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74

  ..續本文上一頁等衆生。從我聞法。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諸比丘!當我們爲沙彌時,各人已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衆生。這些衆生從我們那裏聞法,便趣向無上正等正覺。隨其根性各別,遲速不同,但皆會到達究竟之圓滿大覺。

  這些衆生,其中有些已住于聲聞地位,我也常教化他們趣向無上正等正覺,令他們輾轉皆入佛道。何以故?因爲如來的智慧,是難信難解。難信,故不容易修,難解,故不容易證果。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當時我們所教化無量如恒河沙數的衆生,就是你等諸比丘,以及我入滅後,在未來世中的聲聞乘,他們也將會證得阿羅漢果。

  佛法都是講因果,若無此因,則無此果。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已教化無量衆生。每次出世時,現比丘身,到處去弘揚佛法,講經說法,博得這些信衆的信仰,他們覺得佛比他們的父母還要親切,便發願常隨這位“法身父母”。釋迦牟尼佛用平等大慈悲心,攝受衆生,他的法緣,日益增廣,果位日益高大,直至今天終于功成德就,他成佛道,他的弟子與他的宿緣很深。他們生生世世都隨從佛轉*輪,擁護佛法。當佛成佛那一生,他的弟子皆來擁護。當然,有些也趕不上。這些人就是經典上所說“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萬事萬物都是仗緣方生。故佛教裏雲:“諸法從緣起,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繼績說:我滅度後,還有弟子不聽聞這部法華經,因爲他們好樂小乘法,故對于大乘菩薩法,均不知不覺。可是,從他們“所行功德”,或從坐禅等得來的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他們或會證得權巧方便的果位,即有余涅槃,而認爲此是究竟解脫。

  屆時,“我于余國作佛”,更有其它的名稱。這些聲聞人雖然生滅度之想,認爲自己已入于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但由于他們在其它國土求佛智,也會聽聞這部經。“唯以一佛乘,而能得滅度,更無余乘法。”唯一佛乘才是真正的涅槃,而不是聲聞乘著于一邊之空理。“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有時,佛也會用方便法門來覺悟衆生,但歸于根本,乃是唯一佛乘,更無余乘。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諸位比丘!假使佛知道自己將要入涅槃,所有座下的大衆們都得到清淨、信心和解悟,得到通達一切諸法空相,入甚深的禅定,便能召集一切菩薩及聲聞衆,爲佛說此部法華經。因爲世間上所有欲修佛乘的人,是不能以修二乘法,而得滅度。二乘人所謂的滅度並不是真正的滅度,唯有修佛乘,才真能得到佛的滅度和果位。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爲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佛又說:“你們一切的比丘應該要徹底了解,如來所說的法是權巧方便法,因爲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若一開始就跟鈍根人說真實法,他們是不會接受和相信的,所以我用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因爲佛的方便法門本來是與一切衆生合而爲一,所以一切衆生有這種方便的機緣,他們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方法和道理,若說宇宙間深奧的道理給他們聽,那就不懂了。

