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也是由淺而深,慢慢的才能夠接受,這是一定道理的。成敗的關鍵你要怎麼走法?走路在路上還會遇到有障礙,還會有許多折磨必須要克服。這個過程當中老師有幫上忙的地方,同學有幫上忙的地方,這樣才能夠順利的成就。在此地又跟我們說明,因爲「時乃說之」,所以佛才不得已分別說叁乘、五乘,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都是用這個方法。妙在什麼地方?這個後頭有一句說,最後一行:
【雖說叁乘。意在一實。不知此者,非我弟子。非阿羅漢。】
這個才妙了,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就是所謂什麼?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釋迦牟尼佛講阿含的時候,阿含在釋迦牟尼佛是一乘法,也是圓教;在我們初學的人來講,是屬於藏教,是屬於人天小乘法。你看看這個東西是不是因人而異?不是法門有兩樣,是我們程度有兩樣,不是法門有兩樣,而是程度有兩樣。這點希望諸位能夠留意,爲什麼?如果這一關要不能突破,對你將來修學上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就是你這個疑斷不掉,你永遠在一切法裏面,分高分下、分邪分正、分是分非。換句話說,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一真法界,你不能夠曉得萬法是一。一開章我就跟諸位說,衆生迷,你看迷了一,不曉得萬法是一,這叫衆生法;你曉得一切萬法是一,這叫佛法。因爲我們不知道萬法是一,在一切萬法裏頭分是分非,無量的差別妄想,邪知邪見還認爲自己是對的,你說這個有什麼法子?我有一年也是在臺中慈光圖書館,大概總十幾年以前,有個東海大學客座教授,是個女教授,她是個基督徒,有東海的一個同學帶她來看我。因爲東海有很多是我們慈光講座的學生,她來給我談佛法跟基督教的。我就給她假設一個比喻,我們坐在客廳的小圓桌上,我們佛法就好比這個圓桌桌面,你們基督教就好比茶杯,我們泡的茶,好比這茶杯。你在這個圓桌上你們自己有界限,劃了個界限在那裏,我們這個沒有界限,我包容你,你們沒有包我。我包你是真的,你說你沒有包我是假的,爲什麼是假的?你把這個杯子打破了,不就一樣了嗎?你不打破就兩樣,打破了原來是一樣。她對這個話有所點領悟。
所以在佛法看一切法是一不是二,他有界限看一切法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就告訴她,如果佛法也像一個茶杯,基督教也是茶杯,那咱就對立了,這就對立。佛法不是的,所謂的佛法是覺法,覺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是迷而不覺。但是諸位要記住,經上佛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因爲衆生有執著,你要接引衆生要隨著他的執著,這就叫不壞世間。你覺,覺又不壞世間,這就是佛法。我跟你講不一樣,講不一樣是什麼?是就你的觀點來講不一樣,不是我,我自心裏面真的是一。但是我跟你講都是一樣,你不相信,你不信;我跟你講這個不一樣,你相信了。隨順你講你就相信,隨順我講你就不相信,所以說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對付別人的是十法界,你是菩薩,跟你講菩薩法;你是二乘,跟你講二乘法;你是人天,跟你講人天法;你是外道,就跟你講外道。無法不圓,法法都是一乘實相,這就妙極!所以說『雖說叁乘,意在一實』,真正是妙極了,橫說、豎說、深說、淺說,原來都是說的一乘法。到你自己入了這個境界恍然大悟,才曉得佛法之妙,妙不可言!真正名符其實《妙法蓮華 經》。妙法說什麼?一切法。你們千萬不要說《妙法蓮華 經》,就這一部妙法那就壞了,你就不解如來所說義。
不但叁藏經典是妙法、是蓮花,一切世出世間法,連外道法統統是妙法蓮花。孔老夫子的《四書》,基督教的《新舊約》,怎麼不是妙法?那應該在《妙法蓮華 經》注解一下,那些不是妙法,踢到外面去的。它沒有注解,沒有一法不妙!所以前面跟你講法的時候,這個法裏頭包括衆生法、佛法、心法,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妙,爲什麼?法法皆是實相。怎麼樣去證得?我給諸位說個最簡單、容易的方法,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證得了,一就不二就證得。可是要證到妙法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你把《法華經》裏面所講的,一切萬法妙不可言全都證得了;念到事一心不亂,可以說證得局部,沒有能證得圓滿。但是決定不疑了,就好像雖然沒證得,已經見到了決定沒有疑惑;理一心就是入門,入一真的境界。可是這功夫是叁步,頭一步要做到功夫成片,這個東西就是一定要斷煩惱。念佛不斷煩惱,你一天念十萬聲,那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就說這個。爲什麼說他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十萬聲佛號不斷,內心煩惱不斷,這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這一句佛號是藥,對治我們煩惱的,煩惱一發作這個藥馬上下去,煩惱壓下去。譬如說我們在境界裏頭起了貪心,貪是煩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心壓下去,不叫它增長。境界裏頭起瞋恚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瞋恚心壓下去,這叫用功。