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75

  ..續本文上一頁恢複體力,就應離城而向前邁進。譬如:你要從你的家鄉到國外,要經過很遙遠的路程,才能到達目的地,在這一段路程中,一定會覺得身疲力倦,那時你就要找一間旅店暫時住一宿,第二天又繼續你的路程,這樣才能到達你所要到的地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衆等 常雨于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衆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當爾之時,世尊欲重複此意義,故說一首偈頌:

  大通智勝佛,在一個道場,坐在蓮華座上,入叁摩地,如此經過十個劫數,但還未成正覺。這時,佛法未現于世,故他還不能得成佛道。一切天神、龍王、阿修羅衆等,常雨天華,來供養這一尊佛,諸天王擊打天鼓,奏出種種的伎樂,一陣陣香風把萎謝的華吹走,同時又雨美麗芬芳、新鮮的天華。

  經過了十個小劫,佛才成道,所有天及世人都生出極端高興踴躍的心情,歌頌佛的十六位王子,皆與千萬億的眷屬,一起到佛所,恭恭敬敬的頭面禮足,而請佛轉大*輪,希望佛的師子吼,滋潤的法雨,充實我們及一切衆生的心田。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爲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世尊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到的,不知要經過多長久的時間才能遇見佛出興于世,佛爲覺悟一切群生,他的不可思議威神智力即能震動到一切衆生心性地上。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叁方及四維 上下亦複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輪

  在東方諸世界,有五百萬億的國土,梵王的宮殿得到無量的光明照耀,這是過去所未曾有過的。當諸梵天王見此瑞相,皆來到佛所,尋找這種光的來源,並且散下天華來供養佛,然後又向佛奉上最寶貴的宮殿。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請佛轉*輪,于是他們又以偈頌來贊歎佛。

  佛知道講法的機緣還未成熟,故接受他們的請求而靜坐默然,這時從南、西、北方及四維上下,諸梵天王悉皆散下天華及奉獻宮殿,請佛轉*輪。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而我們願得到佛的大慈悲憐愍衆生的心,能廣開甘露的法門。爲教化我們六道衆生,而轉無上的深妙*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衆人請 爲宣種種法 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衆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亥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衆 于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世尊具足無量的智慧,受到一切衆生請求說法。佛能宣說種種妙法,故首先說四聖谛法(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法,即是無明至老死,皆從十二因緣所生,由此招感來許多的過患,你們應當知道如是的法。當大通智勝佛宣化暢演此法後,有六百萬億梵天王等衆,得離一切苦,皆證得阿羅漢果位。

  當佛又在第二次說法的時候,又有千萬恒河沙數衆生,領悟諸法空相,皆得阿羅漢果及聲聞、緣覺與菩薩的果位,其數是無有窮盡,即使經萬億劫長久的時間來計算其數目,皆不能知其數量無邊際的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遺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就在這時候,那十六位王子皆發心出家修道作沙彌。他們一起向佛請法,希望大通智勝佛能爲一切衆生演說大乘妙法,故問佛:“我們及所有隨從者,皆應當成佛道,因爲我們願像世尊一樣,能具足第一清淨的智慧眼。”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佛知道這些童子心所想的是什麼,他們宿世的修行到了什麼程度,曾以無量的因緣,聽過佛說種種諸法實相妙理,本生因緣譬喻,及六種波羅蜜。六種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爲到彼岸。他們也曾聽過佛說種種神通修證妙用之事,所以,有大智慧來分別出真實的一佛乘法,他們修行菩薩所修的六種波羅蜜。因此,現在這十六位童子樂聞佛說大乘的妙法蓮華經,皆悟知法華經裏含有如恒河沙數的偈頌。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禅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禅未出 爲無量億衆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于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當大通智勝佛說完了法華經之後,佛就回到靜室中入甚深禅定,在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中經八萬四千個大劫。這時,十六位沙彌及所有的阿羅漢,知道佛未出禅定,于是,他們就發心爲無量億諸衆生說佛的無上智慧。每一位沙彌都登上法座,演說佛所說過的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佛寂然不動的時候,助佛宣揚佛法,教化衆生。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衆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衆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這十六位沙彌及諸大阿羅漢,各各所教化的衆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什麼是阿羅漢呢?阿羅漢是梵語,翻譯爲應供、破惡、殺賊。1、應供:阿羅漢所作已辦應該受人天的供養。我們如果沒有得到人天的供養,是不能勉強別人來供養自己的,我們更要回光返照。假若往昔沒有修福,縱使作了阿羅漢也受托空缽的果報。2、破惡:是破煩惱的惡。3、殺賊:殺無明的賊。因爲無明能破壞我們的道業,使我們的智慧光明不得顯現出來,雖然說阿羅漢已把無明殺了,其實是還未完全把無明殺盡,唯有佛才斷一切的無明,甚至于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還未斷盡,何況是一位阿羅漢呢?

