,诸王子坚固恒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八位王子从无量劫以来曾恭敬供养百千万亿佛,出家后修佛因故皆成佛,法意王子是众王子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法王破有,如灯续明。然灯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师父,而文殊菩萨却是然灯佛之老师,若论辈份,文殊菩萨应是释迦佛之师祖。但佛法平等,无分高下,圆融无碍。诸佛菩萨为救度众生故示生示灭,假世涉俗利生,现各种相貌角色,犹如在人生舞台上演戏。一旦此剧演完时也就各回本位,而入于寂灭。
在妙光菩萨(文殊)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贪著名闻利养,故其名为求名。因其身心于名利生染着,故不能专一读诵经典而随忘,智慧光明久未能显现。虽然其慧业未修得圆满,但其福德却得植无量,因他曾于百劫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百千万亿诸佛。文殊告弥勒菩萨:“你知道那位妙光菩萨是谁吗?他就是我的前生,而求名菩萨是谁呢?就是你呀!”文殊菩萨又说:“现在又见此瑞相,我想是佛陀要请妙法莲华经之预兆。”
人若真诚读诵经典,常有天人散花,有异香遍布,鬼神恭敬供养。若为了贪求名闻利养而出家,最要不得。修道人不应求供养之丰厚,更不应为了供养薄而恼怒于心。真正修道者,多亦少,少亦多,皆以平等视之。我有一在家徒弟,是一外国人,见人封果仪给我,他亦照做。我撕开一看,哦!是一个Penny,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他最真诚的心意。第二天他又再供养果仪,并解释昨天刚好身边没带钱。是故有诚心者,少亦多;若无诚心,多亦少。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