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是他並不主動的去度衆生,衆生求到他了,他度他,決定不吝啬;你要不找他,他不會來找你的。菩薩不一樣,菩薩發的心大,你看《無量壽經》裏面所講,「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衆生不來請你,菩薩主動的去找他,主動去度他。但是諸位要曉得,主動去度也有度衆生的方便,你不必去懷疑,佛與大菩薩們太多了,菩薩竟然主動的來度化衆生,爲什麼觀音菩薩沒有到我這來?普賢菩薩我也沒有看到,他說他作衆生不請之友,我沒有請他,他來才對!實際上這些菩薩天天都來,你自己不認識,不是他不來,他哪一天跟你遠離了?而是你自己不能夠覺察,你不曉得這些大菩薩就在你的身邊。換句話說,這是你本身有障礙,佛菩薩確實未曾遠離,我們對這個應當有堅固的信心。這條也就是前面所講的「諸佛護念」,包括這些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是倒駕慈航之人,他們雖然是在菩薩地位,實際上都是古佛再來。他怎麼不護念!所以我們今天要修的當中兩條,要發心的是最後一條,最後一條實際上就是四弘誓願裏面,「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發的這個心。我們發了這個心,就是念念要爲衆生做得度的增上緣,我們能力只能夠做到這個地方。諸佛菩薩度衆生能力也只做到這個地方,給你做得度的增上緣。
你要是把這個機緣錯過,這是你的事情,佛菩薩在他來說他功德圓滿;他沒有說是沒有盡到心、沒有盡到責任,他該做到的統統做到。衆生接受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佛菩薩對衆生平等的,你接受我也給你這麼做,你不接受他還是這麼做。這跟二乘人不一樣,二乘人你接受他給你做,你不接受他不做,這是二乘心。所以二乘心不平等,大乘心是平等的。我們暑假要辦大專講座,剛才發通知,我問了一問,大乘心普遍發,來不來是你的事情,我心盡到。這是有十天的機緣,十天當中我們要講一部《了凡四訓》,講一部《普賢行願品》,另外還有唯識簡介,還有其他的課程。十天當中這麼短的時間,你在那裏聽這些經論,這個機會難得。所以中南部的同修我們應當通知都要發,你不能來是你自己把機會放棄;如果我們不通知,我們的責任沒有盡到。萬一你有時間來,我們沒有通知,這是我們對不起人,過失在我;我通知發到,你不來那是你的事情。所以二乘人是你來我就通知,你不來我不通知你;菩薩你來通知你,你不來還是通知你。所以菩薩心跟二乘心,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薩心念念想到衆生,衆生可不會念念想到菩薩,衆生要是念念都想到菩薩,他也就成了菩薩。後頭這兩句好:
【以能克紹善護家國。】
你能夠說是依這個方法來修,不但你這個家庭是幸福、美滿、興隆,也可以護持國家,護國、護家在於菩薩的如法的修學。底下這是講到我們現前的環境:
【故後五百歲有能持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不令惡鬼之所侵惱。】
這個話是佛說的,『後五百歲』,這是指佛滅度之後,五五百年的後五百年。《般若經》裏面常講的,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半能證果。第二個五百年叫禅定成就,持戒證果已經就很難,必須再修禅定。第叁個五百年叫多聞成就;換句話說,禅定也不太容易修。可是講經說法很普遍,所以講是多聞成就,學問上用功夫。第四個五百年,人的根性愈來愈走下坡塔寺成就,聞法得用頭腦這些事情不願意做。著重在什麼?著重在修福,建個寺廟、去建個塔這功德很大,拼命的就在這裏建築,修福,修福不修慧。第五個五百年這就鬥诤堅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鬥诤堅固,福慧都不要,不但是慧不修,福也不修,修什麼?修鬥诤,滿腦袋的就是鬥诤,嫉妒、瞋恚搞這個東西。這就講縱然在後五百歲鬥诤堅固的時代,如果有人持經,這個持經狹義的說,就是受持《法華經》,受持《法華經》的人。廣義的說,就是受持一切大乘經典,凡是受持大乘經典的,如理如法的修行,諸佛菩薩沒有不保佑你的。爲什麼?這個末法時期,尤其是現前鬥诤堅固的時代,這些惡鬼、惡魔總是要找麻煩。這些惡鬼、惡魔在什麼地方?都是已經混進佛門來,佛門裏面四衆都有。
這個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給佛說,「他發心要破壞佛法。」佛當時告訴他,「我這個法不能破壞,你沒有能力破壞。」波旬就說,「在你末法時期的時候,我把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叫他們出家,混到你佛門裏面來,破壞你佛法。」這就是所謂是滲透,他的人進入到裏頭來做法師、做長者、做居士,四衆裏面統統都有他,佛聽到這個話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以《楞嚴經》佛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魔混進佛門裏面來,也在這裏講經說法,也在這裏普度衆生,而且法緣還非常勝。爲什麼?他能夠投其所好,你說正法人家聽了不相信,不喜歡聽,不稱他的意思;你說順著他這個心去講,他聽了歡喜、他高興。所以什麼是魔、什麼是佛,你自己要有能力去辨別、去揀別,別人不會跟你講的,知道也不能講。爲什麼說知道不能講?知道要講魔的力量更大,對佛法的障礙愈深愈重。所以有人問,好,你看到那個人被魔引誘去,看到他墮落,你的心能忍嗎?不能忍也要能忍,那個事小不算太大,諸佛菩薩都能忍,我們爲什麼不能忍?他與魔有緣分;換句話說,他命裏頭注定的該要受這段挫折。佛菩薩度衆生是生生世世的,不一定說這一生成就,不是的,生生世世的。這一生成熟的人這一生成就,這一生沒有成熟的人後世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著個什麼急?操個什麼心?
