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117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月一部。所以我在臺中是一年叁個月,就十五個月聽了十叁部經,十叁部經每部我都會講,我都可以上臺去表演。所以說十五個月之後我出家,出家我就在十普寺叁藏學院教書,本錢從哪來的?就是從那十五個月聽來的,十叁部經聽來的,所以這一出家就派上用場。

  我們現在道場擺在此地,就是可以提供大家練習,盡可能的去找時間來練習。大衆在一塊可以練習,叁個人、兩個人也可以練習,實在沒有人,給你說一個人都可以練習。從前人練講經怎麼?對那些石頭講,講了以後這效果不曉得。現在有妙法,你這個錄音機擺在面前,我對錄音機講,它是聽衆,我就對它講,講完之後再叫它講一遍給我聽聽。講完之後你把帶子倒回來,聽聽你自己所講的滿不滿意?自己評論自己,你這個進步比什麼都快。從前沒有這個工具,我們講了之後要請同學們來批評,同學們有的時候又不好意思,有的時候客氣不肯認真批評。現在你對著錄音機講,叫錄音機再回頭來講給你聽,你對它這個批評是認真的。所以諸位要是用這種方法來練習,隨時隨地來練習,十年之後你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法師。你把你全副的精力貫注在這個上面,早晚課用這個專心、專一的來修定,修一心不亂;在這個地方再修慧,福慧雙修,你怎麼不成佛!你要說沒機會這個話說不過去,這是自欺欺人。末後幾句話很重要,『若有受持讀誦』,「受持」,我們拿今天的話來講,剛才給諸位講的,我們修一心不亂就是受持。因爲受持裏面它的原則,是離文字、離言說、離心緣這叫受持,一切明達。「讀誦」,這就是修慧,求無上菩提,著重在開慧。『正憶念』就是正思惟,『解其義趣』,這是講的解悟,『如說修行』,這是講的證悟,從解悟到證悟。『當知是人行普賢行』,這個人的修行就是修的普賢行。

  我們在此地提示諸位一個消息,現在這個世界是極其混亂,你們看這個情況,大難是沒有法子避免,福克蘭島之戰後果不堪設想。今天整個世界上來說臺灣是福地,確實是如來正法所在的處所,我們修學正法就是正法增上。李老師所發表的,這是給我們莫大的安定力量,真的是定心丸。李老師公開在臺中發表,「他要把《華嚴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臺中的蓮友來問我大概還要多久?李老師講《華嚴經》已經十八年,講了十八年,民國五十叁年開始講的,到今天十八年。十八年講了多少?現在講到「十回向章」裏面的第二回向。我們看看《八十華嚴》,他才講了叁分之一,後面還有叁分之二;換句話說,最低限度還要講叁十年。我們臺灣還有叁十年的太平日子,這最低限度,叁十年世界大戰也已經打完了,我們臺灣不是福地哪是福地!他的話我相信他生死自在,他隨時可以往生,他喜歡住世多久能住世多久,你看到這個程度。

  他在中部發心弘經,我們在北部發心弘經,我們的《八十華嚴.十回向》講圓滿了,將來再有因緣,我們《華嚴經》再繼續講就是講「十地品」,「十回向」後面就接著「十地品」。我們講堂裏面講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最後的一品「入法界品」,我們這個《四十華嚴》差不多也講了一半。所以我們此地講的《華嚴經》,比臺中的進度要超前,超了不少。我們講的時間比它多一點,臺中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候去了一個小時的翻譯,實際上只有一個小時,一年只能夠講四十五次,就四十五個小時。我們過去是一個星期曾經講六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年抵得臺中六年,這是進度超前的原因。現在我們一個星期講一個半鍾點,比臺中還是要多半個小時。將來《八十華嚴》我們還要繼續講,不但繼續講,我們現在有計劃把《法華經》,要好好的、詳詳細細的講一遍,《法華經》將來會講《法華大成》,最近我們印的本子就是准備講經用的,講席的經本。

  同時我還有個願望,希望真正能培養幾個大乘法師,如果有這個機緣,我們想辦個研究班。學生不希望多,希望能收六個學生,六個學生每個學生各學一部,學《華嚴》的專修《華嚴》,學《圓覺》的專門學《圓覺》,學《楞嚴》的專門學《楞嚴》,我們開六個科目。期限就是叁年到四年,這個修學的階段,就是在這個期限當中只學一部經,把這一部經學會。我過去在臺中學《楞嚴》,期限是叁年,修學的方法就是複講。老師講一遍,老師星期叁講《楞嚴經》,我星期四複講,同學是自己邀的,是我們自己邀的,我是找了六個人,連我自己七個人。我們每個星期四在臺中蓮社小講堂聚會,在那裏複講。李老師《楞嚴經》叁年講圓滿,我《楞嚴經》複講叁年也圓滿。所以慧忍法師請我到臺北來講經,可以,行,講什麼經?請我講《楞嚴經》,我一口就答應。我們臺中蓮友聽說我講《楞嚴經》,你怎麼講《楞嚴經》,老師剛剛講完,你怎麼到臺北講《楞嚴經》?我說我也講了一遍,我到臺北去講是第二遍,有把握這樣學會的。

