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2

  ..續本文上一頁轉境界,本來沒苦、沒有難,自己找來的苦、找來的難。像《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找得來的,這個東西有沒有?實在說根本就沒有。所以悟了的時候,你得的樂是真樂。底下有一句給我們說明,文我念一念好了:

  【故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佛印許者。證其供養持經功德不虛也。】

  這句話很重要,有些人不曉得『供養持經功德』,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肯修。世間人有個習氣,所謂是錦上添花這種人多得很,真正持經修行的人沒有人理會他。哪裏曉得供養這種人是真正功德,「功德不虛」,這是供養一個真正修行人。像妙莊嚴菩薩在前一世供養他這叁個同修,犧牲自己,成就他們叁個人。到此地我們來看到這個「功德不虛」,供養的果報現前。在倒數第叁行有幾句話:

  【以萬行因華。莊嚴涅槃四德。】

  這個『萬行』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作爲,悟了就是菩薩「萬行」,迷了是塵勞煩惱。迷的時候你是隨境界所轉,所以這是塵勞煩惱;悟了你能轉境界,就變成菩薩萬行。老實說我們讀《四十華嚴》五十叁參,不容易看出它的妙處,五十叁參就好像善財童子的遊記一樣,今天到這裏,明天到那裏,見不到什麼特別。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境界沒有轉得過來,所以看佛菩薩也是凡夫。我們眼睛當中看善財是凡夫,看五十叁位善知識也是凡夫,這就是凡夫眼睛裏面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如果你一旦是開悟,這個境界轉過來,情況就不相同,再看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薩,這個時候你才能看出妙處,法法皆妙,無有一法不妙。這個兩句話,諸位要能夠體會到,你也就會修行了。「萬行」,剛才講就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我們凡夫在那生煩惱、起惑造業幹這個事情,招來的生死輪回不如意。菩薩修行怎麼個修法?就是在日用平常起心動念、一切作爲裏頭,修什麼?修常樂我淨修這個,『涅槃四德』修這個。同樣一個境界,你看看是兩種用心,一個是用的真心,真心與「涅槃四德」就相應。一個是用的妄心,妄心與無明煩惱相應,境界沒有兩樣,境緣是依他起。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相,一個平等清淨相,爲什麼?譬如說我們講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面一切建築是七寶,地面上所鋪的是黃金,黃金爲地。雖然這麼殊勝、這麼莊嚴,你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依他起的,既然是依他起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我們看看地獄,刀山油鼎汙穢不堪,那個境界相也是依他起的,同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天堂跟地獄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菩薩眼睛裏面是一個相,清淨寂滅相。現在科學家講的,我們更容易體會了,所謂是方程式組合不一樣,物質的元素是相同,組合不相同。除了這個方程式組合不一樣之外,其他的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把黃金、把寶石看得那麼貴重,怎麼這一把扇子跟黃金、寶石,你說它的質料是相同的,沒有不一樣,只是方程式組合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你看開了它的價值是相等的,沒有高下;佛說一切法平等,生佛平等,衆生與佛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我們在一切境緣上能夠見到這個事理,心就平淨,就平等、就清淨,成就涅槃四德,涅槃四德現前了。下面說:

  【一切衆生具有八萬四千塵勞之病。】

  這是迷,迷了就叫病。

  【非方便慈。莫能救濟。】

  所以佛菩薩種種的言說設施,無一不是『方便慈』,正因爲它是「方便慈」,我們不能夠染著,這個道理就在此地。《起信論》裏面給我們提了個總綱領,教我們受持佛法「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爲什麼教你離這叁相?因爲一切法是方便慈,你要不離,你就把方便當作真實,那就錯了。佛爲什麼不說真實而說方便?真實是一般人無法接受的,真實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一切衆生沒有辦法接受的。所以必須用方便慈,以方便慈誘導你趣入真實。所以底下說:

  【方便爲藥。則知真實之慈。本覺智光圓照法界。】

  這是真實,真實法裏面沒有言說,也沒有思慮,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實的,這就是講的真如本性。我們學佛要曉得佛教學的意趣,他教學的意思,他教學的宗旨、趣向,我們才有個入門之處。末後兩行說,這品的末後兩行:

  【當知聖人設教。事理兼備。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稱法華之旨。】

  這是應當要明了的,佛所說的一切經,無有一句、無有一字不是『事理兼備』。所以,經上往往說起事的地方,我們要能體會它的理;說理的地方,我們要能夠融會在生活日常事相當中。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決定不脫節;小乘佛法與我們生活,有的時候還真的脫節。大乘佛法決定不脫節,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如如事一定稱如如理,如如理一定顯如如事。所以《法華經》裏面講的十如是,天臺大師把它展開爲「百界千如」,那就是說明理事兼備,唯有理事兼備,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凡事都有理,凡是理都有事,所以說『非事不表其理』,理要靠事來顯,可是事一定是依理而成,這是互爲表裏的。『理事相扶,自他兼悟』,假如我們說理悟,事沒有悟,你在事上就有障礙,事上就有不通的地方,就有障礙;說事要悟,理沒有悟,你在事上必定有疑惑,這是一定的道理。以我們念佛來說,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念佛的事不難,二六時中這一句名號念念相繼。如果理要不明就有疑惑,我這個念行嗎?臨命終時真的能往生嗎?真有個極樂世界嗎?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騙我?就懷疑。諸如此類的那真是不勝枚舉,這就是你曉得事不曉得理,你有疑,你的信心不能夠建立。

  你看《要解》裏面跟我們說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你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就是真信切願。如果我們的信願要是動搖,裏面産生了疑惑這就障礙,雖然念了一輩子佛,也不容易往生,這就是事上雖然是沒有間斷,理不明他有障礙。又說理上明,這個念佛的道理都通達,事不明,所謂是執理昧事,事上怎麼樣?事上不修,佛也不念,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佛號他不念。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給諸位說,事理兩頭你說是悟了一頭,那頭沒悟,跟諸位說這不叫真悟,真正悟了二是一;一變成二,這二是理與事是相對的,這沒有悟。所以悟了的人理與事一定是一,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正開悟。《法華》是以悟事理爲宗旨,所謂「開示悟入」,開示,這是佛給我們的增上緣,開好比是開啓,原來這個門是關的,把門打開;示是什麼?是指示,告訴我們。

  老師給我們的增上緣,只能夠到此地,做學生的態度就要有悟的能力,有入的能力。老師一開示你自己就悟,這在佛法裏面講,根機成熟。如果老師開示你在那聽,聽了不悟,不悟就不是當機者,這個經、這個法會的當機,你就不是當機,爲什麼?因爲你的根沒熟。沒熟有好處,所謂是薰習,根性之成熟是不斷的薰習。所以根熟的衆生言下大悟,那是根熟的;聽了不悟那就得多聽,一遍一遍的聽。沒有機會聽怎麼辦?讀,讀誦大乘,一遍一遍的去讀。所以假如我們要是能抱住一部經典去苦讀,讀它個十年、二十年,這就是以這麼長的時間來薰習,必定有開悟的一天。這種例子,在我們中國古德可以說太多了,我們不肯去發憤,不肯去用功、去苦讀,那就沒有法子,你這個根性永遠是生疏的;換句話說,你沒法子開悟。悟是解悟,入是證入,入就是證果,我們世間所謂是得道,證了果入了境界。像《八十華嚴》的末後「入法界品」,入就是證入,整個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是二體。我們到這個地方,是將「妙莊嚴品」給諸位介紹完了。後面還剩下一品,這一品文比較上長一點,這裏頭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我們下一點鍾再講。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二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2

  十九頁的後面「普賢菩薩勸發品」:

  【華嚴以普賢爲長子。文殊爲小男者。彼中諸佛子。已悟毗盧性海。未入普賢行門。故行爲首。而智次之。此經爲叁乘之人。迷於性海。執滯草庵。漸漸引誘令歸寶所。非智莫導。故文殊爲首。普賢後來。】

  這個兩部經就是《華嚴》跟《法華》,都稱之爲經中之王。一個是佛最初說的,佛成道之後所謂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定中講的《華嚴經》,這是佛法的根本*輪;《法華經》是最後,最後所說的,也就是說一代時教的總結論。一個開端,一個總結束,這在教義裏面講,都是非常重要。可是在《法華經》裏面跟《華嚴經》,我們看起來有些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表法的菩薩。在《華嚴》是普賢菩薩居第一位,算他是老大,其次才算是文殊;在本經裏面文殊菩薩當老大,普賢菩薩列在第二位,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一定要曉得。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所以說是『已悟毗盧性海』。「毗盧」是梵語,印度話就是毗盧遮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我們的性海就是真如本性,廣大無邊,所以稱作「毗盧性海」。那是已經悟了的人,已經悟了叫解悟,悟了之後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證入。

  普賢菩薩表的是證入,如果我們通常講的悟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一種叫證悟。我們就可以說,普賢菩薩代表的是證悟,文殊菩薩代表的是解悟。你曉得這個意思,你就能夠看出這兩部經,它不一樣的所在。《華嚴》是已經解悟了,它的目標是要證入,所以《華嚴》最後五十叁參是行成證入,這就是普賢的意思。《法華經》是教我們解悟,所以《法華》重在什麼?重在建立信心,如果你要沒有解悟,你的信心不能建立。由此可知,解悟之後這就要求證,要入佛知見,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在《華嚴》稱爲一真法界,在本經稱之爲「入佛知見」。這幾行把這兩部…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