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成得了佛。文殊、普賢代表的是信解行證,信解行證都是我自己一身,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樣才會有成就。如果推給別人,我自己不能信、不能解、不能行、也不能證;你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我還算學什麼佛?所以佛法之可貴,貴在直下承當。佛菩薩苦口婆心長劫的教化,普賢在此地又在勸導,勸我們發心,發什麼心?發直下承當之心我們才有門可入。給你說了許多你都不敢當,那不叫白講了嗎?
講「護持法寶」,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諸位,護法首先要護自己的法,自己都不能護,說是能護釋迦牟尼佛的法,沒有這個道理;先要能護自己,而後才能護衆生的法、護諸佛的法。護自己的什麼法?簡單的說,就是護自己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護自己的四淨德,像《圓覺經》上佛給我們開示的,常、樂、我、淨。《圓覺經》上尤其說得好,「淨圓覺心」,我們要曉得護這個,這就是護法。淨是什麼?淨不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染。接不接觸?接觸,這普賢菩薩。普賢行是接觸,接觸而不染這是普賢,這叫修淨,淨就是我們講的清淨心。覺則不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明了,樣樣都明了,這裏面沒有迷、沒有執著,這就是覺,覺就是智慧。樣樣事情都做,該做的都能夠做得圓圓滿滿,這就是圓的意思。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提起這個綱領,護持我們的淨圓覺,護持自己的平等、清淨、慈悲。怎麼個護持?保持不失而且要培養它要增長,這叫做學佛,這叫護持法寶,使自己的智慧、威德、自在天天增長。底下說:
【所依之佛。號寶威德上王。領衆務故。與諸菩薩及諸天龍等。雨華作樂而至。紹家業故。】
這都是經上表法的意思。所以佛經在文學上來講,也是最上乘的,從文學上來講也是美極的文學。佛的號『寶威德上王』,與因地裏面菩薩的威德自在護法,你看看完全相應。佛是表果德,菩薩是表因行,因行與果德一定相應。這個地方「上」,是至高無上的意思,「王」就是代表自在的意思。下面有假設一個問答:
【問佛滅後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修這個法門依佛而修,這是沒問題。佛講《法華》是八年,所以這部《法華經》,是佛八年所講下來的記錄,諸位曉得這個道理。八年就講這麼一點嗎?講得太多,記下來不多,記下的是綱領。像《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六祖大師叁十七年,所講的東西記錄。我們看看《六祖壇經》不過兩萬多字,花上二、叁個鍾點就統統都看完了,叁十七年就講這麼多嗎?每句要發揮起來都是很長的。所以這是八年所講的精華,編寫出來的,佛滅度之後,我們如何能夠修學這個法門,能夠契入證得法華叁昧?
【佛告以成就四法者。】
在這品經裏面,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底下講:
【譬如長子。仁義自檢。爲父所重。故曰爲諸佛護念。】
這個『四法』就是底下講的,這是一句諸位記住,『諸佛護念』,這是一法,你們只記住這四個字就行了。
【若道德不修。爲父所棄。則非護念矣。雖爲父知。當習學衆藝。故曰植衆德本。】
把這四個字記住,這是四法裏頭這第二,第一個是「諸佛護念」,第二個是『植衆德本』。
【衆藝雖習。必須威儀自持。故曰入正定聚。】
這是第叁『入正定聚』,把這四個字記住。
【既爲父知。又閑衆藝。風規其足。可以治家治國。故曰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這是最後一句,這四法第一個「諸佛護念」,第二是「植衆德本」,第叁是「入正定聚」,第四是『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如果你能成就這個四法,佛雖然滅度,你還是能夠得《法華經》,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好,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3
這個四法裏面的第一條,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就是「諸佛護念」,佛菩薩對於一切衆生是平等的護念。我們常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平等心,真心是平等,所以佛門裏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無論這個人他是做善或者是作惡,佛菩薩絕對不會說,那個人是做善就對他多好一點,那個作惡就對他壞一點,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凡夫心,那是不平等的心。佛菩薩對一切善惡衆生是唯一平等,他做善人、作菩薩,佛對他是這個心;他作惡墮地獄、變餓鬼,佛對他還是這個心。所以這個第一條,可以說我們統統具足的,諸佛護念。現在問題在哪裏?問題在後面叁個條件我們有沒有具足?這四個條件統統具足,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入《法華》。所以我們今天要修的,就是底下這叁條,底下叁條實際上還是前面這兩條是主要的,因爲後面一條那是發願,所以真正在修行上,就是「植衆德本,入正定聚」,就是這個兩句。植就是培植,我們今天講培養,衆是衆多的意思,我們一般講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就是植衆德本。
