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3

  ..續本文上一頁經異同之處,說得很清楚,文字不多說得很清楚。我們講堂可以說是這兩部經都在研究,剛才說過,這兩部經在佛法裏,都稱之爲根本*輪,只要我們認真的去讀誦、研修,再假以時間,縱然不能夠悟入這個境界,也必能有些悟處,我們的解悟這是必定可以得到的。下面這就說這品「普賢菩薩勸發品」。底下講:

  【昔者普眼菩薩叁度求見普賢。入於叁昧。竟不能見。佛令其想念禮敬。即見普賢菩薩近佛而坐。如此則普賢不離佛側明矣。此中何故雲從東方而來。蓋東爲震方。震爲長男。能任大事。克紹家業。堪領衆務。故任大事。則能以威德自在之力。護持法寶。】

  讀了這段文,大家一定就可以明了,佛法無論說一個人,或者說一個處所,或者說一個方位,或者說一個遠近無不是表法;你要是把它呆呆看作真有這個事情,那就壞了。所以有許多不明了佛法之人,他來研究佛法,讀《華嚴經》的五十叁參,要去考證這五十叁位善知識,他們住的所在在現在些什麼地方,那到哪裏去考證去?不知道這全是表法的意思。這個地方就說文殊跟普賢是一不是二,他跟佛是一體的,佛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理體。所以在《華嚴經》裏面佛沒有說法,爲什麼?因爲本性無法好說,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他說什麼!《華嚴》從頭到尾都是菩薩說法,菩薩就是佛,從體起用這叫菩薩。用,就有法好說,體沒有法說,用才有法說,所以理體不說法的。在用是無量無邊,把一切德用把它歸納爲兩大類,一個是智,一個是行。實際上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是佛教徒,世間人聽到他這個哲學的說法很希奇。在佛教裏頭一點不希奇,佛教裏面講「行解相應」,他說個知行合一,只是把話變一變,意思是一樣的。這就以文殊菩薩代表的智,普賢菩薩代表的行,行是智之行,智是行之智,所以它兩個是一不是二。已經開悟了這個時候行重要,像華嚴會上那些菩薩已經開悟,要緊的是要入一真法界,所以以普賢爲首;法華會上,這些人還沒開悟,沒有開悟談不上修行。

  所以大經,你看看科判的順序,信、解、行、證,文殊代表解,普賢代表行,行證是普賢,信解是文殊。法華會上這些人要緊的是什麼?要緊是要他建立信解,所以法華會上文殊排在前面,普賢排在後面。看它排列的順序,就曉得他教化那些學生的程度,諸位也就能夠知道,華嚴會上那些學生的程度比法華會上高。說來說去,這些表法的諸菩薩們都沒有離開自己,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我們的自性佛,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文殊是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普賢是自性裏面的萬德萬能,可見得這是一體本具者,經裏面說普賢菩薩從東方來,這是表法的意思。所以前面說明一個公案『普眼菩薩』,發心『叁度求見普賢,入於叁昧』,都見不到。你們要想想「叁度求見,入於叁昧,竟不能見」,這是什麼原因?如果他要見文殊,用這個方法會見到。見普賢就見不到,你要曉得叁昧是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普賢菩薩一天到晚想東想西,什麼事情都幹,那你這跟他完全相反的,那怎麼能見得到?所以你要見普賢菩薩,你看看善財五十叁參,這就見普賢菩薩,如果善財入定就見不到。文殊菩薩表慧,表的根本智,是因定而生慧,所以從戒定慧能夠見文殊,你能夠得到什麼?得到信解。可是行證你天天在那面壁,心不動這不行;什麼事情你都要接觸,什麼事情你都要去做。這個定的功夫,比入於一般修定的功夫,那要深得多了,所以這裏講「入於叁昧」不行。

  這點也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所謂修行可不是在定中修行,盤腿面壁叫修行這不行,這是初級的功夫。修行要怎麼個行法?修行要像善財那樣曆事煉心,要在一切境界裏頭去鍛煉,這就叫做普賢行。所以普賢行處處是道場,時時是道場,拿我們今天來講,整個的時空就是他的道場。一切的境緣,境是我們講境界,緣是講人事,我們今天講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都是他修行的場所,他要在這裏面去煉,煉到如如不動。佛告訴須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圓覺經》裏面講的「離幻」,怎麼個離?即幻離幻,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這樣你就能夠見到普賢菩薩,你就能夠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無處不在。所以佛教給他,『想念禮敬』,你就見到;叁昧裏面沒有想念,也沒有禮敬。由此可知,「想念禮敬」,如果從叁昧上來講,這是最深的叁昧,我們在《楞嚴經》裏面講的楞嚴大定,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通常我們修定,環境清淨,身心好像離開了妄念;如果在環境裏一接觸,心又亂了,這不叫定,這個定不管用。小乘聖者證得九次第定,不敢輕易的度化衆生,原因在什麼地方?怕一接觸衆生,定失掉。所以他這個定是屬於初級的禅定,不能開慧,沒有能力破無明斷煩惱,雖然有九次第定這麼深的定功,這個定不能開智慧。你們諸位去想想看,開智慧哪有那麼簡單?千萬不要把妄想當作智慧那就錯了,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的智慧是什麼?世智辯聰,把這個看作智慧。而佛法說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這個學佛的人遭了難!

