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好的學生,學生的態度也很難,到哪裏去找這個好學生?有幾個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教學的苦心?這樣的老師認真的教學,學生今天怎麼樣?這個老師太跋扈、太專製,只有他是好的,別人都不是好的,我們都不要跟他學。學生跑掉了,這就是什麼?緣不成熟。
真正好的學生,好的老師,這也是可遇不可求,在佛法裏面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叁者都具足,這才能成就。叁者缺一條都不能成就,你說機緣有,你自己沒有福報,不行,沒有福就是沒有定;有定也有機緣,你沒有善根,沒有善根是沒有智慧,跟老師幾十年不開悟,那也沒辦法。所以說是善根就是所知障薄,福德是煩惱障薄,又遇到好老師,這就很容易成就。煩惱障重、所知障重,遇到好老師也不行,也不會成就。煩惱障重的人,跟一個好老師跟不長久;所知障重不開悟,我們說什麼?太笨、太愚癡,不開悟。所以說這叁個條件都具足難,真正是難!這個我們真是講千載難逢的機緣,自己本身條件有,又遇到好的外緣,好的老師給自己做增上緣,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必定有成就。「入法門必破無明」,像六祖所說的念念之中常生智慧,生智慧就是破無明。
【無明破則功德顯。】
『無明破則功德』就顯了,「功」是說的定慧,「德」在今天來講,就是技能,能夠爲一切衆生服務,教化衆生、利益衆生這是德。底下說:
【出塵勞而證實相。法報巍然獨露也。】
『出塵勞』,是即塵勞而出塵勞,而不是離開,即世間而出世間,前面講過「即染而淨」,這才能夠證得實相。實相就是理一心,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實相就是法性,實相也叫第一義,也叫大涅槃,名字很多都是說的這一樁事情。這個時候法身、報身都證得,法身、報身跟自己現在的身是一身不是二身。這個意思,諸位可以細細去研究《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所說的叁身。我們現在是不是具足叁身?具足叁身自己不能證得。就好像你口袋裏裝的有很多的錢,忘掉了,我今天沒帶錢出來,一文都沒有,遭遇到困難。人家告訴你,你的口袋裏不是嗎?原來是的,帶在身上忘掉。咱們法身、報身就在現前,就是不能證得,清淨實相什麼時候離開過我們?也就是不能證得。底下有幾句很要緊,完全是講的表法,表法的意思不懂經念得就沒意思,經裏面所講的東西你莫名其妙。這裏告訴我們:
【多寶即實智。釋迦即權智。妙音即權行。】
在第七行的末後一句,多寶如來表的是『實智』,釋迦如來表的是『權智』,實智是自己,權智也是自己。『妙音』是表『權行』,行都是權沒有實,實怎麼樣?實是沒有行。我們常講的無作而作,無作是真行,沒有行;而作是「權行」,作而無作。本來無一物哪有什麼行?從本來無一物裏面建立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都是從無一物裏頭建立。所以行即無行,無行即行,凡有所行都叫「權行」!
【以權行方便。示有往來也。】
所以諸位要是真正明了,這段經文表法的義趣,這裏頭其味無窮。這底下有一句說:
【權實似遠而非遠。權實似近而非近。以實招權。以權導實。智行相契也。】
這個幾句話很要緊,在經裏面是很長一段經文,意思就是這幾句話。『權實』悟了當下就是,迷了那真是天壤之隔,所以這個事情是迷悟之間。可是修學爲什麼不先求權智,而後再求實智?諸位必須要曉得,權智是從實智生的,沒有實智哪來的權智?就好像我們種棵樹一樣,我們爲什麼不先種花、種個果不好嗎?爲什麼要去種樹?那個花與果是樹上長的,你不種樹哪裏會有?花果枝葉是權智,它的根本是實智。六度裏面禅定、般若是根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培植,培養這根本,枝葉花果是什麼?從般若波羅蜜裏面開出來,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這是枝葉花朵。我們的修行,在初級的修行是要以定慧爲主,這是我們的目標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成就,那個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就是五十叁參的事情。參學就是成就後面四波羅蜜,禅定跟般若波羅蜜成就才有資格去參學。這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以實招權』,實智就是禅定、般若,權就是方便、願、力、智。
『以權導實』,這就是五十叁參的事情,五十叁參權智,權智是什麼?權智再成就實智。就好像你看那種樹一樣,就會覺悟這個道理,先是有根本,根本很小,枝葉,這個枝葉花果愈繁茂、長得愈大,根本愈堅固就這個道理。可是你開始一定從根培養起,然後開花結果,這個花果又幫助它的根本之壯大,就這麼道理。所以你在一切法裏頭任何一法,你可以能夠見到一個圓滿的道理,整個宇宙的大道理就是這樣。所以說破一微塵見大千世界,是一個理,這就是所謂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去看一棵樹你也會開悟,也會成佛,也會圓滿菩提。沒有二理一個理,一個理貫通一切理統統都是一樣的,沒有二理。這就是說明什麼叫「以實招權」,什麼叫「以權導實」,智是實智、權智,行就是權行,我們今天講的行解相應,知行合一,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是從佛法來的,他是個學佛的人,陽明先生禅定有相當的功夫,他是學禅的,在禅上有相當功夫。所以把佛門裏面行解相應,他把它變一變,知行合一。底下講前面文殊菩薩啓請,這個地方講華德菩薩重問:
【華表因行。德即功德。發明宿世善根功德。以酬文殊之請。故問種何善根修何功德也。】
