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异同之处,说得很清楚,文字不多说得很清楚。我们讲堂可以说是这两部经都在研究,刚才说过,这两部经在佛法里,都称之为根本*轮,只要我们认真的去读诵、研修,再假以时间,纵然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也必能有些悟处,我们的解悟这是必定可以得到的。下面这就说这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底下讲:
【昔者普眼菩萨三度求见普贤。入於三昧。竟不能见。佛令其想念礼敬。即见普贤菩萨近佛而坐。如此则普贤不离佛侧明矣。此中何故云从东方而来。盖东为震方。震为长男。能任大事。克绍家业。堪领众务。故任大事。则能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
读了这段文,大家一定就可以明了,佛法无论说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处所,或者说一个方位,或者说一个远近无不是表法;你要是把它呆呆看作真有这个事情,那就坏了。所以有许多不明了佛法之人,他来研究佛法,读《华严经》的五十三参,要去考证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住的所在在现在些什么地方,那到哪里去考证去?不知道这全是表法的意思。这个地方就说文殊跟普贤是一不是二,他跟佛是一体的,佛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理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没有说法,为什么?因为本性无法好说,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他说什么!《华严》从头到尾都是菩萨说法,菩萨就是佛,从体起用这叫菩萨。用,就有法好说,体没有法说,用才有法说,所以理体不说法的。在用是无量无边,把一切德用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智,一个是行。实际上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佛教徒,世间人听到他这个哲学的说法很希奇。在佛教里头一点不希奇,佛教里面讲「行解相应」,他说个知行合一,只是把话变一变,意思是一样的。这就以文殊菩萨代表的智,普贤菩萨代表的行,行是智之行,智是行之智,所以它两个是一不是二。已经开悟了这个时候行重要,像华严会上那些菩萨已经开悟,要紧的是要入一真法界,所以以普贤为首;法华会上,这些人还没开悟,没有开悟谈不上修行。
所以大经,你看看科判的顺序,信、解、行、证,文殊代表解,普贤代表行,行证是普贤,信解是文殊。法华会上这些人要紧的是什么?要紧是要他建立信解,所以法华会上文殊排在前面,普贤排在后面。看它排列的顺序,就晓得他教化那些学生的程度,诸位也就能够知道,华严会上那些学生的程度比法华会上高。说来说去,这些表法的诸菩萨们都没有离开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我们的自性佛,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文殊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普贤是自性里面的万德万能,可见得这是一体本具者,经里面说普贤菩萨从东方来,这是表法的意思。所以前面说明一个公案『普眼菩萨』,发心『三度求见普贤,入於三昧』,都见不到。你们要想想「三度求见,入於三昧,竟不能见」,这是什么原因?如果他要见文殊,用这个方法会见到。见普贤就见不到,你要晓得三昧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普贤菩萨一天到晚想东想西,什么事情都干,那你这跟他完全相反的,那怎么能见得到?所以你要见普贤菩萨,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这就见普贤菩萨,如果善财入定就见不到。文殊菩萨表慧,表的根本智,是因定而生慧,所以从戒定慧能够见文殊,你能够得到什么?得到信解。可是行证你天天在那面壁,心不动这不行;什么事情你都要接触,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这个定的功夫,比入於一般修定的功夫,那要深得多了,所以这里讲「入於三昧」不行。
这点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谓修行可不是在定中修行,盘腿面壁叫修行这不行,这是初级的功夫。修行要怎么个行法?修行要像善财那样历事炼心,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去锻炼,这就叫做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处处是道场,时时是道场,拿我们今天来讲,整个的时空就是他的道场。一切的境缘,境是我们讲境界,缘是讲人事,我们今天讲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都是他修行的场所,他要在这里面去炼,炼到如如不动。佛告诉须菩提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圆觉经》里面讲的「离幻」,怎么个离?即幻离幻,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样你就能够见到普贤菩萨,你就能够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无处不在。所以佛教给他,『想念礼敬』,你就见到;三昧里面没有想念,也没有礼敬。由此可知,「想念礼敬」,如果从三昧上来讲,这是最深的三昧,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楞严大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通常我们修定,环境清净,身心好像离开了妄念;如果在环境里一接触,心又乱了,这不叫定,这个定不管用。小乘圣者证得九次第定,不敢轻易的度化众生,原因在什么地方?怕一接触众生,定失掉。所以他这个定是属於初级的禅定,不能开慧,没有能力破无明断烦恼,虽然有九次第定这么深的定功,这个定不能开智慧。你们诸位去想想看,开智慧哪有那么简单?千万不要把妄想当作智慧那就错了,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智慧是什么?世智辩聪,把这个看作智慧。而佛法说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这个学佛的人遭了难!