  有些人研究佛經也相當的勤苦,研究經典、研究注疏在這上下了功夫,把這些經論注解自己也能融會貫通,說得天花亂墜,很像一回事情。這是不是智慧?心裏面的煩惱不斷,生死沒有把握,這個不是智慧。這是什麼?孔老夫子所說的「記問之學」,他記得多,他常常有問題問別人,人家給他解答他聽得多,他的學問是屬於這個。記問之學,所有學問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世智辯聰、記問之學,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裏來的?給諸位說,智慧一定從定中來的,心不定沒有智慧。佛在經典裏面給我們做個比喻說,我們的心就好像水一樣,不定,水起波浪,水起波浪照外面的境界就照不真切;不是說它不能照,它能照照了怎麼樣?照得跟外面境界不一樣。水要是平靜,不起波浪了,這個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的境界,水裏面的影像,跟外面境界像是一樣的,一點都不會差錯。我們的心不平靜,我們心裏面還有煩惱,你想想看,你照的功能怎麼能夠圓滿?圓滿的覺照就叫智慧,帶著煩惱波浪的覺照,就是世智辯聰,只見到片面不能夠見到全體。記問之學是比量,不是現量,聽別人說的,自己推想、推理,畢竟不是自己現量境界;智慧是現量境界,決定不是比量境界。所以這些理,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懂,不懂免不了盲修瞎練。

  普賢菩薩從東方來這是表法的意思,正如同我們世間過去帝王時代,太子住在東宮。東方是表示震,在八卦裏面這是震的方位,在五行它是屬於木的方位,在四季裏面它是春天的方位。所以在這個方位這在過去,所謂是儲君所居住的地位,普賢從這個地方來,也就是代表這個意思,爲佛之長子。現在的社會製度跟從前不一樣,我們從前的社會製度,可以說一直到清朝,都離不開周公所製定的宗法製度,就是一個家庭的繼承是長子繼承,所以是大家庭的製度,長子繼承家業。到民國年間來實行小家庭製度,今天我們要說這些事,我們都不懂了。在從前長子,家裏面這些兄弟姊妹他統統要照顧,他有責任。如果你們是看看小說《紅樓夢》,《紅樓夢》裏面所描寫的那是宗法的製度。你看看從前中國的大家庭,每個人的收入,這收入要歸公,你的需要,等於說每個月好像佛門裏面發單錢,這個零用錢就發給你,你有什麼需要的時候等於說常住支給你,從前這個家庭製度是這樣的。長子,長子就是當家師,他當家的,所以他對於家庭每個人都要照顧到。好處確實有它的好處,好處一個家族它團結一條心,確實能夠有我們中國所提倡的,倫常的、倫理的生活,那是真正享受得到,所以有天倫之樂。缺點就是每個人都受約束,因爲是團體在一塊居住,當然等於說是生活規範一樣,沒有那麼自由。

  小家庭無拘無束沒有人管你,你好像很自由;在那個社會裏頭不自由,上面有父母,再就是有長兄長嫂,他們是居在領導地位。所以實在講,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處,當然也有缺點;小家庭有小家庭的好處,缺點也很大變成什麼?就自己兄弟姊妹不關心,不像以前那麼樣的團結。以前的兄弟姊妹就等於自己一個人一樣,跟自身一樣,那是關照愛護,彼此當中互相的協助,確實不是今天能夠相比的。所以這發揮出去四海之內皆兄弟,在五倫裏面除了自己之外,這一個家族之外,與我們往來的這就是朋友,爲朋友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身命都能夠犧牲,何況於身外之物!所以中國的朋友跟外國做朋友不一樣,中國的朋友真值得交。爲什麼?交了這個朋友,他這個一生他有保障,朋友就跟自己兄弟也是一樣,兄弟手足一樣。所以你要講團結,我們中國過去真正是團結,團結兩個字,這個名詞在中國沒有,爲什麼?它本身就是團結,不團結才喊著團結,已經團結了,團結兩個字用不上。如果說是出賣朋友那還得了嗎?在我們從前這個社會你要是出賣朋友,你這個人就完了。爲什麼?你在社會上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跟你往來,一聽說某人他出賣朋友的人,誰肯跟他往來?你在整個社會上你就孤立了。所以你要是背叛了家親眷屬,那還得了!這是講從前製度跟今天不一樣,確實有很大的不相同。

  這個地方的表法,就是以普賢菩薩表長子的身分,他『能任大事,克紹家業』。此地都是比喻,「家業」是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是弘法利生。『堪領衆務』,「務」是一切事務,他能夠領受,他爲什麼能夠?底下說明他『以威德自在之力,護持法寶』,這個兩句做總結,結到佛法上。這個地方雖然說的普賢,諸位要記住,普賢不是別人,普賢是自己。如果我們把普賢推作別人;換句話說,你就把弘法利生的責任全推給別人。推給別人也可以,別人成佛明心見性;我不能成佛,我不能明心見性。學佛是誰學佛?他學佛,我不學佛,那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法主張的是直下承當,誰是文殊?我就是文殊;誰是普賢?我就是普賢,自己才能…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