所以在今天,最重要的自己不落魔道,這個要緊!自己要有慧眼要能夠辨別,他人一概暫時放在一邊。根熟的衆生,就是你給他暗示,你給他提醒,他會覺悟,他馬上就回頭,這是根熟的衆生。你給他提示、給他暗示他不覺悟,他還要跟著魔走,他的機緣沒成熟,沒成熟的隨他去。我們也不毀謗他,也不必去責備他,各人修各人的道,各人走各人的路,大家見了面歡歡喜喜。如果你要是責備他變成什麼?變成冤家對頭,這個事情就更難辦!所以我們要記住,菩薩度衆生第一個條件,就是叫一切衆生生歡喜心,他是魔、他是鬼、他是冤家對頭,也要叫他生歡喜心。他不喜歡我們,我們躲著他,看他來了,我們躲在一邊,他心裏歡喜,這是佛菩薩。所以我們讀了這句,我們要真正能夠信得過,就曉得諸佛菩薩常常在護念我們自己。具體表現是『除其衰患』,佛門裏面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如理如法的修學確實有求必應,我們的「衰患」當然可以離開。這是佛菩薩冥冥之中在保佑我們、在加持我們,一切魔外不會侵入,不會擾亂,這就是佛菩薩的護持。
【若人行住持經。我乘六牙白象。而自現身。供養安慰。】
這是普賢菩薩,普賢這是等覺菩薩,『若人行住持經』。前面是講「有能持經者」,你注意看這個句子不同的地方,這邊說的「行住持經」,行住怎麼個說法?行是指我們的行動,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爲就叫行;住,住是止住,就是我們身口意叁業,沒有造作的時候叫住。身口意叁業在活動的時候叫行,這個不活動的時候叫住。這個意思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把佛經裏面的理論、方法,完全跟我們實際上生活融成一個,這種持經的人,這是叫行,修行。前面的若能持經,譬如讀誦這是持經,你每天把《法華經》念一遍,我們常常勸人你能夠念到叁千部,這是前面若能持經者。如果將《法華經》這些理論方法,統統都融會在心中,跟自己實際上生活打成一片,就是這個境界,與文殊、普賢就感應道交。所以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而自現身,供養安慰』,普賢菩薩就現身,菩薩來供養你、來慰勉你。
【若人思惟此經。我亦乘象王。現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還令通利。皆克紹護持之義。】
這都是講『護持』的意思。這是講經很熟,偶爾的時候忘掉了,忘掉一句、兩句,這個時候菩薩加持你,使你又能夠恢複了記憶。『通』是通達,『利』是利益,又能叫你對於經文義理通達,而沒有障礙,這些話都是說明,佛菩薩護持末法時期持經的行者。由此可知,我們生在末法並不可怕,生在鬥诤堅固的時代,不必自怨自艾,不必。實際上來說,這個時代是大好時代,爲什麼?成就快。爲什麼成就快?挫折太多,愈是挫折多不成就,那就是墮落。如果要成就,比一般的時代那要快得多,這是一定道理;換句話,就是你禁得起考驗。我們講過去正法時期、像法時期,他們那種考驗沒有我們經過的這麼多,我們今天所經過的考驗,比他們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我們都能夠成就,那還有什麼話說!所以我們今天成就,過去的那些菩薩們對我們那都五體投地,佩服得不得了。換句話,就是他們要換到我們這個時代,未必會成就;我們在他那個時代,我們早成就!所以末法時期鬥诤堅固的時代,對我們真正修行人來講實在是好,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禁得起考驗,我們忍受得了這些災難,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挫折愈多成就愈大,諸佛菩薩的護持也愈顯著。
【普賢者何。即人人思惟運用之念也。】
這是說明表法的義趣,『普賢』是誰?『思惟運用之念』。所以前面普眼菩薩見不到普賢,佛教他想念禮敬就見到了。我們與普賢菩薩要求得感應道交,就是「思惟運用之念」。底下接著說:
【如普眼叁度欲見。入於叁昧。竟不能見。】
爲什麼?
【以普眼入空叁昧。】
前面跟諸位講過:
【故不得見。何以知其入空叁昧耶。】
底下舉《圓覺經》的例子來說:
【圓覺雲。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清淨豈非空耶。以空故不能見。】
這個叁行諸位要好好的把它記住,這是《圓覺經》的經文。這段的意思是說明即染之淨,這是真的清淨,即有之空叫做真空,才能入不二法門,才能…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