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快得善利。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當爾之時,有無數千萬億種的衆生,到這個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如來詳細的觀察衆生的因緣,知道他們有許多根機,有利根者,很聰明,也有些是愚笨頑鈍。有勇猛精進者,也有懶惰懈怠不上進者。于是佛爲精進者說精進法,爲懈怠者說懈怠法,使他們努力向上,隨順他們的根性,應接受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如不能接受就不爲他說這個法。所以起初佛不說實法,只說權法,用種種無量的法門爲無量種類的衆生說,其目的爲令衆生歡喜信受。由于歡喜聽聞,久而久之便走到修學的佛道上,很快得到益處。衆生聞法後,現世很平穩,來世生天或人間富貴處,生生世世可以聞法。修此道得種種快樂,也唯有聞佛法才能明理,才能離開種種煩惱障礙。這樣,很容易隨各自的力量入道。“道”是開悟的階段,漸漸就能到達了生脫死的果位。
如彼大雲。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其有衆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衆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佛說法像大雲雨一樣,花草樹木叢林藥草,是指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有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依其種性之各異,契機說法,使他們得以生長。好像在雨水的具足滋潤下,藥草樹木等各得生長。佛說法是一相一味:一相是一切衆生的真如實相(真性)。真相即是一地。已證到一乘之真理叫一味。一切未解脫之衆生,讓他們得到解脫;未生長的讓他生長;已得生長者讓他得解脫,離開苦惱相、生滅相。得到佛的智慧,也即是一切種智。假如有一類衆生,聽佛法後能夠依法修行,佛便教他怎樣修。佛法是大同小異,好像我們現前聽法,所得之功德及果報,使我們與以前判若兩人,但自己還不知道哩!爲什麼呢?唯有如來才知道這一類衆生的四法——種相體性。“種”是衆生本身的種子,這個種子可以種到十法界中任何一個法界,或佛種、菩薩種、緣覺種、聲聞種、天種、人種、地獄種、餓鬼種及畜生種。“相”是對外法,也是色。“體”是主體,身體內有個主宰。“性”是對內而言。這就是四法。 叁法是聞法、思法、修法。聞慧就是在聽經聞法多次後,在不知不覺中生出智慧。如果不聞法,縱使怎樣聰明的人也不會懂,更別提說開智慧。思慧就是打坐參禅用思惟慧修習。“禅那”,譯爲靜慮,把念慮洗滌清淨,便能發慧。人先要有聞慧,然後才發思慧;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思想明了就要用功修行,早亦思晚亦思,朝夕都要勇猛精進修行。但要用智慧來修,不然盲修瞎練,人家往佛道走,你卻往反方向跑了。 二法是因果。一法是一切道種智之法,是真智實智,也即是一實相。“念何事?”用心念,念佛事。“思何事?”思法事。“修何事?”修僧事。然而,如何來念思修佛、法、僧?就是念茲在茲,一刻一秒也忘不了佛法僧。在思想方面要平心靜氣,不打妄想,思惟佛法僧之道理,進而去修行。“以何法念?”以正法念。“以何法思?”以正法思。人用什麼法修就得什麼法。用佛法就得佛法;用魔法就得魔法。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是因如是果。然而,衆生雖處在種種的境界卻不能自知,唯有佛如實見之,實實在在地見到,徹底了解衆生的上、中、下品,明了始終內外生死的一切。然而我們衆生,明白了生,又不了解死;明白了死又不了解生。不知開始亦不知終點,就因爲不明了,才有障礙。唯有佛陀才真正明了而無障礙,所以有偈雲:“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叁障是業障、報障及煩惱障。此偈意謂,普願世界一切災障,如地震、風災、水災、旱災等都蠲除,又願生生世世都修菩薩道。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爲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衆生得到佛之法兩滋潤還不自知,這好像花、藥草、樹木叢林,自己不知道有分上中下品之性質。如來知道衆生之心性,本來具足真如之相。“一味之法”,一同修行證得之妙理叫一味之法。所謂的“解脫相”,本來也無解脫相、非離相、非滅相,只因爲衆生有執著,才說有解脫相。既然“離相”,怎麼還會有個“相”呢?總而言之,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一法不立,才到究竟涅槃之常樂我淨,即是常寂滅相,連一個滅也沒有了;也是空相,連空也無。佛知道一切相本來無法可說,無相可得,可是衆生心裏還有個貪欲,如果最初對他們說什麼也沒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衆生會不相信,而且還要誹謗佛法。佛觀察衆生之意,彼等有許多習氣毛病,要他漸漸除去習氣,才會相信;若要他一下除去這許多毛病習氣而歸于空,那是辦不到的。所以爲了一方面護持佛法,月一方面也顧全衆生不讓其生誹謗心,所以佛不即刻說一切種智之法。一切種智是實相般若,佛看衆生之根性尚未成熟,而不說實相般若。
