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了看經的時間。你們就可想而知,一分一秒都愛惜,都不敢浪費,用功到這樣的程度。常住的事情他也照做,他不是說常住事情不做,做事情都很敏捷,幹淨俐落動作很快,爲什麼?他要把多余的時間拿去看經。這樣的人很少看到,所以他有成就。一個成就的人,都是自己發憤努力,誰教他的,誰督促他?沒有人督促,他不敢懈怠,他覺得光陰可貴,經論太多一生都念不完,總想多念幾部。我們不落在六塵裏面這就叫供養,這是真正的供養,可見得供養佛,最殊勝的供養就是清淨心。心染汙就落在六塵裏面,五欲六塵一絲毫都不沾染,這叫真供養,『深契佛心』。下面這句很重要,就是怎麼叫「解實相」,這一直到末後句句都要緊。你看看:
【解實相者。知世如幻。故不貪世樂。】
曉得世間什麼都是幻化的,《金剛經》裏面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常常這樣的觀想你就開智慧,爲什麼?對於這個世間之樂決定沒有貪愛之心,你貪心斷了,貪心斷你的煩惱根就拔掉,煩惱的根又不是一條,也有許多條,這對世間之樂這條拔掉,你看除了這個還有名。
【善了文言如化。故不好外道經書。】
這是讀書人的習氣,喜歡這些世間的文學,喜歡世間這些藝術,這也是一種貪愛,這個根也拔掉。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拔掉你的貪愛,不是說你不懂。你說這個東西不要了,好了,世間這些書我都不要學,不要學怎麼樣?你愚癡,你沒有智慧。佛法是世出世間學問一切通達,通達而不愛好,這是佛菩薩;你不能說不懂、不通達那個不行。所以說樣樣都學,是樣樣都不貪,就是我樣樣都懂,爲什麼要懂?第一個是自己不迷,破塵沙惑,破自己塵沙惑。第二個是方便度生,衆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嗜好,你那些嗜好我都曉得,我在接引你的時候要投其所好,你喜歡什麼我也會,這關系就拉上才有緣,你才能夠度他。如果他會的我不會;換句話說,我就沒有法子度他,他會的你也得要會。所以說世間文學要學、要懂,不能夠貪著,貪著就是錯誤了。所以這裏講『不好』,不喜好。
【亦不喜近其人。】
那些對於世間法染著之人,我們也不必去親近他,爲什麼?親近他就染他的習氣。譬如世間這些文學家,你常常跟他接近,你也做起文章起來了;畫畫的畫家你也跟他,你手也癢起來,也常常去畫畫。把你自己在佛法修學上耽誤,所以對於這些人不親近。他來問佛法,我們接引他;他來問別的,我們不親近他。不是不懂,你那一行我都懂,你騙不了我,這樣才能夠度化他!
【悟身如影。】
我們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在唯識裏頭講得非常的明了。
【故不狎惡人及諸女色。】
爲什麼?曉得身是影像不是真的。一切『惡人及諸女色』,是世間人之所愛,爲什麼他所愛?因爲他把這當作真實的,不曉得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曉得一切境界相是虛妄之相。所以在這裏面迷惑顛倒,起貪瞋癡慢,這就是增長邪知邪見,結果叁途惡道搞這些。雖然叁途惡道也是假的,也是虛妄的,可是這個虛妄境界他要受,他出不了這個境界。學佛的人,首先要覺悟這個事實真相。
【得正知見。】
『正知見』就是見到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一切相都是幻化之相,一切衆生無不是在那裏迷惑顛倒,造作一切罪業。你要看看這個世間人幹什麼?世間人就是起惑、造業、受報,就幹這個。除這個之外他還幹什麼?覺悟的人超越了,不覺悟的人就幹這一套,所作所爲都是生死業、輪回業,他做的是這個。真正覺悟的人,他所造作跟這是相反的,超越輪回,他在一切法裏頭他不迷惑、不顛倒、不造罪業,所以他不受生死輪回。佛法只是覺悟之法而已,世間一切法都是迷法,佛法所講的覺迷兩個字,覺了才是佛,迷了是凡夫;覺了是「正知見」,迷了都是邪知見。我們要想求正知見到哪裏求?求覺,求覺第一關就要破我執、要破法執。所以你看看一切大乘經教入門的,唯識《百法明門》是入門的,唯識的《百法》宗旨是什麼?破我執、破法執這是大乘入門。大乘入門只有一句話,一個條件,「一切法無我」,你能夠證實了一切法無我,你就入大乘之門。你要沒有悟一切法無我;換句話說,你在大乘門外你沒入門。你有我執、你有法執,你只要有這兩種執著決定生死輪回,再給諸位說,誰都救不了。你要說是能有人救你,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而且他慈悲是平等,沒有偏愛的,不會對某個人好、對某個人差點,沒有,佛菩薩這個慈悲心決定清淨、平等。他爲什麼不救我?不是不救,是我們自己不肯被他救就這個意思。
佛菩薩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不信。他給我們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百法裏頭一分析,果然都不是真實的,我們還把它當作真實的,我們還是放不下,那就是說我們不願意被他救。你雖然好心來救我,我不領你的情,我不願意被救,我甘心願意在生死輪回,受叁途苦報,那有什麼法子?那無可奈何!所以我們怎麼能怪佛菩薩不慈悲?要怪佛菩薩不慈悲,這是罪上加罪,人家大慈大悲你冤枉好人,冤枉好人就是罪上又加罪!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我執沒有破,你的知見都是邪知邪見。所以佛講的證得阿羅漢以後,才可以相信你自己意思;沒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爲什麼?自己是邪知邪見。今天能夠接受這一句話的人就不多,總以爲自己的知見是正的,自己看法是正確,自己想法是正確。有幾個人能夠相信、承認說我的知見不正,我的見解錯誤,你聽到有幾個人這個說法?爲什麼佛把這個標准定在阿羅漢?因爲阿羅漢我執破了。所以阿羅漢的程度才叫個正覺;換句話說,從這個時候起才能稱之爲正知見。這個地方講「得正知見」,我執破了,在我們念佛人的境界裏面,是得事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才是正知見。可見得功夫成片只是相似的正知見,不是真正的正知見,是相似的正知見,這些標准要曉得。我們自己是在哪個標准上,自己也要清楚、也要明了。到正知見我執破了之後:
