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1

  ..續本文上一頁心屬於定,沒有開智慧,理一心在定裏面開了智慧。可是修學的過程,諸位一定要記住,總是先有定後開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說是我一下就修理一心,事一心可以不要,這個不可能事情。這等於爬樓梯一樣,一定是你的功夫先是功夫成一片,就是伏煩惱,再進一步就得事一心,然後再進一步是理一心,一定是這個過程。

  你說前面兩個都不要,一下就修理一心,沒有這個道理。等於說上樓一樣,叁層樓,一層、二層我都不要,一下就上叁層,沒有這個道理。縱然是你從下面一跳跳上去,當中還是有一層,還是有二層。由此可知,這是必經曆的階段,我們要曉得。你這個修學,順著次序修學,你就不會感覺到困難;不依次第修學,你就感覺得很難,不容易得到效果,依照這個次第容易得到效果。所以我們修學頭一個目標,在教裏頭來說,這些大乘經典我們聽,聽的目的何在?薰習。我們再問,這裏頭的意思真能聽得懂嗎?未必。懂了就開悟,沒悟就是沒懂,你聽那些名相而已,聽那些皮毛而已入不進去。所以只管聽,阿賴耶識裏頭薰習大乘佛法的種子,這種薰習,薰習久了會起作用。可是這個久,我們說一個星期薰習一、二個鍾點,薰習一輩子力量都很薄弱。就是以臺中李老師講《華嚴》來說,他這部《華嚴經》,我估計他是要講五十年。民國五十叁年講起,六十叁年、七十叁年就是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現在十八年,今年十八年才講叁分之一,所以我估計他要講五十年。五十年的薰習,有的人一生活不到五十歲,這是真的。一個禮拜才一點鍾的薰習,諸位想想這個力量多薄弱,所以很難收到薰習的效果。

  假如把這個時間集中起來,一天講八個小時,兩年圓滿,這個薰習的力量就大了。這個兩年的薰習,給諸位說,至少可以抵得五百年的薰習。像臺中目前這個狀況,一個星期講一個鍾點的話,這個兩年的薰習要抵得它五百年的薰習,比那個力量還強大。所以清涼當年講經,我們算他是一年講一部,一天八個鍾點一年講一部,清涼一生講五十遍,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多歲,活了一百多歲《華嚴經》講五十遍,華嚴菩薩。必須統統集中起來薰習,才會産生力量;否則的話,不容易産生力量。爲什麼?我們不是佛法的薰習,就是煩惱的薰習,二六時中今天煩惱的薰習,比過去力量要強大得多。過去風俗淳厚,拿這個看電影、看戲來說,我在小的時候,做小孩的時候住在比較偏僻一點的鄉村裏面,說看戲一年難得有一次,就是像臺灣這個廟會才會有那麼一次,一年難得有一次,所以很希奇。縱然住在都市裏面,都市電影院、戲院都有限,我小的時候住在福建建瓯,建瓯在大陸上是一等縣,電影院只有兩家,戲院也只有兩家。那個戲院跟電影院多大?大概就是我們講堂差不多大,也不過就容納兩百個人的樣子,一個月難得去看一次,這在都市裏頭。哪有像今天,今天你不必到電影院、戲院,電視放到你家裏來天天去看,天天看怎麼樣?天天上課,它來薰習你,煩惱的薰習。現在的社會複雜,人與人交往密切,而我們佛法的薰習反而減少,煩惱的薰習比從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我們在這個環境裏面,你學佛要想成就,當然是難,是不容易。

  所以今天是真正覺悟,你要修大功德,不是沒有機會,有機會,就在你自己覺悟。如果能有個道場建立起來,每天八個鍾點講經、八個鍾點修行大功告成,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臺灣的道場像佛光山,比建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這個功德利益還要大,爲什麼?因爲你幫助人成佛。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沒有人成佛,那是枉然!你就是這個小道場,能夠有幾個人成佛作祖,那這是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懂。如果不開智慧,如果不證實相,所有的功德全是有漏的。我們自己沒有證得,我們幫助別人證得,這個功德也是無漏的,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幫助一個人成佛,這是無漏功德,這個決定不是有漏。你幫助他成佛,這佛必定來度你;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幫助他成佛,他來生就幫助你成佛。這個地方示範就是例子,這就很顯然的,一點都不假。如果我們自私自利不願意幫助別人成佛,別人成佛,好像我們的虧吃大了,他成就,我們沒有成就,你藏的有私心。別人能成就你阻礙他,你不讓他成就,你的過失就大了,你將來縱然福報大也會生到叁途八難,你障礙別人,果報還是自己受,這點我們要覺悟。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一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1

  請掀開講義,第十九頁前面下半段。昨天講到「依實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這個地方特別就是要注意到的,這個涅槃四德是屬於果地上的境界,但是要想證得一定要依實相中道。下面這是經裏面有些表法的意思,我們應當要曉得。

