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家的理論來注解的。換句話說,用佛法注解的那就是佛經,那就是戒律,祖師叫我們學,爲什麼不學?
民國初年定海縣的知縣,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印光大師口才不怎麼好,但是他派了一個代表去,自己本人沒有去,派了一個人去講什麼東西?指定去講《文昌帝君陰骘文》,你看《安士全書》裏頭一篇,那篇東西道教的。人家請法師,那個時法師在普陀山,普陀山請法師來講經,法師派個人去講《陰骘文》,你們想想什麼意思?講佛經不好嗎?講佛經不是功德很大嗎?尤其是講大乘經典功德很大。如果聽的人聽不懂就沒有利益,就沒有功德,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什麼叫功德?別人聽懂明白了,照這個去做,自己真正得好處這叫功德。你這個大乘經典講了人家聽不懂,人家沒辦法照做,聽了等於沒有聽,那有什麼功德?好像這個印經,現在大家是一窩蜂的印經,印經功德很大。印經功德大也就跟賭博一樣下的賭注,如果你印的這一千部經沒有人看,送出去了,人家都束之高閣,放在那個地方沒有人看,你這個賭注就蝕了本,輸了。如果你印這個經馬上就有人看,有很多人從這個經裏得到好處,在這經裏開悟,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個功德就大。
所以我們圖書館從法施會以來,我們所印的經兩個宗旨,不是隨便印。第一個就是我們所講經用的本子,我們要講的經我們印,這很有功德。爲什麼?印了之後有那麼多人在聽經,印了之後就把它宣講,不至於白費,這個功德很大,它有人聽,有人在接受,有人在研究。第二種就是絕版書,真正是好書,我們爲了保存版本。我們印經是這兩個方向,不是盲目在那裏印,不是人家說印什麼我們就印什麼,我們不幹這個事情。譬如說這次我們印《法華經大成》,這是保存版本,這是個絕版書,在臺灣找不到第二部,在大陸上恐怕也找不到。所以這個經印得有價值、有功德,是保存版本。如果將來我們有機緣,把這個經再講一遍,那這個功德就非常殊勝,所以這叫真正的功德利益。其次譬如像我們這邊流通錄音帶,功德無量,遠方的道友沒有機會來聽,我們能夠發心把這個東西提供給別人,這是無量的功德利益。所以像這些情形,我們都要曉得、都要明了。有些地方我們就不要念了,諸位自己能看得懂就自己去看去,咱們爲了節省時間起見。這個底下講:
【久修菩薩所行之道者。出世大慈大悲。非曠劫植因。莫能成就也。】
這幾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經過長劫;換句話說,我們要有恒心、要有長遠心,認真的去修學。這好的老師、善知識他的教學,就看學生修學的是不是認真?果然認真,這裏面只要有一個學生認真學,他就樂意教。所以你看佛經裏頭啓經的時候,一定有一個當機者,這個當機者是什麼?他大慈大悲,他發心來認真學。認真學是什麼?佛就講經,別人都是旁聽,那些人都不認真,不認真旁聽也能得一點受用。如果沒有一個啓請的人,好了佛不講,所以這個當機者是菩薩大慈大悲。現在在學校裏教學就是沒有當機者,沒有當機者變成一個什麼情形?變成敷衍。老師來上課爲了什麼?爲了拿薪水、拿鍾點費;學生來上課爲了要學分,爲了要成績。所以教的人也不認真,學的人也不認真,老師到時候客氣都給你及格,多給你點分數!就變成這種情形,彼此互相在欺騙,成了這麼種情形。真正的教學那個情形不一樣,一個人也教,也是認真的教。
由此可知,這個修學有沒有成就完全決定在自己。我們圖書館成立以來,你看看我們也在外面請過老師,請過教英文的,請過教日文的,現在明乘法師來教梵呗,爲什麼教教都沒有了?沒有人學,沒有一個認真學的。我們請過張居士到此地教文學,真正是文學家,大學名教授,沒有一個人認真的學,灰心,不來了。所以有一個人認真的學,他每次來上課也有很多人,他不認真他來旁聽,這一個認真學的就是佛經裏面講的當機者,老師來針對的對象就他一個人,其余人旁聽。你們看看,明乘法師在我們這裏教梵呗,大概也泄氣,也沒有意思,你們想想爲什麼?不認真,沒有一個認真的學。他當年學的時候好苦,從十普寺到山佳,他是跟旭強法師學的,風雨無阻,跑那麼遠學個一句、兩句。我們這邊來什麼?得來太容易,老師請到家裏來學不吃苦頭,他要到這來教。所以人家怎樣?不教了。
我當年求學,我跟方東美先生、跟章嘉大師學生就是我一個,每個禮拜天去跟他學兩個鍾點,他一定在家裏等著我,一個人也教。我跟方先生半年、跟章嘉大師叁年一個人也教,爲什麼?你真肯學他就教;不肯學,在學校裏、在講堂裏頭,他看到你也是多余的。明師不是沒有,明師有,你自己肯不肯?不肯認真的學,那個明師他不要名聞利養,他也不必要薪水,也不要鍾點費,人家不教!我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是個軍人,待遇很微薄,對於老師什麼供養都沒有,人家是白教我,有的時候還得招待我,還要送書給我,還要請我吃飯。我沒錢,那個時候我們的階級一個月才五十五塊錢薪水,我們拿什麼去供養人?所以我們自己果真是真肯學、真肯幹,就能感動那些老師認真的來教我們。所以這個心要長遠,要有恒心!如果這個熱度,只有幾分鍾的熱度,頭一天來教的時候很好,好像滿認真的,愈教信心就愈沒有了,這個老師下次再不來了。再不來的話,對我們道場影響就大,爲什麼?以後這個道場再也請不到好老師。人家一打聽,過去某人在那裏教幾天,某人又教了幾天,以後高明的人就不來了。爲什麼?曉得你這個道場裏頭,沒有一個真正修學的人,所以就不來,這個對於我們影響很大。這個幾句就是教給我們要曉得,菩提道是要『曠劫植因』,就是要修因才會有成就。我們學道要有長遠心,雖有長遠心還要克期取證,我們修學一個課程,這個課程要定出時間表,多少時間我們要把它學完。你要沒有這個時間表,一定會懈怠墮落。底下說了:
【以曠劫植因故。得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叁十七道品。】
底下這個一段說明,就是倒數第叁行我們念一念:
【所謂發起宿因也。】
這是接前面的。
【淨德在妙莊嚴爲法喜。在子爲慈悲。母即坤義。安靜不動。表真實慈。子即震艮義。能發生提接。表方便慈。】
這個地方諸位特別要留意的就是它表法,什麼叫『真實慈』?什麼叫『方便慈』?真慈是慈悲之體,「方便慈」是慈悲的德用。真慈與根本智相應,方便慈與後面就是方便、願、力、智,這個四波羅蜜相應,這是與後面的。與前面的來講的,可以說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換句話說,表現在事相上。諸位翻過來看第十九頁第一行裏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
【方便慈依實智流出。】
『實智』就是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般若波羅蜜是根本。在第四行裏面講:
【衆生爲無明所覆。流轉生死。方便提接。則從其化。故曰。若得見者心必清淨。】
這個幾句話,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衆生之可憐憫就是『爲無明所覆』,流轉在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佛菩薩以種種方便,『提』是提示、提醒,『接』是接引、是誘導,這個樣子,這些衆生才願意聽從他的教化。所以佛菩薩有方便法,可是這方便法一定從實智流出的,才叫方便法。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實智,就沒有方便法,不但是沒有真正的慈悲,連真正的方便也沒有。諸位聽了這個道理,應該要覺悟,佛法是從智慧生的,沒有智慧什麼都談不上。沒有智慧,我們運用佛菩薩的慈悲、方便行不行?不行。你智慧沒有開,佛菩薩這些慈悲、方便,你要用也是慈悲是禍害,方便是下流,學不得的。所以開頭要學什麼?學智慧;開頭你就學慈悲、學方便你錯了。那等於說什麼?好像種個植物一樣,我不要種子也不要根,也不要本,我就叫它開花結果,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花果一定是從枝葉長成,枝葉一定是從根本而生的;你今天說根本不要,你就希望得花果哪有這個道理?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0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在第七行底下是說:
【二子白母俱願出家者。即出無明家也。無明轉成正見。則八萬四千塵勞皆入實相。】
這是說了『出家』,「出家」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出無明之家;換句話說,要破無明證實相,這是出家。出家人在社會上所示現的相,也就是提醒世間人要破無明證實相,這才是出家的真正功德利益。所以大乘法裏面出家,不重視形式之家,不重視這個。因爲這個形式之家在今天來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的家,真是苦不堪言,這是今天社會的一種現象。今天出家人的修學比不上在家人,爲什麼?在家人他的應酬接觸範圍小,他在身心上還能得到一點安穩,也就是說他有這些時間來修行。出家人往往在一個寺院,寺院範圍都很大,比起一般人的家庭的房舍要多得太多,而一個偌大的寺院住衆都不到十個人。如果這個寺院每天不打掃清潔,這個外面人來看的話,就要罵你這個出家人懈怠、懶惰、肮髒。如果你每天都要把它打掃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一天的時間全部用在這上面,苦,實在是苦,苦不堪言。這就是說明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你在家所應酬的賓客有限,親戚朋友畢竟有限,不會天天有人來找你。可是出家的信徒太多,每天都要應付,你哪裏還有時間去讀經、去研究教理、去修行?沒有時間。而且出家的寺院總是不斷的在那裏擴充,這是真正的苦事。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出家出的什麼家?『出無明家』、出叁界家。小乘人出叁界家,大乘人「出無明家」,這叫真正出家。
我們世間舍世俗家,出這個家你要曉得它的用意在哪裏?弘法利生。你要說修行沒有必要,修行在家跟出家一樣,出家能成佛,在家一樣也成佛;出家人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更能上品上生。所以出家幹什麼?出家就是荷擔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弘法…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