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思惟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達不到實相,它是言思範圍之內。離了第六意識就是觀照,你用觀照的方法。像你們天天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你看人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用最深的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有就是空,空即是有,所謂是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後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要用般若智照才能看見。這個看見就是此地講的,諸法原來也就是實相,他見到了。我們現在所犯的過失,就是離不開心意識;換句話說,我們所能夠知道的,所能夠悟得的,也是在心意識這個範圍之內,不是真實的,是假的。你今天無論在修學上,無論講怎麼悟,只要沒有離開心意識,都不是真的。四禅八定也是定,連一般我們講阿羅漢九次第定也是定,一般阿羅漢九次第定,給諸位說法華會上沒分,你們記住,五千退席就是那班人。這個不退席的這些阿羅漢們,是經過四十年佛法的薰陶,所以他不謗不疑。你們在《般若經》裏面念過,聽佛講般若而能夠不謗不疑,這都是具有大善根之人。『究盡諸法實相』,這是到如來果地上才見到,所以說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分沒盡。實相這裏說得很清楚:
【聲色不能示。】
『聲』是言語,說不出來的;『色』是種種指示,也指示不出來的。但是有方便:
【但借聲色爲方便。】
換句話說,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的教學,只是『但借聲色爲方便』,誘導我們悟入,這是大慈大悲。從前人真的能悟入,現在人很少能悟入,我們要去找他的原因。原因在哪裏?從前那些人循規蹈矩,他能夠依照方法、層次,按部就班的來,他能悟入。我們現在的人不肯依照規矩,不肯按部就班好高鹜遠,希望一下就成就,不必經過古人那些好像呆呆板板的過程,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好比像從前人要吃個桃,得要種樹,辛辛苦苦那個樹種了叁年才結桃。你要吃桃何必?你有錢到街上去買一堆來就是,不要種樹,一買就買來了,這是可以辦得到的。這在佛法裏頭不行,你向誰買?人家證得實相,按照規矩證得實相,你沒有證得,那想在那些佛菩薩們他證得實相的,你們送給我一點好了,有這麼便宜事情嗎?做不到。你們看看《楞嚴經》阿難示現的忏悔,阿難原來就是存的這個心,只顧多聞,不願意用功,不願意修定,自己總是想著「我是佛的小弟,佛最愛護我,到那個時候還不是把叁昧就送給我了。」到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個事情不行,原來佛這個東西沒有辦法送給我,再怎麼慈悲也沒辦法給你,這要你自己去悟入,別人沒辦法。這裏首先叫我們了解,聲是語言音聲,佛以音聲爲佛事,色就是現在的經典,經典是色相。我們今天看到《大藏經》,琳琅滿目,幾萬卷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要曉得這是方便法。這些東西擺在面前,我們要怎樣的修學?這是大問題了。
【諸法則法法現前。了然不昧。百界千如。宛然具足。豈有舍非取是。破有出空之理乎。】
這個幾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一乘實相。你們想想,大經裏面佛說過「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有沒有聽說過?微塵是極小的塵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大千經卷是講圓事圓理,理事都圓融,所謂說是一法不欠,圓圓滿滿。我們今天這個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不是普通經,這個經裏面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是這個境界。假如我們用人天眼光來看這個,《法華經》是人天法。我給大家講過,叁乘一乘說老實話,是在經典裏面嗎?經典都是方便法,不在經典,叁乘一乘是在人心。你的心量大,就是大乘法,你的心量小,就是小乘法,叁乘、五乘是在衆生的根性,不在法。如果在法的話,那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說《阿含經》,《阿含經》怎麼能變成圓教?那就不能變圓教。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在人,不在法,是在覺;換句話說,是在你覺悟的淺深上而有差別,不是在諸法上而有差別。因爲諸法亦即實相,哪有差別?如果有差別,天臺大師怎麼能說出百界千如?如就是實相。這個幾句你們諸位要好好的去念,多念幾遍,這裏頭意思、味道就出來了。我們確實因爲不了解這個實相,所以在一切法裏頭有取有舍。你真正了解,在一切法裏哪有取舍?沒有取舍就沒有生死,沒有取舍就沒有來去,沒有取舍是真實法;有取有舍是虛妄的,虛妄相執著。所以我們在凡夫的立場上講,有取有舍,我們要斷惡、要修善;在一乘裏面講沒有善惡,爲什麼?善惡無非實相。這個後頭就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它這個前頭有兩句:
【出生死入涅槃。不知生死即涅槃。斷煩惱證菩提。不知煩惱即菩提。】