  【由舍外道邪見之執。】

  就執著。

  【堪趣法空。故有寶床。】

  這是有『法空』的意思,床是床座,『寶床』就是寶座,諸佛如來是以「法空」爲座。要證得法空實際上就是前面講的「實相中道」,必須將外道邪見的執著要放下。

  【舍婆羅門之驕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

  說到忍辱,忍辱是對『驕慢』來講的,「驕慢」特別用『婆羅門』,也就是說明佛陀住世的時候,一般「婆羅門」都是貢高我慢。我們曉得,在印度四種階級當中,婆羅門是屬於第一級,第一等的,等二等才是刹帝利。所以貢高我慢對婆羅門來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佛教我們要舍驕慢,成就忍辱。

  【四德具。邪慢舍。則得成就報身。】

  『四德』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這個四種淨德具足,『邪慢』舍離,『報身』就證得。經裏面常講的「圓滿報身」,圓滿就是沒有欠缺這才叫做圓滿。其實四德圓滿的報身,我們從來也沒有失去,可惜的是什麼?我們現前不能證得。在諸佛菩薩是已經覺悟了的人看我們,我們叁身四德實在是具備。邪慢、忍辱確實與自己不相幹,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就是對於虛妄不實在的這些法,妄起分別執著,將自己的叁身四德在沒有障礙裏面,自己製造了障礙。一有障礙,叁身四德好像是不現前,哪裏曉得根本就沒有離開!邪見、驕慢,叁身四德裏面統統沒有,這是虛妄的;叁身四德是本有的,是實在的。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能夠體會到一些,對於自己成就圓滿報身就有了信心。因爲圓滿報身本來沒有失去,只是我們現前有些虛妄的執著,這些虛妄的執著離開,叁身四德就現前。所以下面說: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爲。】

  『洞悟』就是徹底的覺悟,悟個什麼?悟你『自心本具佛果』。如來的果報你自心本來具足,所以你要想成個佛不難,容易,『容易成就』。成個佛都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麼難處?沒有難處!往生西方比成佛,說老實話容易得太多,所以我們要是說沒有把握往生西方,這個事情冤枉。永明延壽大師所講「萬修萬人去」,這句話不是欺騙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有沒有覺悟自心本來具足?問題在此地。所以你只要真正徹底覺悟,一切法都是自心本自具足,這個時候你就超出有爲,超出有爲證得無爲。但是在此地要注意到,有爲跟無爲是不二的;假如你把有爲跟無爲看作兩樁事情,認爲有爲跟無爲是相對的,這是你迷而不悟。諸位記住,六祖大師所說的一句話,「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緣裏面起心動念,如果這個念頭是二,是相對的,自己要起警覺我迷了。我對人可以說相對的,那是假說;自己真認爲是相對的,這是迷惑顛倒。也許要問自己既然真正覺悟了萬法是一,對人爲什麼要說二、說叁,這算不算妄語?對人說二、說叁是因爲他沒悟,你給他說真實話他不懂,反而迷惑了,他不能接受。他認爲是二,我也給他說二;他認爲是叁,我也給他說叁。佛菩薩雖說二、叁,必定是漸漸誘導他契入一真,這就叫佛法。絕不是叫他住在二、叁裏頭,是要從二、叁裏面超出;換句話說,要從相對裏面超出,這就是佛法。底下給我們說明下面一尊佛號:

  【佛號娑羅樹王者。】

  『娑羅樹王』是閻浮提的大樹,這個樹特別的高大,所以稱它作王,樹中之王。此地是表法:

  【表妙莊嚴成佛。超出人天叁乘也。】

  表這個意思。這個下面說:

  【輪王出家。佛法增輝。故國名大光。】

  這就是大光明的意思。

  【依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萬四千歲行道者。前則帶八萬四千塵勞以入正智。此則即八萬四千塵勞以爲行門。】

  這幾句話意思很深,你看看『八萬四千塵勞』,是不是真的離開?沒有離開。以前叫「八萬四千塵勞」是你迷的時候,迷的時候就叫做八萬四千塵勞,悟了就叫做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地方講是八萬四千正智,六祖大師說的智慧。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實在講就是在迷悟之間,悟了我們這個生活就得大自在,就離苦得樂;迷了就處處束縛,起惑、造業、受報,迷了就是這個相。所以佛法實在講,就是講的一個迷悟。底下說:

  【修行妙法華經。深悟方便爲益。】

  《法華經》的宗旨,就是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深悟』,說的不是淺悟,『方便爲益』,「益」是利益,在十波羅蜜裏面講方便波羅蜜,通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是方便波羅蜜。方便從哪裏來的?方便從真實生起,方便就是後得智。對根本智來說它叫後得智,對般若波羅蜜來說它叫方便波羅蜜。換句話說,前者是體,後者爲用,方便就是德用,有體有用活活潑潑,此地要緊的就是在悟。我們想到法達禅師誦經叁千部,那是個專門學《法華經》的人,念了叁千部,一天念一部叁千部也得十年,叁千部。可是沒悟的時候被《法華》轉,這死在《法華經》裏頭;被六祖點醒了之後,大徹大悟,從此之後轉《法華》。你看不悟的時候被境界所轉,悟了就轉境界,在境界裏面得大自在,佛法裏面所說的「離苦得樂」,你能轉境界就離苦得樂。若不能…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