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0

  ..續本文上一頁利生,續佛慧命。所以自古以來,沒有說是出家人不講經、不弘法的,沒有。就是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一看你這尊稱你爲法師,尊稱你和尚。稱你法師,如果你沒有弘法,這就是罵你。譬如說這學校老師,這老師怎麼樣?不上課的,從來不教學生的,那人家說某某老師那不是挖苦他,那不是罵他?稱你老師就是給學生上課,名符其實是個老師。你沒有能夠教化衆生,人家稱你老師就是罵你!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不發心弘法利生就不能出家。所以「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十方善信四事供養,我們怎麼能消受得了?這是大問題,你消受不了你以後怎麼辦法?人恭恭敬敬來供養你怎麼辦?所以你出家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當然最好的,是先把佛法的教理都通達,修行的方法自己真正明了再出家,一出家就弘法利生這是上乘。

  其次對佛法有真正的信心,一出家發憤努力的修學,不久的將來就可以肩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這是對的;如其不然,就不如護法的功德利益。在家人的護持真正有功德利益,出家人這個修持那就不一定,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但是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以出叁界、破無明爲學佛的目標;如果來生還是在生死輪回,那我們實在是辜負了自己。特別是大乘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還是空過,這怎麼能對得起自己?遇不到那是沒話說,你沒這個因緣;遇到了而空過,這是不能原諒的。無明破了,無明就是邪知見,所以破了無明就得正知正見,《法華經》裏面講的「入佛知見」,這個時候我們證入佛的知見!一入佛知見怎麼樣?煩惱沒有了,『八萬四千塵勞皆入實相』,這就是轉煩惱爲菩提。凡夫迷了之後怎麼樣?迷了是轉菩提爲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生死跟涅槃也是一樁事情,迷了有生死煩惱,悟了把生死煩惱就轉成菩提涅槃,所以這個東西是迷悟之間。在本經裏面它是:

  【故後宮八萬四千人。】

  來表這個意思。

  【皆悉堪任受持法華經。】

  這個『八萬四千』的宮女迷的時候,這就代表八萬四千塵勞;悟了的時候,這就代表八萬四千智慧,所以這是迷悟之間。

  【無明與塵勞。共出邪見。則慧眼圓明。了證實相也。】

  所以在經論裏頭在在處處,佛都是明白的開導我們,我們應當覺悟。『慧眼』是自己本有,『圓明』,「圓」是圓滿,「明」就是智慧,圓明的智慧是每個人統統具足,而且是本有。你現在也在用,很可惜的你只是第一念在用,第二念就迷了,你不能夠保持第一念。我們眼見色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耳聞聲也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可惜怎麼樣?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悟,確實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第二念怎麼樣?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裏去,就起了分別執著妄想。諸佛菩薩就是保持第一念,不會落在第二念,那就是諸佛菩薩。所以佛的心永遠是清淨的,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他是「慧眼圓明,了證實相也」,常生智慧。底下說:

  【自心本具。非今始成。】

  正如同《華嚴》、《圓覺》裏面所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佛?現在還是佛。佛與大菩薩看我們都是佛,那就是說你的真心從來沒有失掉過,你真心的作用也是從來沒有失掉過。可惜的是什麼?你的真心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層障礙,但是這個障礙是虛妄的,障礙是本無的,這個障礙就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本來無,你的「慧眼圓明」是本來有,本來有的不會失去,本來無的暫時障礙住你。佛菩薩了解這個情形,所以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我們就被暫時本來無的障礙在障礙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本來無,也不知道一切衆生是本來無,這才起惑造業,受無量無邊的苦報,不曉得『自心本具』,不知道,這就叫迷,就叫顛倒。底下一句說:

  【淨眼菩薩。】

  他示現的。

  【久已通達法華叁昧。證實相則人我不生。】

  『人我不生』是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裏面所講的,我、人、衆生、壽者,《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生,我執、法執都破了!無我相是破我執,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法執。所以我法二種執著都不生,這就是證得實相,實相是什麼?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諸法實相。他如何證得?『通達法華叁昧』,可見得「通達法華叁昧」,是因;「證實相人我不生」,這是果。底下說淨藏菩薩他:

  【實相證。惡趣離。】

  惡趣是指的六道,此地這是一乘了義的大法,不但六道離開了,二乘、權教菩薩也離開。爲什麼?因爲二乘、權教比起一乘佛法來,它也是惡趣。我們要問『實相證,惡趣離』,這就是《華嚴經》裏面的一真法界,這是入了一真法界。入了一真法界,這個十法界還有沒有?你們去看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你看看有沒有?十法界有,十法界這個事相依然存在。可是自己的確是一真法界,轉十法界爲一真法界,這是你個人轉,你個人證得你個人轉。你旁邊一個人跟你肩膀碰肩膀,手拉著手,他還是十法界,他還是生死凡夫,爲什麼?他沒轉。所以諸位必須要明了,是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是境隨心轉!你的心清淨了,你在這個世間就是一真法界;你心不清淨,這就是染淨的法界,就是十法界。六凡是染,四聖是淨,就是染淨法界,所以這個事情完全是一個心法。底下這一行說得好:

  【如是一心。備具衆德。所以爲妙莊嚴也。】

  這個地方的『一心』,就是淨土法門裏面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求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求證得理一心。理一心裏頭萬德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從一心顯現出來。所以萬德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萬德,這才稱之爲『妙莊嚴』。我們今天在境界裏面見不到「莊嚴」,也見不到「妙」,不但我們在境界裏頭,就實際生活環境裏面體驗不到,甚至於讀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我們也看不出妙、也看不出莊嚴,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爲自己沒有證得一心。如果你自己證得一心,你去讀五十叁參,你就發現五十叁參是妙莊嚴。然後你才曉得,你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是妙莊嚴,實在太妙!這個大經大論所講的不是別人,完全是自己。經裏面這個意思,就是彼此互相幫忙了,前一世妙莊嚴王跟同參道友,他自己犧牲,出去托缽來供養這叁個人修行,這是護法,專門修護法,護持這叁個人,這叁個人得道。到這一世他護法有大福報他做了國王,但是國王諸位曉得,這個福報也一世就享完,不能成正果這個福報不算究竟。所以已經證果的叁個人再一轉世,一個做他太太,兩個做他兒子,這成爲一家人,以善巧方便來教化他,來接引他,叫他也成就。所以底下講: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

  這就講方便慈,這個國王接受妻子兒女的化導,與兩個兒子眷屬統統去見佛。

  【無明破則正因顯。正因顯則詣佛乘。】

  這就到佛的地方去了,去見佛了,見佛當然這是去拜老師,接受佛法依教奉行。這是:

  【以因趣果之象也。】

  見佛佛給他說法,佛爲國王說法,國王再以珍寶供佛,佛對於國王是法布施,啓發他的智慧;國王對佛是財布施,增上佛陀教化的功能。有財施,佛的教化才能夠發揚光大。我們圖書館最遺憾就是地方太小,我們的講堂圖書設備,在修學的環境上來說是夠用,可是沒有辦法住衆,沒有地方住。所以,如果要是再有這麼大一倍的地方,我們能夠說住個二十人到叁十人,有這麼多人住在一起,我們的《華嚴經》一天就可以講八個小時。縱然八個小時覺得太累,六個小時是沒有問題,每天能夠講六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叁年圓滿。一天要是能夠聽六個鍾點經,念四個鍾點佛,早晨念兩個鍾點,晚上念兩個鍾點,其余時間去找這些參考資料,這樣叁年下來,比任何一間佛學院,收獲的功德都殊勝。這個經百千萬劫難遭遇,你看看李老師在臺中講這部恐怕要五十年,一個星期一個鍾點,這要五十年。

  如果說我們一天是講六個鍾點,一個禮拜是四六二十四個鍾點兩年,兩年就講完,算鍾點,兩年就等於那邊的五十年。那邊是一個禮拜講一個鍾點,這一個禮拜講二十四個鍾點,一年等於他二十四年,兩年不就等於他四十八年嗎?所以這部《華嚴經》兩年就圓滿,一樣多的鍾點,兩年就圓滿。我有這個心沒有這個環境,這是衆生沒福,衆生沒福報我有福報,爲什麼?我清閑,悠閑,不必這麼累了;衆生有福報,我就要辛苦,我一天要講七、八個鍾點辛苦。衆生沒有福報,我有福報;我沒有福報的時候,衆生有福報。我們看看有些寺院他們有地方、有場所,那是環境有,他不發心無可奈何。我們發心沒有環境,我們現在這個小班,內典小班開的是采取通學的方式,通學的方式限製就很多,不容易專心。所以總不如在一起共修的功德利益來得殊勝。在底下一段,第一行裏面有幾句話說:

  【依實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也。】

  『涅槃四德』就是常樂我淨,由此可知,常樂我淨這個四種淨德,是『依實相中道成就』的;換句話說,沒有證得「實相中道」,四淨德就不會有。我們凡夫對於常樂我淨的執著這是顛倒,萬法無常,我們誤以爲有常,這是誤會。叁界統苦,我們誤會裏頭有樂,忘掉了苦苦、壞苦、行苦,我們把這個事情都忘掉,以爲這裏頭有樂顛倒!身心是四大五蘊假合,這裏頭沒我,誤認爲這個根身是我,這煩惱障的根源。我們的根身是叁十六種汙穢之物集合成的,這裏頭沒有清淨,誤會以爲清淨,這是應當要覺悟。但是常樂我淨有沒有?真有,確實有,有真常永恒不變、有真樂、有真正的我、有真正的淨。但是根本智現前才有實相中道,實相中道就是根本智,要根本智現前才有;根本智沒有現前,沒有這東西。因此小乘聖者沒有,權教菩薩也沒有,爲什麼?他根本智沒有現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就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成就了根本智。事一心還不行,事一…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