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入一真法界,就是證理一心不亂,所以要修『無量功德』,功德是什麼?是定慧,功德是定慧。這個地方不是講的福德,是講的功德,福德沒用處。梁武帝當年在世專修福德,起廟的福德大了,梁武帝建了多少寺?四百八十寺,他手上建造的;他度出家人幾十萬人,他是總護法。碰到達摩祖師,他是高興的請教達摩祖師,你看我這個護法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給他潑了一盆冷水,「並無功德」,沒有功德。你們想想爲什麼?因爲這是福德與定慧不相幹,不是說蓋了一個廟,我這個定功就深,那就可以了;與定慧不相幹,這是人天福報。如果梁武帝當年要換一個字,問達摩祖師我的福德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說功德,功德沒有,福德就甚大。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地方講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跟福德我們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爲什麼佛法裏頭重視修福?因爲修福可以幫助你功德現前。修福要怎麼個修法?修福要不著相的修。譬如佛法教你修布施,因爲你有貪心、因爲你樣樣舍不得你不能得定;換句話說,你功德不能成就。你要能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統統布施掉,統統舍掉你心清淨,清淨怎麼樣?功德現前。所以這個修布施它能夠幫助你成就功德,可是你目標是要在功德。你布施是什麼?不是求福,不是舍一得萬報,沒有任何企圖,只求自己心地清淨。不要將這些東西擾亂我的心,不要叫我天天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能把一切東西都舍掉,自己身心清淨,這個修布施就是修功德。所以沒有無量殊勝的功德,我們想證得理一心不亂做不到的。底下有兩行半相當重要,希望大家特別注意,爲什麼?說到我們現前。
【若濁世比丘等。】
濁就是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指我們現在這些人,『濁世比丘等』,「等」就是連在家的二衆都包括在裏面。
【欲修習此經。】
你要想學《法華》,想修法華叁昧。
【能叁七精進。我乃現身而爲說法。】
這就是講的克期取證,『叁七』二十一天,這就是平常講的法華七,叁七的時候能夠感應到普賢菩薩現身。好,那我們來結個七,我們二十一天看看普賢菩薩現不現身?大概叁百個七普賢菩薩也不能現身。你們曉得障礙在哪裏?前面給諸位說,理事雙修才有感應。叁七是事修,如果裏面沒有理觀那怎麼能成就?我們今天打佛七念佛,爲什麼佛七裏頭不能證一心不亂?沒有理觀,有事無理這不能成就,有理無事也不能成就。所以這個佛七應當怎麼樣舉行?譬如像我們現在講《彌陀經疏鈔》,或者講《彌陀經要解講義》,總是把這個東西統統講完,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的,這個時候再結七念佛理事雙修,人人都懂得淨土的大道理,都懂得修學的原理原則,這個有效。就好比這個結七,就好像考試一樣,學校考試,月考了,他這一個月功課念完了這才考試。說一個月都沒有上課,來月考,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今天講打個佛七,你問問每個人他對《彌陀經》有沒有研究?一點研究也沒有,他就來參加佛七,這就等於說念書一樣,書沒有念來參加考試,他怎麼會有個結果?《法華經》如此,整個《法華經》的道理要全都通達,這個時候再以叁七精進,理事雙修才會感得普賢菩薩現身說法。底下說:
【複慮其宿障魔作。說咒護持。觀菩薩爲衆生用心。何其切也。】
菩薩念念護持一切衆生,衆生麻木不仁不能夠體會。我們的宿業、罪障實在是太重,魔王外道想盡一切方法來誘惑我們,菩薩在暗中保護。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之後是什麼?第一要緊的要消業障,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弘法,你們早晚課誦用《西方確指》的方法就消業障。爲什麼?心定對治自己的散亂心,心散亂就是業障,求這個心之安定。弘法利生是消業障,能夠轉業。我們要問什麼叫普賢行?