不但能夠壓煩惱,而且能夠長智慧。你要曉得阿彌陀是什麼意思?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佛是覺,無有一樣不覺。煩惱起了是迷,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樣樣我都覺不能迷,你看你怎麼不長智慧!斷煩惱長智慧。漸漸能夠念到六根接觸六塵,煩惱不起現行,功夫一片了,這個時候自己的心清涼自在,什麼境界裏不起煩惱,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外面來的,是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就是無量覺裏頭生出來的;這個功夫再加深,不但煩惱不起現行,煩惱把它念斷。你看這個方法比小乘高明,小乘人要把這個見思煩惱念斷,真的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不容易。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在一生當中就辦到了,比小乘人高,高明得太多了。
爲什麼能夠做到?因爲這裏頭有覺觀,就是有般若智慧照見,所以那麼容易把它斷掉。小乘人,小乘人沒有般若,這個諸位曉得,小乘人所修學的經典只限於阿含,《方等經》、《般若經》他都沒有。所以小乘人沒有般若智照,他的煩惱必須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斷。大乘佛法討了便宜,就是有般若智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高明在此地。我們生在中國這真正是有幸,過去世有大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生在中國,我們今天來講佛法,說老實話,正法是在中國,你要想修行成果,在中國佛法才有辦法。外國的佛法已經變成學術了,變成佛學,變成一種世間學問,說來好聽而已。說得再好,著作等身,貪瞋癡慢還是不斷,煩惱還不斷,生死不能了,這是外國佛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你們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你們跟我說了,我們經講完之後留幾分鍾來答覆問題,沒有問題就下課,有問題提出來。
問:曾經聽過有法師講說,《阿含經》也是屬於大乘佛法,只是說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樣的心去學它,如果說你是以大乘的心去學,這部《阿含經》也是屬於大乘經。
答:這個不要我答,剛才已經講過了,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沒有別的問題?這個小乘人的心念《華嚴經》、念《法華經》,《華嚴》、《法華》也是小乘法。
問:在第四頁說「身子未悟」是指舍利弗他未悟,爲什麼說舍利弗要殷勤叁請,佛又要叁止,然後現在才說「世尊首告之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答:這就是說請法與說法都很慎重,都不是隨隨便便的,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尊師重道,這對道的尊重不是隨便的,不能夠掉以輕心,爲什麼?輕慢心得不到受用。這個話過去印光法師講過,《文鈔》裏頭有,哪一段我忘掉,我初學的時候讀過。有人問過印光法師,說佛法這樣好,有沒有什麼秘密的方法,能夠很容易入進去?印光法師答覆他的信說有,他說有個秘訣,秘鑰,這個秘密的鑰匙,開門的鑰匙是誠敬,誠敬二字是入佛門的秘鑰,秘密的鑰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身子叁請,世尊叁止而後說,這個都是十分的尊敬。你看求學的人尊敬重道,說法的人也重道,不是說學生應該要慎重,老師就可以馬虎一點,不是的,老師跟學生一樣的尊敬、誠敬,這是我們在這裏能看到的。所以尊師重道非常要緊。你看以前,你們都沒有見到,我在小的時候,大概是六、七歲剛剛上學,那還是私塾,我念了幾個月的樣子,就叁、四個月以後才有小學。念私塾我的父親還有我一個長輩兩個人,送我到學堂裏面去,家長帶了禮物恭恭敬敬的拜老師。先拜孔老夫子,那個禮堂裏頭供的有「大成至聖先師」的牌位,對著孔老夫子叁跪九叩首,在拜老夫子,這是不忘本,這是我們中國教學就不忘本。然後才是拜老師,不但我們學生拜老師,我的父親跟我的同族長輩,對老師都是叁跪九叩首,拜老師。
這個意思就是我把這個學生送給你,完全拜托你來教導,你要教不好,你怎麼能對得起家長?人家家長帶了禮物叁跪九叩首,這麼恭敬來拜你。所以老師對學生要負責任,真的要負責任,否則的話,以後沒有臉見人。現在這個禮節沒有了,所以老師對學生也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沒那麼重視。從前你還不曉得,我學校犯規矩給老師打過一次,罰我跪,回家去之後父母問,我說明白了,老師今天罰我了,到第二天,我父親還帶了禮物去感謝老師。你們想想看,今天老師要是處罰了學生,就得按鈴去告狀,不一樣,大大的不相同。那時候我們家長是去感謝,所以以後受了老師的處分,回家決定不講,爲什麼?講了家裏人還要帶禮物去謝謝老師,供養他。可見得以前這個師道跟現在不相同,尊敬老師的心裏也不一樣,所以那時候老師對學生負責任。現在辦學說老實話,請老師都不懂這些禮節。所以老師雖然來了,我在文化學院教過兩年,我們常常坐交通車幾個老師聊天,老師們什麼態度?老師來上課是爲領薪水袋子,學生來上課是爲分數,彼此兩邊都好,我這薪水袋拿到了,每個人都給你及格,不就好了嗎?皆大歡喜,誰認真、誰負責?…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