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属於定,没有开智慧,理一心在定里面开了智慧。可是修学的过程,诸位一定要记住,总是先有定后开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说是我一下就修理一心,事一心可以不要,这个不可能事情。这等於爬楼梯一样,一定是你的功夫先是功夫成一片,就是伏烦恼,再进一步就得事一心,然后再进一步是理一心,一定是这个过程。
你说前面两个都不要,一下就修理一心,没有这个道理。等於说上楼一样,三层楼,一层、二层我都不要,一下就上三层,没有这个道理。纵然是你从下面一跳跳上去,当中还是有一层,还是有二层。由此可知,这是必经历的阶段,我们要晓得。你这个修学,顺著次序修学,你就不会感觉到困难;不依次第修学,你就感觉得很难,不容易得到效果,依照这个次第容易得到效果。所以我们修学头一个目标,在教里头来说,这些大乘经典我们听,听的目的何在?薰习。我们再问,这里头的意思真能听得懂吗?未必。懂了就开悟,没悟就是没懂,你听那些名相而已,听那些皮毛而已入不进去。所以只管听,阿赖耶识里头薰习大乘佛法的种子,这种薰习,薰习久了会起作用。可是这个久,我们说一个星期薰习一、二个钟点,薰习一辈子力量都很薄弱。就是以台中李老师讲《华严》来说,他这部《华严经》,我估计他是要讲五十年。民国五十三年讲起,六十三年、七十三年就是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现在十八年,今年十八年才讲三分之一,所以我估计他要讲五十年。五十年的薰习,有的人一生活不到五十岁,这是真的。一个礼拜才一点钟的薰习,诸位想想这个力量多薄弱,所以很难收到薰习的效果。
假如把这个时间集中起来,一天讲八个小时,两年圆满,这个薰习的力量就大了。这个两年的薰习,给诸位说,至少可以抵得五百年的薰习。像台中目前这个状况,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的话,这个两年的薰习要抵得它五百年的薰习,比那个力量还强大。所以清凉当年讲经,我们算他是一年讲一部,一天八个钟点一年讲一部,清凉一生讲五十遍,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多岁,活了一百多岁《华严经》讲五十遍,华严菩萨。必须统统集中起来薰习,才会产生力量;否则的话,不容易产生力量。为什么?我们不是佛法的薰习,就是烦恼的薰习,二六时中今天烦恼的薰习,比过去力量要强大得多。过去风俗淳厚,拿这个看电影、看戏来说,我在小的时候,做小孩的时候住在比较偏僻一点的乡村里面,说看戏一年难得有一次,就是像台湾这个庙会才会有那么一次,一年难得有一次,所以很希奇。纵然住在都市里面,都市电影院、戏院都有限,我小的时候住在福建建瓯,建瓯在大陆上是一等县,电影院只有两家,戏院也只有两家。那个戏院跟电影院多大?大概就是我们讲堂差不多大,也不过就容纳两百个人的样子,一个月难得去看一次,这在都市里头。哪有像今天,今天你不必到电影院、戏院,电视放到你家里来天天去看,天天看怎么样?天天上课,它来薰习你,烦恼的薰习。现在的社会复杂,人与人交往密切,而我们佛法的薰习反而减少,烦恼的薰习比从前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学佛要想成就,当然是难,是不容易。
所以今天是真正觉悟,你要修大功德,不是没有机会,有机会,就在你自己觉悟。如果能有个道场建立起来,每天八个钟点讲经、八个钟点修行大功告成,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台湾的道场像佛光山,比建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这个功德利益还要大,为什么?因为你帮助人成佛。一百座佛光山、一千座佛光山,没有人成佛,那是枉然!你就是这个小道场,能够有几个人成佛作祖,那这是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些道理我们要懂。如果不开智慧,如果不证实相,所有的功德全是有漏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我们帮助别人证得,这个功德也是无漏的,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帮助一个人成佛,这是无漏功德,这个决定不是有漏。你帮助他成佛,这佛必定来度你;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帮助他成佛,他来生就帮助你成佛。这个地方示范就是例子,这就很显然的,一点都不假。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成佛,别人成佛,好像我们的亏吃大了,他成就,我们没有成就,你藏的有私心。别人能成就你阻碍他,你不让他成就,你的过失就大了,你将来纵然福报大也会生到三途八难,你障碍别人,果报还是自己受,这点我们要觉悟。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1
请掀开讲义,第十九页前面下半段。昨天讲到「依实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这个地方特别就是要注意到的,这个涅槃四德是属於果地上的境界,但是要想证得一定要依实相中道。下面这是经里面有些表法的意思,我们应当要晓得。
【由舍外道邪见之执。】
就执著。
【堪趣法空。故有宝床。】
这是有『法空』的意思,床是床座,『宝床』就是宝座,诸佛如来是以「法空」为座。要证得法空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实相中道」,必须将外道邪见的执著要放下。
【舍婆罗门之骄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
