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5
講義第二十面第一行:
【今開行門。則想念思惟分別計較。一一皆稱普賢行。如此則乘六牙象王。】
『六牙』也是表法的,實際上就是表的六根、六塵,表這些意思。
【現其人前。亦有所說。象表實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羅蜜。於實相中。一念思惟。即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義。】
說得清清楚楚了。所以這個地方的思惟,不是我們妄想思惟,不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而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就是八正道裏面講的正思惟。前面解門能入,這是大乘之門是要用無分別智,就是我們講的實智、根本智才能夠契入,就是解悟;可是證悟呢?證悟要後得智,要權智。我們在《華嚴經》裏面看得很清楚,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得根本智,就是得無分別智,前面講的解悟。得到之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後就用的是權智、後得智,那就是五十叁參。所以五十叁參裏面,『想念思惟分別計較,一一皆稱普賢行』,叫「行成證入」,清涼大師的科判就用這四個字,行成證入,入的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裏面證究竟佛果。由此可知,根本智沒有成就之前,沒有法子入一真法界;換句話說,沒有法子修普賢行。什麼叫普賢行我們也見不到,千萬不要我《華嚴經》搬出念念,念念「普賢行願品」那就是普賢行,那不是的。像我們翻起大陸地圖來看,你怎麼看來看去那不是大陸,連大陸的邊也沒有見到。我們今天拿經典就是看地圖一樣,實際地方沒去過、沒見到。所以你的根本智成就之後就見到,這個境界就現前了。
表法裏面我也跟諸位說一說,『象表實相之行』,入了一真法界之後,我們也就是這樣說當你證得理一心之後,你的行就是「實相之行」。爲什麼?在這個境界裏面,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全是實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一境緣統統具足六波羅蜜。所以普賢行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才叫一真。無論哪一行就是一切行,六度萬行在這一樁事情裏頭全部具足,樣樣事情都是這樣的,這叫修的普賢行。我們坐在那邊不動也是普賢行,展一下眉頭、咳嗽一聲也是普賢行,也是六度萬行統統具足。這個時候你看『即思非思』,思是思想,即念非念,即分別非分別,即計較非計較,所以才圓具無量波羅蜜多。這個意思,就是《妙法蓮華 經》的義趣,《妙法蓮華 經》的義趣是什麼?「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開權顯實,實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以五十叁參裏面一一行都圓具一切行。我們雖然是讀誦、雖然聽講、雖然很羨慕,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本錢不夠,沒有理一心不亂的本錢。到你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那就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由此可知,我們修行人要以這個爲目標,修行人念念要趣向這個目標,這個道路是真正成佛之道,不可以疏忽。下面有句話說得很重要,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
【如輪王從仙人聞法華經。乃雲我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等。豈非一念實行即具六度耶。】
這個一句話,就是『一念實行即具六度』,這八個字很重要,這是講的真實行、實相行。在這底下都是講到最重要的修學綱領,剛才說到我們必須要具有本錢,就是理一心不亂才能夠入這個境界。我剛才也提到研究班,你們有人想來給我商量,商量不行,這研究班要能收到效果,要有小部經的基礎,沒有小部經基礎沒用處的。所以說你們同學想發心,將來參加個叁年、四年研究,首先要能講十部小經這是最低限度,要學講十部小經,以這個基礎去學一部大經,這是勉強可以。我在臺中學《楞嚴經》之前,我聽李老師講過叁十部小經,這叁十部小經,我雖然沒有部部都講過,但是我所聽到的東西,我上臺都能講得下來,所以我有叁十部小部經的基礎,才學大經。今天我要求你們的不算多,要求你們十部,你們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可以參加研究大經。縱然佛學院畢業出來的,我也不會收,爲什麼?他沒有十部經的基礎,那還是沒用處,佛學院畢業出來也不行。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要經過考試,怎麼考試?講十部小部經給我聽,得講十部經給我聽。十部經怎麼講法?在我們講堂裏講給大衆聽,我也在底下聽,要這個講法。你能夠講十部小部經,可以有資格研究一部大經,所以自己的本錢要具足這很重要,自己沒有這個本錢那就沒法子。底下講或者有人這麼說:
【若如所言。則但依理觀。不依事修。】
你用不著在事上修,修『理觀』不就可以了嗎?這樣說起來是不無道理。我們再看底下:
【從古已來。頗有得見普賢者不。】