第二就是「入正定聚」,正定揀別不是邪定,什麼叫正定?凡是與法性相應的定就叫做正定。這個聚是多的意思,經論上常講「成就無量叁昧」,叁昧就是正定。怎麼叫無量?你跟前面植衆德本合起來看,你就明了,境緣無量無邊,在這裏面修善,這個善法無量無邊。我們以《四十華嚴》做個比方,在《四十華嚴》,你們去看看五十叁位善知識,從他們的身分上來看,從他們職業上看,從他們年齡上去看,可以說包括我們世間各行各業,這是衆多,每個行業都做利他的事業,這就叫植德。單單由植德,譬如說我們以經商來說,《華嚴經》鬻香長者就是商人。我們經商是以經營商業的方式來服務社會,便利大衆,這是植德。如果從商業上專門求自己的利潤,不顧顧客這就是作惡,就不叫做植德,那就作惡。所以菩薩可以經商,上次我也跟諸位說過,有個建築商人來跟我講,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
他說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做生意的人總希望能多賺點,買房子的主顧總希望能便宜一點,所以價錢老是談來談去。他說我們學佛一談價錢談了之後,心裏又不安,他說怎麼辦?這是什麼?這沒智慧。經商我們要取得的是合法的利潤,就是利潤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應該的。我們要爲大衆服務不能說自己生活不顧,自己也要能夠養家活口,我們才能服務大衆,這就是正當的利潤我們要求。還有富人有錢的,我不妨把價錢提高一點,我多賺一點,爲什麼?這些富人你叫他做好事他不肯拿錢,我多賺你一點替你做好事,這是菩薩心腸。實在貧窮的人,我把價格降低一點給你,特別給你方便,這是菩薩商人,這就是植衆德本。富人你多賺他的錢還是好事,爲什麼?你多賺他不是你自己享受,你或者是補貼那些貧窮的,或者給他另外做好事情,給他做善事情。我這是舉個例子給諸位說,佛法是圓融的,是活活潑潑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講我們做事、辦事,單單這樣做,這是世間的善人,這是修的世間善法,這還不是佛法。
佛法怎麼樣?佛法一定要加上「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你心裏面著相這就沒有正定,見色不著色相,聞聲不著聲相,無量無邊的境界樣樣都不著,就成就無量叁昧。有一樣著相都是麻煩事情,你的功德都不能圓滿,可是要叫你是樣樣都不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所以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我們能夠在世間法裏面不執著,在佛法裏面我們執著一個阿彌陀佛,執著西方淨土這就算不錯。希望我們這一生過了之後,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求個究竟的、圓滿的佛法,這是方便多,一般人能夠做得到。如果我們今天說連佛法也不執著,西方淨土也不執著,那就危險極了。你問他,好,他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不執著,他對於世間法真的不執著嗎?他真放下了嗎?這個事情不能欺騙人。如果世間還有一絲毫沒有放下;換句話說,六道生死輪回他還是有分。我執沒有破,我所有的沒有舍掉,他怎麼能離開輪回?他也沒有能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帶業他也去不了。帶業是只帶種子習氣,不帶現行;換句話說,只帶舊業不帶新業。如果你這個新業還天天在造作,依然樣樣都放不下,那怎麼行?怎麼能往生?所以這點帶業往生的意思,我們要搞清楚,絕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能帶業往生,我們可以多造業沒有關系,到時候我們可以帶業往生,那就大錯特錯了,要曉得它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所以你要能夠放得下,這個比什麼都重要,要看破放下你這才能夠入正定聚。就像諸佛菩薩一樣遊戲人間,得大自在,身心清淨,決定沒有累贅。我們這心裏有一絲毫放不下,這就是累贅,這就是一條繩索,我們要想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條繩索牽著我們就去不了。放下從哪個地方放起?從身外之物放起,身外之物能舍,最後身也能舍,這樣你才能得自在。我身外之物統統放下,身放不下,對於身命非常的愛惜,非常的留戀,這個事情麻煩。縱然你身外之物什麼都放下,死了之後你還當個守屍鬼,爲什麼?你愛惜這個身體。你的神識,所謂說靈魂不會離開你身體,你太愛惜你身體,這種鬼叫守屍鬼。諸位想想有什麼意思?死了變成骨頭、枯骨了,他還念念那是他自己的身體,他還舍不得,這守屍鬼不能去投胎,因爲他離不開。所以學道之人身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樣的人才能得度,得度的機緣才算是成熟。所以這四法裏面,修行的綱領是當中的二法,這個二法換句話講,前面植衆德本就修一切善,後面入正定聚就離一切相。這《般若經》裏面所講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在此地佛所講的「植衆德本、入正定聚」,就跟《般若經》裏面講的這兩句意思完全相同。你能夠這樣修,認真的修學,這就具足了小乘的資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就是到這個境界。
後面這條就是大乘菩薩,「發救一切衆生之心」。我們曉得二乘人沒有這個大心量,他自己是成就,確實他是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二乘人是做到這個…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