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114

  ..续本文上一页够成得了佛。文殊、普贤代表的是信解行证,信解行证都是我自己一身,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样才会有成就。如果推给别人,我自己不能信、不能解、不能行、也不能证;你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我还算学什么佛?所以佛法之可贵,贵在直下承当。佛菩萨苦口婆心长劫的教化,普贤在此地又在劝导,劝我们发心,发什么心?发直下承当之心我们才有门可入。给你说了许多你都不敢当,那不叫白讲了吗?

  讲「护持法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诸位,护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法,自己都不能护,说是能护释迦牟尼佛的法,没有这个道理;先要能护自己,而后才能护众生的法、护诸佛的法。护自己的什么法?简单的说,就是护自己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护自己的四净德,像《圆觉经》上佛给我们开示的,常、乐、我、净。《圆觉经》上尤其说得好,「净圆觉心」,我们要晓得护这个,这就是护法。净是什么?净不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染。接不接触?接触,这普贤菩萨。普贤行是接触,接触而不染这是普贤,这叫修净,净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觉则不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样样都明了,这里面没有迷、没有执著,这就是觉,觉就是智慧。样样事情都做,该做的都能够做得圆圆满满,这就是圆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提起这个纲领,护持我们的净圆觉,护持自己的平等、清净、慈悲。怎么个护持?保持不失而且要培养它要增长,这叫做学佛,这叫护持法宝,使自己的智慧、威德、自在天天增长。底下说:

  【所依之佛。号宝威德上王。领众务故。与诸菩萨及诸天龙等。雨华作乐而至。绍家业故。】

  这都是经上表法的意思。所以佛经在文学上来讲,也是最上乘的,从文学上来讲也是美极的文学。佛的号『宝威德上王』,与因地里面菩萨的威德自在护法,你看看完全相应。佛是表果德,菩萨是表因行,因行与果德一定相应。这个地方「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王」就是代表自在的意思。下面有假设一个问答:

  【问佛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修这个法门依佛而修,这是没问题。佛讲《法华》是八年,所以这部《法华经》,是佛八年所讲下来的记录,诸位晓得这个道理。八年就讲这么一点吗?讲得太多,记下来不多,记下的是纲领。像《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大师三十七年,所讲的东西记录。我们看看《六祖坛经》不过两万多字,花上二、三个钟点就统统都看完了,三十七年就讲这么多吗?每句要发挥起来都是很长的。所以这是八年所讲的精华,编写出来的,佛灭度之后,我们如何能够修学这个法门,能够契入证得法华三昧?

  【佛告以成就四法者。】

  在这品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底下讲:

  【譬如长子。仁义自检。为父所重。故曰为诸佛护念。】

  这个『四法』就是底下讲的,这是一句诸位记住,『诸佛护念』,这是一法,你们只记住这四个字就行了。

  【若道德不修。为父所弃。则非护念矣。虽为父知。当习学众艺。故曰植众德本。】

  把这四个字记住,这是四法里头这第二,第一个是「诸佛护念」,第二个是『植众德本』。

  【众艺虽习。必须威仪自持。故曰入正定聚。】

  这是第三『入正定聚』,把这四个字记住。

  【既为父知。又闲众艺。风规其足。可以治家治国。故曰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这是最后一句,这四法第一个「诸佛护念」,第二是「植众德本」,第三是「入正定聚」,第四是『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如果你能成就这个四法,佛虽然灭度,你还是能够得《法华经》,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好,我们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3

  这个四法里面的第一条,是决定没有问题的,就是「诸佛护念」,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护念。我们常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平等心,真心是平等,所以佛门里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这个人他是做善或者是作恶,佛菩萨绝对不会说,那个人是做善就对他多好一点,那个作恶就对他坏一点,没有这个道理。这是凡夫心,那是不平等的心。佛菩萨对一切善恶众生是唯一平等,他做善人、作菩萨,佛对他是这个心;他作恶堕地狱、变饿鬼,佛对他还是这个心。所以这个第一条,可以说我们统统具足的,诸佛护念。现在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后面三个条件我们有没有具足?这四个条件统统具足,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入《法华》。所以我们今天要修的,就是底下这三条,底下三条实际上还是前面这两条是主要的,因为后面一条那是发愿,所以真正在修行上,就是「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就是这个两句。植就是培植,我们今天讲培养,众是众多的意思,我们一般讲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植众德本。

