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6

  ..續本文上一頁夠見普賢菩薩。前面普眼菩薩入的叁昧,是『空叁昧』,不是即有之空的叁昧,是「空叁昧」,所以他見不到普賢菩薩。爲什麼?空與有、染與淨是二不是一,所以他沒辦法見。這個諸位要體悟到《華嚴經》,這個道理就很容易明白,《華嚴經》裏面普賢菩薩代表的是一真法界,一是什麼?染淨是一,空有是一,生佛是一,不二法門。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你是相對的裏面,你見不到普賢;離開了相對普賢就現前,這是必須要細心體會的。《圓覺經》這段的意思相當之深,簡單的說,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就統統說盡,即染之淨,染淨不二,這叫做真正的清淨。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四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4

  請掀開經本,講義的十九面,就是最後的倒數第四行。我們將這個文念幾句:

  【如來令興想念。頃乃見之。較前空定。迥然異矣。故下文雲。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從這個地方開始。在前面我們曾經討論過,就是經裏面所講的染淨的問題,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大乘法門裏面的淨是「即染之淨」,所說的空是「即有之空」,實在說這種講法都是方便法。究竟什麼叫做真實法?真實法是染淨、空有俱不可得,這才是真實法。我們講個即染之淨,在你的心裏面還有個染,還有個淨,還有個即染之淨,這清淨心裏頭,就裝了不少拉拉雜雜的東西。可見得佛說法叫方便說!真說,經上常常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真說;六祖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真說。我們有個即染之淨這就是塵埃,有個即有之空也是塵埃。佛是用種種方便,希望我們從這個方便入真實,入不二法門,這個時候你就見到普賢菩薩;沒入不二法門,是見不到普賢菩薩的。我們在這品經裏面見到這個事實,入不二法門這才見普賢菩薩。所以此地講『如來令興想念』,「興」是興起,興起想念是什麼?是即念當中證得無念,念與無念俱不可得,這個時候見到普賢菩薩!所以說是你有念見不到普賢,你無念也見不到普賢,爲什麼?有念、無念是二,二見不到普賢。因爲普賢表的是一真法界,在我們念佛法門裏面講,他表的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你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你也見不到普賢;一定要到理一心不亂,這才能見到普賢菩薩。所以諸位是見到了普賢自己就曉得,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已經證得一真法界。

  這樁事情,大概我們最關心的,就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證得,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事情。諸位要知道,這個證得就是成佛,雖然沒有成究竟佛,成了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我們大乘裏面講的圓教初住以上的,確實破無明證了法身,是道道地地的佛,從這個往上再去修,就修究竟圓滿的佛。古人用月光做比喻,分證佛就好像初叁的月牙放了光。初一你看不到月亮,初二也看不到,初叁看到個月牙,月牙放光。初叁的月牙跟十五的滿月,那個光你說一樣不一樣?確實是一樣,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只是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所以圓教初住就像初叁的月牙一樣,它是真正的從法性裏面,透露出來的智慧光明,就是般若智光,一點都不假,所以那是真佛。我們講圓教初住就是這個地位。我們念佛講念到理一心不亂,初證理一心就是這個境界,所以理一心證到了圓滿那就是究竟佛。你要想證得,就是有念、無念都要離開,實際上有念、無念都不離開。你們想想看,離開了有念就是無念,離開無念就是有念,究竟怎麼個離法,這個事情確實不容易。難在哪個地方?你沒有分別執著就離,有念、無念就不二。

  所以唯識裏面講的轉識成智,如果我們還是用第六識、第七識,你總是落在有念、無念之這邊,你沒有辦法超越,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明了這個事實。我們要學著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實際上說只是轉第六、第七,只在六七上用功夫,其余的不要理會。爲什麼?五八果上轉,六七是因地轉,我們現在在因地。轉的方法,實際上我們在講席裏面說了很多次,譬如說我們以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例子我們常常舉,希望再提醒大家。譬如我們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在色相裏面不起分別,我們的見色就是妙觀察,色相裏頭沒分別是妙觀察;色相裏頭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是平等性。我再把這個給大家分析得清楚一點,我們見色聞聲,隨著境界起分別是第六識,隨著境界裏面起執著是第七識,隨著境界裏頭打妄想那是心所,與第六、第七相應的心所。所以叫你說不分別是不用第六識,不執著是不用第七識,不打妄想是五十一個心所都不用,這就是轉識成智。眼見色如此,耳聞聲如此,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如是,你就轉識成智。