【正憶念者。即普賢行。】
『正憶念』就是正思惟。底下講:
【古人雲。正興一念。是法界緣起。】
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佛菩薩如是,一切凡夫也是如是,覺了就是『法界緣起』。你看《華嚴經》裏面講「法界緣起」,就是說這個事情。所以大師說:
【想念思惟即是普賢。非無據也。】
他說這句話他有理論依據,有所本,不是自己胡造謠言。
【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則從無量佛所。深種善根。】
這個幾句話得也是非常之切當,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對這個事實能夠相信、能夠理解,這就是你從無量諸佛處所種的善根,能信得過、能理解。法界緣起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我們現前用上一點功夫,都能做得到的。
【常爲諸佛手摩其頂。】
這是摩頂授記,佛給我們摩頂授記我們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這是冥護、冥加,而不是顯護、顯加。顯護、顯加我們能夠覺得,能夠覺察得到,這是覺察不到。底下說:
【未能深解。】
我們還做不到這個程度。
【若但書寫。亦得命終生天。】
『書寫』是什麼?就是流通經典。在從前沒有印刷術,要流通經典要靠自己抄寫,這樣輾轉流通這個福德很大,你看福德是『生天』。諸位要曉得,今天不需要去「書寫」,今天你去翻印,比書寫的福還要大。書寫的寫個一部、兩部,已經就累得不得了,這一部《法華經》,從頭到尾把它抄一遍,你要費多少時間?要費多少精力?今天我印一部很容易,幾天就印好了。你印一千部,古人寫哪個人一生能寫一千部?不可能的事情,頂多寫個幾十部不得了。今天我們印一千部、一萬部,你想想看,這是多大的福報,生天的福報,這就是修福。世間人不曉得這個福報之大,他不肯做。我們曉得這個福報之大,曉得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沒有這個福報大。我曉得之後我就拼命在做,永無止境的在做,這是單單講,就是我們單單今天來講印經流通,就有這麼大的福報。
【何況受持憶念解義修行者乎。】
那不必說了,這是說什麼?他沒有『受持憶念解義修行』,他什麼都不懂,只是一味的修福,印經修福只是講這個,這是大功德。還有一個就修福的什麼?比這個還要大的,還要大的什麼?就是講經,你自己發心講經;還有自己不能發心講經的,我請法師來講經。所以這個世間人他對這點,現在知道的人並不多,如果曉得這是修大福報的話,現在在南部我常常在那講經,已經有人覺悟到。我每個月到南部去講經,每次請經的人都不一樣,等於彌陀院那個講堂是借給他們用。這個五天他們出這個功德,請我去講經;下個月另外一個人他出這個功德來請講經,來給大衆結緣。這個風氣將來慢慢會開,請法師講經。你能夠借一個道場,請法師講一天的經,比你印十萬部經典功德還大。爲什麼?你十萬部經如果印出去沒有人念,大家都把它放在書架上擺著,這沒有功德;要有人去念,要有人去依教奉行才有功德。你講經的時候,當時就有人聽,他能夠解義,他阿賴耶識裏它就落種子,這個功德大。你印的書有人去讀才落種子,沒有人讀把它放在書架上,那個沒有功德。所以這一千本書印出去,希望能夠有個叁、五個人去念,就不得了!不要希望我這個書各個人都有念,沒有這個道理的,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想最有效是什麼?那就是講經的道場,你印這個經書馬上就有一、二百人來聽經,這個效果是最大的,可以能夠得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二的效果,立刻見效。有一百人來聽經,我印一千部經十分之一,兩百人來聽經十分之二,這個效果是立刻見效。所以這個印經裏面講,今天我們在臺灣有這個機會,就是大專講座,大專講座裏面你印教材的話立刻見效,這是修福最爲顯著的。所以說是人一定要開悟,要有智慧,福不唐捐,才真正收到效果。底下說:
【是故智者應當受持。】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他不懂,他不覺悟。有智慧的人他覺悟,他曉得這個道理了,他才能夠依教奉行。
【我當守護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這是菩薩在法華會上對佛所發的願,所說明的這樁功德利益的事實。『我』是普賢菩薩所稱,只要有人,你看看第一個就他什麼都不懂,他能夠印經布施他能夠得到天福。如果能夠說「受持憶念解義修行」,普賢菩薩必定守護,一定是保佑他,滿他的大願。流通大經,大經是一切衆生法身慧命,續佛慧命就從這個地方修起。好,明天大概再一個鍾點就圓滿。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六十六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66
掀開講義第二十面最後這個一段。前面說到普賢菩薩發願守護持經之人,菩薩這樣發願,所以才蒙世尊贊歎。這個贊歎是:
【贊其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這句話我們也不能夠輕易的把它看過,這句話非常的重要。我們學佛的人,哪個人不想『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你們想想看,不可思議的功德是怎麼修的?你要在此地領悟到你就會修。你看看普賢菩薩這麼修的,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就是「成就不可思議功德」。那就是什麼?就是要守護持經之人要護持他,要流通大法續佛慧命,這就「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如果我們是把這句經文念過去,念過去你得不到受用,你所看到這是普賢菩薩的事情;你要把這個意思會過來的時候,這是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所以教學除了言教之外再有身教,身教就是他做出來的給我們做模範。我們對於一切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去護持他?如果我們沒有發心去護持別人,我們如何能夠得到佛菩薩護持我們?這個有因果報應的。我們不想保護別人,想別人保護我們,這因果不相應。我們要求佛菩薩保護我們,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去保護這些學習佛法的人,這因與果才會相應。護持一個人,總是要想盡方法叫他成就,他的成就是一切衆生都得利益。所以不是他一個人的成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得到利益,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社會間有許多人發心,自己有了力量發心來培養人才。一般培養人才都是培養世間的人才,…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