我們現在要問,好,一乘經上這樣說的,我們也不要離生死,也不要入涅槃,我們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學菩提,行不行?不行!爲什麼不行?你程度沒到。我在第一天跟諸位說明,我們開這個課程在程度上講不適合的,我講得很清楚,不適合的。不適合,你們院長要我來開,要我來講講,行,結結緣,叫你了解一乘法裏頭是個怎麼講法的,也有好處,對於一切法的修學,不要執著。爲什麼?認真的修學而不執著,我們才能達到向上一著,才能達到一乘;如果我們執著,就不能向上。譬如我們上樓上,上樓上什麼?樓梯這是方便法,工具,不錯有樓梯可以上樓,我們把樓梯要當作戒律,這一層樓是定,因戒就得定。戒律好,嚴格的受持,一點都不放松,站在樓梯上不走,永遠也到不了樓上。所以你要懂得戒律是達到定的目的,達定是目的,它是手段、它是方便,咱目的是在定。定怎麼?定又是方便,從定達到慧,你要曉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我持戒不執著戒,修定不執著定。你看二乘人剛才講的,二乘人的毛病就是執著定上,不能夠舍棄叁昧,所以他不開智慧,阿羅漢沒智慧。
《八識規矩頌》裏面玄奘大師就講,「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就指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這是愚者,沒有智慧。他有定,他就是住在定上去,他把定當作究竟的目的,不曉得定是手段。這個地方講得太透徹了,一切法都是手段、方便,「方便品」,全是手段。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你自己的真性。這個真性說不出來,也指示不出來,佛是藉這些方便法教我們實證。我們迷的時候,確實有生死、有涅槃、有六道輪回,迷的時候有。《證道歌》上講「夢裏明明有六趣」,真有,到「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現在沒覺,覺了之後那又是一個的境界。沒覺的時候真有煩惱、有菩提,覺了之後沒有,爲什麼?涅槃是對生死來說,涅槃是不生不死。說了生死,生死的對面不生不死,煩惱是迷惑,菩提是覺悟,相對建立的。就好像有病,有病這才有藥,病好了藥也不要。所以你生死沒有了,給你說涅槃也沒有了,哪有涅槃!煩惱斷掉,還有個菩提,那壞了,那菩提也變成煩惱,也沒有了。真正達到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那是真的境界。
像這些理論,如果不講清楚、不搞透徹,我們難以相信。信了之後,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這部經古人所謂成佛的《法華》,佛說的大乘經說得太多,爲什麼偏偏說這部經成佛,難道別的經不成佛嗎?部部都成佛。可是既然說這部經成佛,當然有它的道理在,這部經特別著重在我們信心的建立,「信爲道元功德母」。譬如說《楞嚴》,可以說它是著重在智慧的啓發,所以叫開智慧的《楞嚴》。諸位曉得,沒有智慧成不了佛。而本經在著重於信心的建立,就是教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能成佛,有決定的信心來修學,懷疑不能成就。所以在一切經裏面講的信心,這部經是講到家,一闡提也能成佛。「一闡提」我們平常講斷了善根的衆生,沒有善根的衆生。本經裏面講一闡提也能成佛,爲什麼?一闡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只要他回光返照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底下說:
【如此開示。宜乎不言而信。身子未悟。】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他在這個會上示現的,他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於是:
【殷勤叁請。】
這個『叁請』,這是請法禮節上的隆重。佛告訴他說: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所以說法有時節因緣,在哪個階段說哪一種法門,他才有收獲。正如同在一般學校教學一樣,小學有小學的課程標准,這個課本適用於小學生;中學則有中學的課程標准,這課程適用於中學。小學的教材不適用於中學,中學的教材不適用於小學,一樣的道理。所以世尊一代的教學,就等於說是把學生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帶到研究所他們畢業。所以後來的祖師就根據世尊一代的教學,來分門別類,把它分成五時八教。五時就是階段,初學的、初級的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前面華嚴那不是我們凡夫能接受,那個人家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接受的,不是普通人接受。所以就迹相上來看應該從阿含開始,就是我們人間佛法來看,從阿含開始,可見得是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教學。佛的這些弟子們,常隨衆大家曉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幾乎是跟佛一輩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聽了四十九年,也就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這些都是我們的模範。所以學佛從哪裏學?要從這個地方學。你們看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們,人家怎麼跟老師?跟一個老師至少也有十年,多的就像當年常隨衆一樣跟一輩子,到老師圓寂了他才離開,二十年、叁十年太平常了,所以他的道學有成就!
我們今天跟一個老師跟了幾天,就已經嫌太多了,恨不得一個月,就把老師的佛法統統都學來,你們想想,哪有這個道理?那些諸阿羅漢跟釋迦牟尼佛還得跟四十九年。所以人家有成就,他有有成就的道理在,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時乃說之』,就是說法有時節因緣。所以佛法的教學,一個好老師對一個學生的教導,他要負責任的,他要曉得方法,什麼時候應當教什麼…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