  第二就是「入正定聚」,正定拣别不是邪定,什么叫正定?凡是与法性相应的定就叫做正定。这个聚是多的意思,经论上常讲「成就无量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怎么叫无量?你跟前面植众德本合起来看,你就明了,境缘无量无边,在这里面修善,这个善法无量无边。我们以《四十华严》做个比方,在《四十华严》,你们去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从他们的身分上来看,从他们职业上看,从他们年龄上去看,可以说包括我们世间各行各业,这是众多,每个行业都做利他的事业,这就叫植德。单单由植德,譬如说我们以经商来说,《华严经》鬻香长者就是商人。我们经商是以经营商业的方式来服务社会,便利大众,这是植德。如果从商业上专门求自己的利润,不顾顾客这就是作恶,就不叫做植德,那就作恶。所以菩萨可以经商,上次我也跟诸位说过,有个建筑商人来跟我讲,他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他说我们学佛的人,我们做生意的人总希望能多赚点,买房子的主顾总希望能便宜一点,所以价钱老是谈来谈去。他说我们学佛一谈价钱谈了之后,心里又不安,他说怎么办?这是什么?这没智慧。经商我们要取得的是合法的利润,就是利润是合情、合理、合法这是应该的。我们要为大众服务不能说自己生活不顾,自己也要能够养家活口,我们才能服务大众,这就是正当的利润我们要求。还有富人有钱的,我不妨把价钱提高一点,我多赚一点,为什么?这些富人你叫他做好事他不肯拿钱,我多赚你一点替你做好事,这是菩萨心肠。实在贫穷的人,我把价格降低一点给你,特别给你方便,这是菩萨商人,这就是植众德本。富人你多赚他的钱还是好事,为什么?你多赚他不是你自己享受,你或者是补贴那些贫穷的,或者给他另外做好事情,给他做善事情。我这是举个例子给诸位说,佛法是圆融的,是活活泼泼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讲我们做事、办事,单单这样做,这是世间的善人,这是修的世间善法,这还不是佛法。

  佛法怎么样?佛法一定要加上「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果你心里面著相这就没有正定,见色不著色相,闻声不著声相,无量无边的境界样样都不著,就成就无量三昧。有一样著相都是麻烦事情,你的功德都不能圆满,可是要叫你是样样都不著,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所以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能够在世间法里面不执著,在佛法里面我们执著一个阿弥陀佛,执著西方净土这就算不错。希望我们这一生过了之后,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求个究竟的、圆满的佛法,这是方便多,一般人能够做得到。如果我们今天说连佛法也不执著,西方净土也不执著,那就危险极了。你问他,好,他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不执著,他对於世间法真的不执著吗?他真放下了吗?这个事情不能欺骗人。如果世间还有一丝毫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六道生死轮回他还是有分。我执没有破,我所有的没有舍掉,他怎么能离开轮回?他也没有能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带业他也去不了。带业是只带种子习气,不带现行;换句话说,只带旧业不带新业。如果你这个新业还天天在造作,依然样样都放不下,那怎么行?怎么能往生?所以这点带业往生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绝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能带业往生,我们可以多造业没有关系,到时候我们可以带业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晓得它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所以你要能够放得下,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要看破放下你这才能够入正定聚。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游戏人间,得大自在,身心清净,决定没有累赘。我们这心里有一丝毫放不下,这就是累赘,这就是一条绳索,我们要想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条绳索牵著我们就去不了。放下从哪个地方放起?从身外之物放起,身外之物能舍,最后身也能舍,这样你才能得自在。我身外之物统统放下,身放不下,对於身命非常的爱惜,非常的留恋,这个事情麻烦。纵然你身外之物什么都放下,死了之后你还当个守尸鬼,为什么?你爱惜这个身体。你的神识,所谓说灵魂不会离开你身体,你太爱惜你身体,这种鬼叫守尸鬼。诸位想想有什么意思?死了变成骨头、枯骨了,他还念念那是他自己的身体,他还舍不得,这守尸鬼不能去投胎,因为他离不开。所以学道之人身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的人才能得度,得度的机缘才算是成熟。所以这四法里面,修行的纲领是当中的二法,这个二法换句话讲,前面植众德本就修一切善,后面入正定聚就离一切相。这《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在此地佛所讲的「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就跟《般若经》里面讲的这两句意思完全相同。你能够这样修,认真的修学,这就具足了小乘的资格,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就是到这个境界。

  后面这条就是大乘菩萨,「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我们晓得二乘人没有这个大心量,他自己是成就,确实他是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二乘人是做到这个…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