這是講單修理觀,不修事修,這就是俗話講的「依理廢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曰智者禮忏叁七。見靈山一會俨然。昙翼誦持法華。普賢乘象而至。予謂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顯其事。若能理事雙修。何患其普賢不我現前。】
這個地方特別就是奉勸你要『理事雙修』,不能夠偏廢的。所以我教給諸位,你們早晚課誦用《西方確指》我們印的本子,你照這個修,這事修;你在經教上練講這是理觀,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因爲你講經就是觀照,你勸別人就是勸自己,勸別人,別人未必肯聽;勸自己,常年一年到晚勸自己,勸自己二十年自己就回頭,天天在勸,自己得的利益大。所以講經常常會開悟,這個悟是什麼?因爲你有觀,有理觀他才會有開悟。小乘人爲什麼不開悟?因爲小乘人沒有理觀。大乘人之能開悟,他就是因爲他不斷的理觀,是「理事雙修」。事上是什麼?是修定,事上就正如佛在《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這個,這就是修一心不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雖接觸六塵境界心地不染、不著、不取相,在這裏面修定。每天讀誦大乘,爲人演說,這是修理觀、修慧,福慧雙修要這個修行法。我勉勵同修走這個路,這個路是什麼?是非常的快速,很容易成就。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各個都是走這個路,我們走這個路子決定不錯。初學要學一家之言,你的心才不亂,你這個觀慧它才有個中心,就是有條路,有個目標。你要搞多了,多了心就分心,心就散亂,不容易集中,這是修學的一個忌諱。
所以你看看善財童子初學的時候,他老師只有一個文殊菩薩,只有一個人;等到他定成功,慧也開,這個時候才參訪。那個時候參訪是什麼?真正做到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有這個能力就可以遍參一切善知識。如果我們還取相、還著相,還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那自己就要小心,我守一個老師。這就是還沒有到出師的能力,還沒有這個功夫,還是守著一個老師。所以學經的時候,守著一部經,守著一家的注解;不要看到某個經書注解好多,這是古大德名氣很高,那你糟了。我們縱然參考幾種注解,也是以一家注解爲主,這個都是從前李老師所教的。我們在這上真正得了利益,因爲以前不曉得,你說我學《楞嚴經》,我手上有叁十種注解,好了每個注解都去翻,《楞嚴》變成大雜燴,怎麼能成功?只守一家,我們學的時候,李老師講依圓瑛法師講義,我們學也依圓瑛法師講義,以一個爲主。就是說百分之九十五靠這個,另外只有百分之五參考別人,要以這樣的比例。怎麼個參考別人?譬如說圓瑛法師這個地方的一句,他這個地方注解,我們看到或者是不以爲然,或者是看到的時候看不懂、看不清楚,找別人的注解就找這一句,看看人家怎麼講的,會不會引起我們自己一點悟處?把這句講得更通順。絕對不是把人家的注解,從頭到尾仔細來看,就完了,那你就是跟兩個老師學、叁個老師學。只看它一句。
所以說會采注子的,他是這個采取法,他講出這個注解,從頭到尾講的,大家聽的是一脈相承,是一個思想,一個指導原則。兩個注解它是兩個思想,它是兩個指導原則;換句話說,教你走兩個路,兩個路怎麼能走?所以初學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這點,這點要不能夠遵守,他就注定了要失敗,他不會成功。所以我們看了好多人真是可惜掉,就是什麼?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搞好多注解來,結果他自己路走錯了,走失敗了。可憐,那真可惜,不能說他不用功,錯用了心,不曉得這個原理原則。到什麼時候可以博學多聞?到你大徹大悟之後,那個時候就可以。《楞嚴經》一百多種注解,一百多注解都可以從頭看到尾。就是說你證得理一心不亂之後,爲什麼?那個時候你看東西你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受它左右,這個可以了。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學,自己心有主宰如如不動,增長自己無量無邊智慧,這增長智慧。就是我們的心還做不了主,還會被別人所左右,那千萬小心,我們只能跟一個人學,只能跟一個老師。
我自己的修學能夠有點成就,就是一個老師教的,跟一個人學的;學經也是如此,是一部經一個注解。我那個時候拼命搜集這些好的注解,我還是別有用心,因爲這個東西是國寶,大陸上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紅衛兵之亂,這些書幾乎都燒盡了,我是盡可能的去搜集。搜集來之後,將來有別人學,你學交光法師的,我有交光法師的注解;你學《楞嚴經圓通疏》,我有《楞嚴經圓通疏》的注解。你學哪一家的,我手上都有資料,我可以供養別人!但是真正學的時候,他必定是學一家,他才會有用處。亂了的時候,那我害死人,我不害我自己,我更不會害別人,這就是說明了參考注解怎麼個參考法。像《法華經》的注解有一百多種,我所搜集的大概至少也有五十種,我手上有五十種注解。我們所取法的也只能取一種,我們將來准備講《法華經》,我們取《法華經大成》,我過去在李月碧講堂講《法華經玄義》,玄義就是用《法華經大成》講的,所以你取注子只能取一種。俗話有句話說「貪多嚼不爛」,總是有理有事,理要專、事也要專才能夠達到一心。下面說:
【所以見普賢。則當得無量功德。如旋陀羅尼等。】
『見普賢』就…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