這是華德菩薩提出的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對我們來講相當的重要。我們讀這品經要特別注意,我們應該如何去修學,才能成就自己的『善根功德』。底下講:
【敘其所依之佛。名雲雷音王者。雲表慈。】
有覆蓋的意思。
【雷表威。二德具足。說法自在。故曰音王。】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自己要想到說法自在,像妙音菩薩這樣的境界,你要是沒有大慈悲心做不到的。慈悲不是我們想發個慈悲心,心就慈悲,沒那麼容易,慈悲心是從平等、清淨裏面生出來的。所以我講菩提心,我常常講平等心是菩提心的理體;你在一切法裏不平等,你就沒有菩提心,平等是覺,不平等是迷。怎麼樣平等?一切法裏頭不分別就平等,你有分別就不平等,所以這是覺心之體。清淨心是自受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多清淨!自己享受的是清淨心,清淨這是真正的福報,他受用的是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從平等心、清淨心裏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是平等心、清淨心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學來的,這叫慈悲心,你說法才自在。所以這個說法自在妙音菩薩,哪個人不是妙音菩薩?你自己把你的大慈大悲障礙掉了。外面沒有任何能力能夠阻礙你,沒有任何能力能夠破壞你,障礙你的、破壞你的全是你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去掉這些東西你原來是佛。《華嚴》裏面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圓覺經》上也是這麼說,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千真萬確。你現在爲什麼墮落在凡夫,自己要曉得。末後有一句:
【妙行常不離其本智也。】
這是在底下,下面第六行。我們凡夫的行不妙,爲什麼不妙?因爲我們一舉一動都帶著煩惱,都有生死輪回的果報,不妙。『妙行』怎麼樣?他一舉一動心清淨,不生煩惱只生智慧。六祖大師那個行是妙行,他自己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在碓房裏舂米是妙行,他去砍柴是妙行,一天到晚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妙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一切做爲,統是妙行,只生智慧不是煩惱,這個行是妙,爲什麼?因爲它與根本智相應。根本智是什麼?無分別智,內心沒有分別,內心裏頭沒有造作。所以一切造作與清淨心不造作相應,造作即是不造作,行即無行,行與無行不二這叫妙行。我們看到《普賢行願品》裏面,告訴我們妙行是什麼?不疲不厭。我們今天做什麼事情做久了累了,討厭,有厭倦之心,這行不妙。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什麼時候修的?根本智現前之後才修,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是修的十大願王。所以修十大願王的條件,在我們來講是得理一心之後,理一心要沒有得到我們可以學,可以學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書一樣,先修班沒有入正科,我們所學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心平等、心清淨,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統統現前,這個時候修的十大願王是修普賢行。像這些起碼的常識我們要曉得,我們自己現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沒有,我們來修十大願王,自己以爲:我現在修普賢行。這在佛法裏叫什麼?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無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爲自己已經做到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種,障礙!你看看增長煩惱,貪瞋癡慢疑你在增長那個慢。所以智慧不開,總是落在煩惱裏面,智慧開了之後這個境界完全不一樣。
下面這章是「觀世音菩薩章」,觀世音與我們的緣分特別深。我們下面好像只有六個鍾點,我們的進度要快。講義裏頭說得很清楚:
【前藥王是身根。妙音是舌根。】
觀音菩薩說的意根,諸位一看就明了,身、語、意。
【此叁法衆生取著。則起叁障。謂惑業苦。】
幾句話就把這叁品經的經義,給我們點出來,凡夫之所以成爲凡夫,就是在身語意這叁法裏頭取相、著相,所以就變成了『叁障』。「叁障」諸位要知道,這是六道輪回所以然的原理,起惑(起惑是迷惑)、造業、受果報,受果報當中又起惑、又造業再受果報,這個輪回就惑業苦、惑業苦永遠沒完!你要問六道輪回怎麼來的?就這麼來的。六道輪回是誰製造的?是你因爲取著身語意而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說另外有個人造個輪回來給你受,不是的,沒有人造,而是自己造出來。實際上講根本就沒有輪回這個事情,輪回也是空花燈上的圓影,沒有這個東西,全體即空。但是你迷在這裏面,你把它當真,你永遠離不開它,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能夠在身語意這叁法裏頭不取相、不著相,輪回就沒有了。輪回是自己造的,還…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