说到忍辱,忍辱是对『骄慢』来讲的,「骄慢」特别用『婆罗门』,也就是说明佛陀住世的时候,一般「婆罗门」都是贡高我慢。我们晓得,在印度四种阶级当中,婆罗门是属於第一级,第一等的,等二等才是刹帝利。所以贡高我慢对婆罗门来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佛教我们要舍骄慢,成就忍辱。
【四德具。邪慢舍。则得成就报身。】
『四德』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这个四种净德具足,『邪慢』舍离,『报身』就证得。经里面常讲的「圆满报身」,圆满就是没有欠缺这才叫做圆满。其实四德圆满的报身,我们从来也没有失去,可惜的是什么?我们现前不能证得。在诸佛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人看我们,我们三身四德实在是具备。邪慢、忍辱确实与自己不相干,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就是对於虚妄不实在的这些法,妄起分别执著,将自己的三身四德在没有障碍里面,自己制造了障碍。一有障碍,三身四德好像是不现前,哪里晓得根本就没有离开!邪见、骄慢,三身四德里面统统没有,这是虚妄的;三身四德是本有的,是实在的。我们对於这些道理,要能够体会到一些,对於自己成就圆满报身就有了信心。因为圆满报身本来没有失去,只是我们现前有些虚妄的执著,这些虚妄的执著离开,三身四德就现前。所以下面说: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为。】
『洞悟』就是彻底的觉悟,悟个什么?悟你『自心本具佛果』。如来的果报你自心本来具足,所以你要想成个佛不难,容易,『容易成就』。成个佛都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难处?没有难处!往生西方比成佛,说老实话容易得太多,所以我们要是说没有把握往生西方,这个事情冤枉。永明延寿大师所讲「万修万人去」,这句话不是欺骗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问题就在我们自己,有没有觉悟自心本来具足?问题在此地。所以你只要真正彻底觉悟,一切法都是自心本自具足,这个时候你就超出有为,超出有为证得无为。但是在此地要注意到,有为跟无为是不二的;假如你把有为跟无为看作两桩事情,认为有为跟无为是相对的,这是你迷而不悟。诸位记住,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句话,「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起心动念,如果这个念头是二,是相对的,自己要起警觉我迷了。我对人可以说相对的,那是假说;自己真认为是相对的,这是迷惑颠倒。也许要问自己既然真正觉悟了万法是一,对人为什么要说二、说三,这算不算妄语?对人说二、说三是因为他没悟,你给他说真实话他不懂,反而迷惑了,他不能接受。他认为是二,我也给他说二;他认为是三,我也给他说三。佛菩萨虽说二、三,必定是渐渐诱导他契入一真,这就叫佛法。绝不是叫他住在二、三里头,是要从二、三里面超出;换句话说,要从相对里面超出,这就是佛法。底下给我们说明下面一尊佛号:
【佛号娑罗树王者。】
『娑罗树王』是阎浮提的大树,这个树特别的高大,所以称它作王,树中之王。此地是表法:
【表妙庄严成佛。超出人天三乘也。】
表这个意思。这个下面说:
【轮王出家。佛法增辉。故国名大光。】
这就是大光明的意思。
【依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万四千岁行道者。前则带八万四千尘劳以入正智。此则即八万四千尘劳以为行门。】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你看看『八万四千尘劳』,是不是真的离开?没有离开。以前叫「八万四千尘劳」是你迷的时候,迷的时候就叫做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叫做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方讲是八万四千正智,六祖大师说的智慧。由此可知,这个问题实在讲就是在迷悟之间,悟了我们这个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离苦得乐;迷了就处处束缚,起惑、造业、受报,迷了就是这个相。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讲的一个迷悟。底下说:
【修行妙法华经。深悟方便为益。】
《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深悟』,说的不是浅悟,『方便为益』,「益」是利益,在十波罗蜜里面讲方便波罗蜜,通一切世出世间法无不是方便波罗蜜。方便从哪里来的?方便从真实生起,方便就是后得智。对根本智来说它叫后得智,对般若波罗蜜来说它叫方便波罗蜜。换句话说,前者是体,后者为用,方便就是德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此地要紧的就是在悟。我们想到法达禅师诵经三千部,那是个专门学《法华经》的人,念了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得十年,三千部。可是没悟的时候被《法华》转,这死在《法华经》里头;被六祖点醒了之后,大彻大悟,从此之后转《法华》。你看不悟的时候被境界所转,悟了就转境界,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佛法里面所说的「离苦得乐」,你能转境界就离苦得乐。若不能…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