有些人研究佛经也相当的勤苦,研究经典、研究注疏在这上下了功夫,把这些经论注解自己也能融会贯通,说得天花乱坠,很像一回事情。这是不是智慧?心里面的烦恼不断,生死没有把握,这个不是智慧。这是什么?孔老夫子所说的「记问之学」,他记得多,他常常有问题问别人,人家给他解答他听得多,他的学问是属於这个。记问之学,所有学问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世智辩聪、记问之学,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智慧一定从定中来的,心不定没有智慧。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做个比喻说,我们的心就好像水一样,不定,水起波浪,水起波浪照外面的境界就照不真切;不是说它不能照,它能照照了怎么样?照得跟外面境界不一样。水要是平静,不起波浪了,这个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水里面的影像,跟外面境界像是一样的,一点都不会差错。我们的心不平静,我们心里面还有烦恼,你想想看,你照的功能怎么能够圆满?圆满的觉照就叫智慧,带著烦恼波浪的觉照,就是世智辩聪,只见到片面不能够见到全体。记问之学是比量,不是现量,听别人说的,自己推想、推理,毕竟不是自己现量境界;智慧是现量境界,决定不是比量境界。所以这些理,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懂,不懂免不了盲修瞎练。
普贤菩萨从东方来这是表法的意思,正如同我们世间过去帝王时代,太子住在东宫。东方是表示震,在八卦里面这是震的方位,在五行它是属於木的方位,在四季里面它是春天的方位。所以在这个方位这在过去,所谓是储君所居住的地位,普贤从这个地方来,也就是代表这个意思,为佛之长子。现在的社会制度跟从前不一样,我们从前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一直到清朝,都离不开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度,就是一个家庭的继承是长子继承,所以是大家庭的制度,长子继承家业。到民国年间来实行小家庭制度,今天我们要说这些事,我们都不懂了。在从前长子,家里面这些兄弟姊妹他统统要照顾,他有责任。如果你们是看看小说《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那是宗法的制度。你看看从前中国的大家庭,每个人的收入,这收入要归公,你的需要,等於说每个月好像佛门里面发单钱,这个零用钱就发给你,你有什么需要的时候等於说常住支给你,从前这个家庭制度是这样的。长子,长子就是当家师,他当家的,所以他对於家庭每个人都要照顾到。好处确实有它的好处,好处一个家族它团结一条心,确实能够有我们中国所提倡的,伦常的、伦理的生活,那是真正享受得到,所以有天伦之乐。缺点就是每个人都受约束,因为是团体在一块居住,当然等於说是生活规范一样,没有那么自由。
小家庭无拘无束没有人管你,你好像很自由;在那个社会里头不自由,上面有父母,再就是有长兄长嫂,他们是居在领导地位。所以实在讲,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处,当然也有缺点;小家庭有小家庭的好处,缺点也很大变成什么?就自己兄弟姊妹不关心,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团结。以前的兄弟姊妹就等於自己一个人一样,跟自身一样,那是关照爱护,彼此当中互相的协助,确实不是今天能够相比的。所以这发挥出去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五伦里面除了自己之外,这一个家族之外,与我们往来的这就是朋友,为朋友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身命都能够牺牲,何况於身外之物!所以中国的朋友跟外国做朋友不一样,中国的朋友真值得交。为什么?交了这个朋友,他这个一生他有保障,朋友就跟自己兄弟也是一样,兄弟手足一样。所以你要讲团结,我们中国过去真正是团结,团结两个字,这个名词在中国没有,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团结,不团结才喊著团结,已经团结了,团结两个字用不上。如果说是出卖朋友那还得了吗?在我们从前这个社会你要是出卖朋友,你这个人就完了。为什么?你在社会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跟你往来,一听说某人他出卖朋友的人,谁肯跟他往来?你在整个社会上你就孤立了。所以你要是背叛了家亲眷属,那还得了!这是讲从前制度跟今天不一样,确实有很大的不相同。
这个地方的表法,就是以普贤菩萨表长子的身分,他『能任大事,克绍家业』。此地都是比喻,「家业」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是弘法利生。『堪领众务』,「务」是一切事务,他能够领受,他为什么能够?底下说明他『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这个两句做总结,结到佛法上。这个地方虽然说的普贤,诸位要记住,普贤不是别人,普贤是自己。如果我们把普贤推作别人;换句话说,你就把弘法利生的责任全推给别人。推给别人也可以,别人成佛明心见性;我不能成佛,我不能明心见性。学佛是谁学佛?他学佛,我不学佛,那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法主张的是直下承当,谁是文殊?我就是文殊;谁是普贤?我就是普贤,自己才能…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