  你們問怎麼個轉法?我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這個說真的是一語可以道破。你要在境界裏頭鍛煉總得十年、二十年,你見色聞聲才真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第六意識心,不動第七識的心,不動五十一心所的心。沒有個二十年不容易,二十年你要是能做到,說老實話你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爲什麼?二十年成佛!你古今中外到曆史上去打聽,二十年成佛的有幾個人?不多,不是沒有,確實有,不多就是了。你要認真幹,懂得這些理論方法,二十年決定成得了佛,但是就是說,功夫是日夜都不能間斷。不間斷,好了,我天天坐在這觀照,在這修,你所修的還是第六識、第七識在修;換句話說,你再修上二十個阿僧只劫,你也不能成佛。爲什麼?我在那裏修舍識用根,還是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你還沒舍!心裏想舍結果怎麼樣?結果還是沒舍,你還是用的第六、第七,還是用的五十一心所,這個關鍵問題就在此地。你想舍結果還是用這個東西,這就不能成就,我們真的不用,真的不用說是容易,做不到。怎麼辦法?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可以提供諸位,第一個是放下萬緣,第二個弘法利生。如果放下萬緣沒有事情做,會胡思亂想,煩惱伏不住;縱然不胡思亂想,變成無想定那也是麻煩事情。所以諸佛菩薩爲什麼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正念不是妄念,是爲他不爲自己,我執破掉了。

  在這裏面進一層破法執,弘法不著弘法之相,利生不著利生之相。像《金剛經》裏面所說的「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不著相破法執,所以怎麼樣?要全心全力的去做。我們今天這個修學環境,我昨天晚上跟我們家裏幾個人說,今天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你不相信,你出去找找看,你看你能不能找到?我自己學佛叁十多年當中,我看得太多,經曆得太多,沒有像這樣的環境;換句話說,這個環境你們會不會利用?功夫,講臺的功夫可以說是占一半以上。前天我也給他們大家講課誦的問題,課誦本的問題,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根本無法可說,諸位要曉得這個大前提。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因爲衆生有病,從病的地方建立一個對治的方法,這叫佛法。我們要曉得,每個時代衆生的病它不一樣,每個時代的衆生,他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這就病不一樣,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樣。以往叢林裏面的修行人,一天到晚都住在深山裏頭,他的心是定的。他一天到晚看不到外頭境界,所看到就是寺廟,外面就是山水樹木,就看這些東西,接觸不到外面的社會,心是定的。心定了怎麼樣?前面講見不到普賢,見不到,所以如來教他怎麼樣?教他興起念頭。, 所以你看看《禅門日誦》,這個課誦它有那麼多的項目,那麼多的項目怎麼?就是教你在裏頭起分別心,在裏面開智慧。那個課程有效,在叢林裏頭度了不少人!

  今天我們還照這個老課誦本,不行,沒效了。爲什麼沒效?我們今天衆生的心是散亂的,散亂的他那套辦法拿給我們就更散亂,太多了!更散亂,一點效果沒有。所以今天我們害的病跟人家不一樣,我們用的藥不能跟人家一樣。所以我是一再勸大家,我只能勸,我不能勉強你們,你們做不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們覺不覺悟是你自己的事情。對治散亂的藥是要用什麼?要用定。定是什麼?專一,專一就能夠克服我們的散亂!所以《西方確指》它裏面的辦法,就針對我們現前這一切的衆生來說,它這個課誦早課也好,晚課也好,所有課誦就一樣,一部《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百拜佛,專一!這是對我們來講非常有效,能攝心。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把它開放?給諸位說到事一心不亂以後這才開放。事一心不亂是什麼?你定修成了,再這一開放就進入到理一心。所以你看此地經上講的過程,它也是先定後慧,後開慧,開慧才見到普賢菩薩,先修的是定,事定然後才慧開。所以從前人之所能成就,他就是這個次第,就是這個順序。我們今天講的前面順序不要,散亂心不必去收攝它,就從《般若經》上來下手怎麼行?可是今天如果再叫你回頭去修定,你心又不甘。因此在目前是雙管齊下,你課誦的時候專一,這是修定,我早晚課誦就專門修定,修一心不亂。你每天研究教理,講臺上練習弘法利生,這是修慧,這是雙管齊下的辦法,你要這樣幹上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決定會成就的。

  所以諸位你要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當前環境,真正對於佛法認識,你自己才有堅定的信心,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佛法決定不是盲修瞎練的,我們對於周邊環境,對於前途看得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惑,我們今天走的這條路,指出這條路,這是真正成佛之道。所以這個經論要認真的來修學,要拿出成績來,因爲有成績,這個人學習的心他也興奮。我也常給諸位說,我民國四十七年到臺中親近李老師,剛剛好他們那個時候開班教講經,我去的時候只遲一個月。就是說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開班一個月,總算是趕上了。李老師叫我在班上旁聽,隨著聽,我聽他們在那裏學講經,他們在那裏學,我在旁聽,我都聽會了。我很有把握,如果我上臺去講比他們講得好,我有這個把握,那個進度很快…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