佛說:“迦葉!你們聲聞乘是很稀有的。爲什麼?因爲能夠明白佛隨衆生之機宜、根性、因果,而爲之說法。能令一切衆生相信領受,是因爲佛所說之法,是無上殊勝的微妙法,但是不易明白,也不易了解,是故佛以大慈悲心再把其義理重複用偈頌來解說。”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衆生欲 種種說法
“破有”,什麼是“有”?因果不亡是有。佛可以把因果破了,你以前所種的因果,在你學佛後可以停止。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在衆生之境界來講,因果總是有的。成佛果之後能超越因果,但這絕不是撥無因果。佛是超出叁界二十五有的因果,所以說“破有”。 “法王”是法中之王,也是說法之王。你們將來出家說法,也要像法中之王。學佛陀之聲音八音四遍。現在講經說法也是替法中之王說法。佛是爲了破“我”而出現于世,但還要隨衆生心欲,先要使他們歡喜,複說種種法。佛說法一代時教,分爲五時八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通、別、圓(化法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如來尊重實相般若,也即是仰護般若。般若是衆生之般若,因爲這個般若實相,太高深、廣大,一般小乘人就不對機,所以不能爲他們說大乘法。故由華嚴到法華涅槃,經過叁十多年,不說實教,只說權教。實教是實相般若,唯一佛乘更無他乘。這道理很久也不說,爲何不說?因爲衆生不但不信,反而會誹謗。因此這殊勝之法門暫時不說,可見佛具足忍耐力。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爲永失
有智慧的衆生聽了此妙法後,能起信心,知道這是大乘法,他便會開悟。然而,對無智者說真法,他反而對法生疑惑,把真當假了。大乘實教中,人本來無物,也不需解脫,本來沒有合相,自然也沒有離相;本來無生相,也沒有滅相。若對無智者說諸法總歸一空,空了不是什麼也沒有了嗎?無所學嗎?他一生出疑惑就斷了大乘種子,也就是斷佛種子,亦是斷衆生之種子,所以說“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爲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因爲這緣故,迦葉!你要明白,佛是隨著方便善巧說法,以種種法逗種種緣,使衆生得正知正見而不生邪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于世間 遍覆一切
迦葉!你們都應該知道,如來說法,就像天空之大雲一樣,出現于世,在虛空遍覆叁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衆悅豫
此大雲是智慧之雲,所含之雨能普潤一切衆生心。佛教無量之光,電光晃耀。佛陀說法之聲,雷聲震耳,一切衆生心裏快悅。
日光揜蔽 地上清涼 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佛陀之智慧光明遮蔽旁門外道九十五種邪光,攻破彼似是而非之交光邪說。佛陀又以清涼的智慧,破世上九十八種怨惱(煩惱)。叆叇垂布,這些雲彩很厚,似一手就能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此雨滋潤一切,四方都下著無數量之雨。整個土地皆是雨水。書有雲:“遍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率土是所有大地或國土,濱爲有水之地,這是說遍天下到處是國王之農土,令所有土地都有水源。一如所有衆生都得到法雨的滋潤一樣。 佛贊歎迦葉等聽經專注之精神,因世人不是爲口奔馳,汲汲遑遑,勞碌一生,就是終日迷于賭、享受、娛樂看戲而不能聽佛法,故來聽經者是稀有難得的。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山川險谷”:山比喻大菩薩。川,指大地。險谷指危險之地。“幽邃所生”:喻在很黑暗中所生長之一切植物。這叁草二木,叁草是指人、天、聲聞緣覺乘。二木喻通教和別教的菩薩,小樹是指通教菩薩,大樹喻爲別教菩薩。
百谷苗稼 甘蔗蒲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百谷比作白飯,而苗稼是指一切衆生,甘蔗是比喻禅定神通。葡萄在架上結了許多,喻爲般若,可斷許多惑。雨的滋潤令每一個都得其所應得之一份,而有豐富收成。
幹地普洽 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