  所以將來我這個研究班的學生,就是要複講。我教六個人,每個人每門課程,我每個星期給他講兩個小時,他要給我兩個小時的複講。所以叁年畢業,他的大經就拿出去,這是一種高級的研究班。我們的參考資料確實已經很豐富,我們圖書館有五部《藏經》,所以我收六個學生的話足夠,我再去請一部《藏經》,一個學生有一部《藏經》,參考資料是足夠。一般的資料也相當的豐富,我們有兩部「二十五史」,有四部《資治通鑒》,有兩部《十叁經注疏》。所以參考的書籍我們有足夠的東西,比我過去修學的環境好得太多了。就一個學生只能學一樣,我這一科只收一個學生,這個學生畢業之後我再收第二個學生。這是只有修普賢行,這才能成佛,普賢行就是不二行。底下法師給我們解釋說:

  【是故予謂即想念心。前開解門。則思惟不能入。分別不能解。故曰。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這幾句話很重要,怎麼說『開解門』裏面,『思惟不能入,分別不能解』?這裏頭特別要注意,佛法裏面講的信解行證,我們用分別、思惟就是用第六識、第七識,解悟沒分。你要想開悟,「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解是解悟,行嗎?分別、思惟達不到的。那我們得要問,我們現在不用分別思惟,我們能達到嗎?不用分別思惟你也達不到。我給諸位講的二十年你能夠開悟,悟得了,悟是在哪裏?一刹那,悟是一刹那。這一刹那怎麼樣?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在一刹那之間;不是說今天轉一點點,明天轉一點點,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二十年的什麼?向這個方向走用的什麼心?用的還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但是第六識、第七識它不是亂用,它有個目標、有個方向,向這個地方逐漸精進,到接近的頂頭的時候一下斷掉,智慧就現前。所以在那一刹那之間,功夫用到盡頭的時候刹那之間就變了,就入了境界。所以我們今天用的心,是妄心又非妄心,似妄非妄,怎麼說似妄?是用的妄心。怎麼說非妄?向真實的目標邁進。這個方法就是你什麼也不要疑惑,也不要去起妄念,你就一心一意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在行門裏面就修一心不亂。在境緣裏面是樣樣可以接觸,樣樣學著不動心,即相離相,學著不動心,這就是修定,修真正的定。

  每天讀誦大乘,這就是學慧,這就是佛在此地講的,叫我們提起念頭。我們這個念頭提什麼?就是在經典裏頭天天讀誦大乘,提起我們念頭,這個念頭是正念。這個正念是什麼?相似的正念。爲什麼?是佛的正念,我們還不是正念,但是我們提的是佛的正念,剛才給你講似是似非。佛的念是正念,我們自己的不是正念,就是這個妄念跟正念相結合,就是這個意思。到心清淨,就是你要問,什麼時候一刹那之間轉變?心清淨,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確實不染,這個時候一念之間恍然大悟,這入真實。這個時候再讀經是純真無妄,爲什麼?佛的正知正見跟自己的正知正見心心相印,這個時候也叫做有佛出世,佛出世了。所以這句話要記住,就是分別思量決定得不到的,但是你不斷的在讀誦,你不斷的在聽講,這就是聽講也是薰習,能夠幫助你開悟,把你開悟時節因緣提前。所以在這個後頭一句結論,『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今開行門。則想念思惟分別計較。一一皆稱普賢行。】

  你看看證悟跟解悟,它之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可是你千萬不要把它誤會,解悟淺,思量分別都不能入;證悟深,爲什麼思量分別可以不斷?你要是這樣看法,你就可以說完全看錯了。這是第二層樓,前面人家分別思量已經斷,這個時候什麼?這個時候分別是妙觀察智,思量是平等性智,前面轉識,這個地方是成智。所以成智之後一切無障礙,表現的境界跟凡夫一樣。禅家的比喻所謂初學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前面解悟;再回過頭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第二層的境界。第二層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佛境界跟凡夫境界是同一個境界,所不同的在哪裏?凡夫迷,佛覺這就不一樣。迷怎麼樣?迷造業,感的叁界六道的果報;悟怎麼樣?悟不造業,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不一樣就在此地。所以你要開悟那要真正放下,世出世間法有一絲絲的罣礙,就不行,就不能開悟,這個悟門就堵塞了,一絲絲都不可以。這個放下是從心地放下,不是事上,事我統統都擺掉了沒有用,像阿羅漢一樣,阿羅漢真是灰身滅智,有什麼用處?內守悠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定是成就,不能開慧。今天大乘法門,我們所走的路子,是福慧雙修同時並進,一生當中決定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我是把理論、方法、原理、原則統統貢獻給諸位,就是你們諸位能不能體會得到?能不能聽得懂?能不能信?能不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要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今天成就人,李老師成就的人,我們看到他成就。我確實很有把握成就,沒有疑惑了,你們各個都能成就,問題就看你們自己。我這個從旁幫忙的人,全都幫到了。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五集)  1…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