  當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那些得聞十六位沙彌說法的人,皆能一同與其導師俱生在一個佛國。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遺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由于這十六位沙彌具足修行佛道,他們出現于十方諸佛國土,各成無上正等正覺。當爾之時,若有聽聞到佛法的衆生,皆是往昔曾聽過十六位沙彌所說過的佛法,故現在又現于每一國土,再來親近聞佛說法。其中有許多是聲聞衆,漸漸受到佛的教化而入于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爲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我,釋迦牟尼佛,即是沙彌之中排行第十六者。在往昔中,汝等聽過我說的法,故我以方便的法門,接引你們親自修學佛智,到達佛的智慧。由此因緣,我今宣說法華經,令你等衆生入佛的智慧藏,共成正覺。你們千萬不要生出懷疑及恐懼心,我將會爲你們分別的解釋清楚佛法的實相真理。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衆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衆難

   譬如在一段危險的惡道,那一道路是最危險的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這道路裏猶如荒野,有許多毒蛇猛獸,連一點水一根草都沒有,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地方。這時候,有無量千百萬數衆生,欲要渡過此危險的道路,超出六道輪回,得真正的解脫,可是,必須要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才能到達究竟之處,所以還離道八萬四千裏,那麼的遙遠呢?

  這時有一位善知識,具足多聞知識,他有大智慧,明了一切事情的是非黑白。並且他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的,那一條路是邪的。因此,他常在危險的道路裏救濟一切有難的衆生。

  衆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于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在這危險的道路上行走是很不容易的,助緣很少,逆緣很多,譬如一個修道入,原來無法付出力量,而有菩薩或者護法神來幫助他,使他再接再厲,修道圓滿。或者有人以錯誤的方法修道,有善知識指導他,趣向正道,這都是助緣。什麼叫逆緣呢?譬如你正要發真正的菩提心,偏偏來了一個人,專門使你退菩提心,使你生出種種的欲念,而道心不堅固,故叫逆緣。就在這種不容易修的道路上,很容易生出疲倦,總覺得修了這麼久的時間,一點收獲都沒有,于是就對導師說:“我等現在都疲倦了,我們想還是不要再修行。”

  這時,善知識作如是想:此類的衆生實在可憐啊!爲何要生退轉心而不想修道呢?本來將要得到的珍寶,現在都丟掉了。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衆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即時,善知識想出來一個方便法門,乃用他的神通智力,中途化出一個大城,裏邊有許多非常莊嚴的舍宅,周圍有花園和樹林,有澄清的水溝,七寶的浴池,重重的高樓閣,男男女女都充滿歡喜。這一些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這時善知識對大衆說:“你們不要再生恐懼,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所要求的,必能遂心滿願。”其實,這一個化城就是各位二乘人所證到的有余涅槃,而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衆,他們所證到有余的涅槃,只不過是到了一座化城一樣,並不是真正得到究竟的涅槃。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衆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複如是 爲一切導師

  所有小乘人都歡喜離苦得樂,不發大心,修小乘法,所以他們到了此座化城,覺得心滿意足,皆生大歡喜,自以爲得到了究竟安隱,自己究竟度脫生死苦海。…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