  二乘人往往都執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即財、色、名、食、睡。1、財能購買一切物,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錢財。若能把錢當作毒蛇一樣,不去貪求它,人就不會爲錢財而發生鬥爭。有一首偈頌,形容“錢”字很恰當:“一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若會用者出叁界,不會用者孽難逃。”試看“錢”字有兩個“戈”,就像兩個人拿著戈在那裏挖掘金子,又可以說二人動幹戈爭著金子。錢可帶給人許多麻煩苦惱,但是一般人卻視錢如命,貪而無厭,若會用錢者即可超出叁界,不會用者就造下了許多的罪業。2、色欲,就是著住在美好的色物上。3、名欲,貪一個好的名譽,歡喜人贊歎,若受人毀辱如叁百矛刺心,把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4、食欲,歡喜吃些好東西,滿足口腹。尤其是修道人,不應該把食物看得那麼重要,應該把食物當作良藥來維持血肉殘身以療幹枯成就道業。5、睡眠,有人歡喜睡覺,覺得睡得越多越好,可是愈睡愈迷,變成愚昧昏暗,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二乘人就是受到這五種欲念的支配,故還未到不生不滅的地位,我爲他們說二乘法(四聖谛)及十二因緣法的原因,只不過令他們心生歡喜而精進修行。事宣上,證到二乘法的果位,還未得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何異望梅止渴,要知畫餅不能充饑啊!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所將人衆。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譬如有一段五百由旬(四萬裏)的路,凡是要經過此路的人,將會遇到許多危險和困難。如受到強盜的搶劫,蛇狼虎豹的攻擊。所以,要經過這路的人都心生恐懼,但是唯有這條路才能達到一切珍寶所藏之處,因此,他們只好冒險的向前開步走。就在這時候,其中有一位導師,他非常聰明能幹,具足智慧圓滿,知道如何行走這條險道,才不會被種種險境困擾,于是他發心指引所有的人經過此路,但是這些人走到半途中,卻生出懈怠心,而不想再往前走。, 于是他們就對導師說:“現在我們已疲倦到極點,在這怖畏的道路上,實在不想再向前走了,而且,前面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路,故我們還是不要再向前走好了。”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這一位導師有許多方便法門,他想:“這些人真是可愍!爲何要舍去到佛寶國的志願而往後退呢?”想到這裏,他只好用他權巧方便的神力,在險道中過叁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個化城。然後,告訴大衆:“你們各位!不要恐怖,更不要生出懈退心。你們現在可到前面不遠的一個大城裏住下來,在這城裏,可隨意行動,假使能進入此化城,即可快速得到安隱,你們想再繼續前進取寶,即可達到佛國寶所了。”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于是衆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當這群行者身疲力倦到了極點,忽然得見這一座化城,能暫時逗留休息,故生出未曾有過的大歡喜心,說:“我等今日免墮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脫離叁界火宅,得到快樂和安隱。”于是,一起往前進行入此化城。以爲他們已經到了究竟解脫和安隱,十分的高興和安樂。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即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爲止息耳。

  這時領導師尊——釋迦牟尼佛知道他們已經休息,恢複精力,不再疲倦了。于是,佛即毀滅此化城,對衆人說:“你們應該再向前走,寶處就在附近不遠的地方。此化城只不過是我所變化出來的,鼓勵你們前進,好讓你們暫時休息。”也就是說,凡是證到四果羅漢的聖人應當要回小向大,修大乘的法門,才能達到究竟之寶處。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今爲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們!此大通智勝佛所說的法,也就是我所要說的法,如今爲你們做大導師,深知一切生死、煩惱惡道,是多麼險難和長遠,故應離一切煩惱,越過生死的苦海,達到如來之家,成就薩婆若。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爲止息故。說二涅槃。若衆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爲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如果有衆生聽到佛說唯一佛乘的法,一定有許多衆生,拂袖而去,不想見佛或親近佛,因爲佛法是難信之法,所以衆生都不肯接受。因爲他們想:“修行成佛必須要花很長久的時間,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勤修六度苦行,才有成佛的機會。”于是,他們都故意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識大導師(佛),更不用說教他們舍去七情六欲,一心修道了。

  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悉知一切六道衆生的心念,是非常之怯弱和下劣。佛就用方便的力量,而說二乘法的有余涅槃,讓修道上起懈退心的衆生,暫時止息。故說出另一個中道涅槃。這時,佛又告訴他們說:“你們還未到達究竟的佛道。你們所住的地方,接近佛的智慧,你們應當觀察和籌量,不論你們得到有余或無余的涅槃境界,都不是真實的。其實是如來的方便力量,于唯一佛乘,分別說出聲聞、緣覺及菩薩叁種的法門。”

  如彼導師爲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佛就像那一位導師,知道應用什麼方法來越過這危險中途的道路,並且告訴過路的入,到那裏去休息。寶處就在附近不遠,但是此座城並非是真實的。它只不過是佛變化出來,讓你們休息一會兒,等到你們已…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