【故心意質直。有福德力。故不爲叁毒等所惱。】
我執破,知見正,這個時候你有福了。從什麼地方看?你心裏頭貪瞋癡沒有了,煩惱斷盡了,貪瞋癡慢疑、惡見統統斷盡,沒有了。統統斷盡了這個心才『質直』,就是菩提心裏面講的直心、平等心現前。你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直心是道場,這個時候才有直心。煩惱障斷盡,我執破了,這個時候直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了。
【心無外慕。故少欲知足。】
對於外面境界再不羨慕,再不攀緣,什麼境界裏面他都知足,就是平常我給諸位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了,無爭無求,在這個境界裏面別人不能跟你爭。因爲你有爭,別人才能夠跟你爭;你沒有爭了,別人跟你沒法子爭,什麼人跟你都沒法子爭。
【能修如是普賢之行。不久當詣道場。成就菩提。】
具足這個條件、這樣的資格,他才能夠修普賢行。普賢行在此地只是講了個綱領,普賢行的修法是在《華嚴經》第五十叁參,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修的就是普賢行。由此可知,五十叁參所修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自己「正知見,能信自心思惟之念,信解了知,即念非念」,五十叁參就是修這個。你要問問普賢行怎麼修?普賢行是什麼樣子?你就去念《四十華嚴》。什麼時候開始修普賢行?你看看在此地講,那就是證得事一心以後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入理一心。所以這『不久當詣道場』,這個「當詣道場」就是成佛,詣道場就是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這就是不久你也就成佛,成就菩提了。
【複明。】
經上又說明。
【持經者現世得福。】
未來證果,現在『得福』。
【輕毀者現世獲罪。】
對於輕慢持經之人,這就講真正修行人、真正持經人,你要是輕慢他、毀謗他你現在世就『獲罪』,就會招來許多的災難、不如意。這是對於一個真正持經之人,真正依如理如法修行之人。所以你要是護持他,就像前面講你是得第一等的福報,你幫助他、成就他,這是幫助一個人成佛,諸佛菩薩之所護念。這都是講的,如理如法修行弘化之人,是說的這個。
【教誡諄諄。使人自擇。】
佛一切『教誡』,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的來教化我們,至於我們自己要曉得選擇,要明了真妄、是非、善惡,我們自己選擇自己的前途,選擇自己的道路。
【所以爲勸發也。】
這是普賢菩薩『勸發』的大意,經到這個地方是講圓滿。經最後是「勸發」,我在此地這部經講圓滿了,我也有幾句話要勸勉同修,特別是出家的同學,今天這個社會是個知識競爭的社會,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今天這個社會裏頭生存,不僅要靠你的能力,還要靠你的智慧,你要是沒有智慧、技能,你必定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沒有辦法的。爲什麼?今天這個社會實在講日新月異,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是墨守成規,你在這個社會上也不能夠生存。但是我要提醒一句,這個樣技能上的競爭是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愈發達,人類的精神生活愈空虛,這是一定道理的。佛法今天所做的,就是人類的精神生活,所以我們走這條路是正確的。無論東西方,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他都需要,他都需要精神生活。但是,由於東西方的語言不相同,語文不相同,如果你要不能通達彼方的語文,你到那裏去,你雖然有很好的佛法,你也沒辦法傳給他,所以語文就變成了弘法利生的工具。我有佛法,我沒有工具那還是枉然。譬如美國那邊人鬧饑荒沒得吃,我這邊大米很多,我沒有船沒辦法運去,那還不是空的,那有什麼用處?必須要有輸送的工具,這個輸送的工具就是語文。所以諸位,我們這一代也快到盡頭,將來底下一代是你們的事情,你們這一代就要把這個東西運送到國外去了。換句話說,你們如果要是不下決心去學語文,你將來是沒法子的,那是沒路可走。而且在佛法裏頭必須要精通一門。
再者就是現在一般的社會,拼命趨向於科技的發展,對於文言文學習的時間愈來愈少,所以我勉勵出家人特別著重在文言文上,將來大有用處。爲什麼?這學的人少了,懂得文言文的人也就少了,懂得文言文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會占很重要的地位。爲什麼?佛的經典,《大藏經》文言文寫的。我們中國幾千年所留下的典章文物,全是文言文寫,十叁經、諸子、《四庫全書》統統是文言文。你能夠懂得文言文,縱然你自己沒有智慧,你就從事於翻譯的工作,世界上人都需要你。你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從白話文又翻成外國文,你就做這個工作你也有飯吃,你也餓不死,你在這個社會上能生存。你有智慧、你有修持、你有發明,那你能成爲一代祖師,你能夠修第一等的功德。不能的話,能夠修福德,就是文言文通達,我能夠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白話文翻成外國文,這是福德,你能夠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有生存之道。如果這兩者都沒有,那以後這生存就很困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容易,這是我在此地做最後的勸發。好,我們今天功德圓滿。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