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佛經是間接的,看古人的注解,聽人的講演,講演都是翻譯。直接的是什麼?展開了經卷自己有悟處,直接的有悟處,天天看天天有悟處,其味無窮。而且讀經,當然你們現在在學院,這個四年可以說在目前來講是奠定基礎,也可以說著重在佛學的常識,常識的修養。真正講修學,那是畢業以後的事情,畢業以後我期望諸位,佛講方便法,今天我們講方便法,不但世尊一代時教是方便法,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不是方便法。
我們今天非常遺憾的,是佛門不能夠振興,也就是佛門裏頭沒有一個代表佛法的道場。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權威的道場,哪個道場人家到那裏看看都不尊敬。像我們中國隋唐那個時候,我們中國許多的道場都是世界權威道場,印度的權威道場那爛陀寺,只有一個。我們中國有十大道場,它的聲望、地位與那爛陀寺都是相等的,也許還能超過它。你想想看,華嚴宗的五臺山,那個時候是國際權威道場,全世界想學《華嚴經》的都到那個地方去學。浙江的天臺國清寺是《法華經》的天臺道場,那也是世界一流權威道場,要是想學《法華》的,就到浙江天臺去學。終南山的律宗道場,慈恩寺的唯識道場,真正是了不起!那個時候的學風、道風,真是世間第一,帝王大臣各個都尊崇。我們今天看看,我們臺灣,或者你看看海內外的寺廟,哪一個道場它能夠代表一宗一派東西?我們佛教衰就衰在這個地方。你們同學如果是要有心,要發了大心將來續佛慧命,你們要記住,自己一定要學一門。譬如說清涼大師,清涼大師並不是說除了《華嚴經》之外,別的他都不懂,那就錯了,他樣樣都通。雖然樣樣都通他只標榜一門,只標榜一個《華嚴》,一生只講一部《華嚴經》不講其他的,其他的經讓別人去講去。他只講這一門就變成了這一門的權威,就是這一部經的代表。不是他不懂《法華》,也不是說智者大師只懂得《法華經》,不懂《華嚴》,不是的,樣樣都通。你看這些大師樣樣都通,他只弘揚一門,他這個廟裏頭就等於說一個專科大學一樣,他只有一門功課,你要到這個地方學只學這一門,一門深入!
現在做個法師,有幾個今天跑到這裏,跑到那裏,把大好的光陰都跑掉。從前天乙法師在的時候,我就常常勸她,天乙法師實實在在跑死了,可惜了,她真的還有道心,還能夠很愛護人才。她有五個廟,每個月每個廟都要到一下,你想想看五個廟,一個月叁十天,一個廟裏能住幾天?一年到頭就是這麼來回來回,一生就這樣過去,可惜!就這麼累死了。所以諸位要記住,你要想成就,你看我們古來這個大德,凡是成就的人他只有一個廟,而且一生不出廟門,印光大師的成就,是在普陀山藏經樓叁十年。所以我在南部講經的時候,我就曾經勸過煮雲法師,我很懇切的奉勸他,他提倡淨土法門打佛七。我就勸他,你這個佛七就在鳳山蓮社,你老人家不要出蓮社大門,如果你蓮社長年打佛七,任何地方想打佛七都到你那裏去,你不要牽就別人,不要到別人那裏去。你就坐在這個地方做佛七道場,你能夠十年不出山門,你就是淨土宗當代的祖師。可是你往外面一跑就不行,大家對你就不尊重,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自己因爲沒有道場,所以說是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到哪裏去;我自己如果有個道場,我會坐在那裏如如不動。現在臺北大家同修們建築一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不能算是一個道場,只能算是一個弘法的機構,它不是個正規的佛教道場。換句話說,只能算是一個接引的場合,是宣傳佛教的場合,而不是修學的場所。所以諸位哪怕是有個再小的廟,就是一間茅蓬,你如果說是能夠在裏面住,二十年、叁十年不下山能夠守住。叁個人、五個人,譬如你學《華嚴》的,你就天天講,就叁個人、五個人一遍一遍的講,清涼大師一生講了五十遍。不要怕人家不曉得,爲什麼?這個東西不在名聞利養,在我們自己成就,我們自己有叁、五個人天天講《華嚴經》,一年講到頭,講個十年、二十年根本都沒有人知道,也不要去管它,用不著去宣傳,用不著人知道。到有一天被人發覺,龍天把你推出,你就是一代祖師,這就是法緣成熟了。所以印光大師七十歲才被人發現,他弘法十年,你看他影響多大!我們臺中李老師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
所以今天我們講方便門,這才是佛門的方便門,爲什麼?佛門的方便門諸位要記住這個,雖說叁乘,意在一乘。種種的方便都是要爲了利益衆生,我們今天好,到處跑,工業時代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這裏請我我也去,那裏請我也去,這個方便門開了。這個方便門開了,那就是俗話講方便出下流,「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方便不是佛門的方便。佛門的方便,我們想想,曆代祖師那些方法那是佛門的方便。譬如說是你在主持這一個道場,你看我跟煮雲法師見面,你這外面有信徒各個地方都請你,自己不要去,派你的學生去;你自己要一去,這就不成方便。自己如如不動,你們或者一年來一次,或者叁年來一次,或者十年來一次,到我這裏來打個佛七,平素你要找我的時候,我派學生去,去領導你們打佛七,這叫真正的方便門。哪一個人提起你不尊重你!研究教也是如此。所以我對佛學院實在是沒什麼大興趣,我總希望這些大法師有這麼大的福報,學祖師。譬如說萬佛寺以《華嚴經》爲宗,你就學清涼大師,我這個廟裏沒有別的東西,只有《華嚴經》。全世界想學《華嚴經》到我這來,我這裏是世界《華嚴》權威,一門深入,學的是《華嚴經》,修的是華嚴法門。譬如說臺中慈明寺,我這裏是標榜《法華經》,學智者大師成爲世界的《法華》權威。標榜一樣才會有成就,多了就不行,這就好像打仗用兵一樣,力量集中在一點,他能夠突破,容易成就。搞個兩樣叁樣、四樣五樣,愈分愈多,力量統統分散了,結果到後來一樣也不會,這就可惜了。
諸位要想將來續佛慧命,要把佛法真正大大的興旺起來,確實一門深入。你學這一門,這一門的經論給諸位說,必須要背誦,這是不能缺少的。今天中午臺中徐醒民居士來看我,談到背書,他的《四書》從小背的,到現在還是能隨手拈來,他沒忘掉,小時候背的。他在李老師會下有這樣的成就,實在就得力於《四書》的基礎。他從前是個基督教徒,很虔誠的基督教徒,跟我是好朋友。我學佛的時候,另外還有個同鄉,他們兩個在一起很好,兩個都基督教徒。兩個在我前面說,「我們要小心,我們決定不能上他的當,不能被他動搖,我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有一年他生病住在醫院,我就送了一本《印光大師文鈔》給他看,他在醫院裏面一天到晚沒事情,也無聊沒地方消遣,送了一本書,他說「好!看看你們和尚到底搞的什麼名堂。」就看,看了一半的時候他給我寫了一封信,很有道理,他要我介紹給他皈依。我笑了笑,不動搖,現在也動搖,不但動搖還皈依了。我就介紹他到忏雲法師那裏皈依,從此以後就學佛,學佛有這樣的成就。所以諸位學東西一定要專,徐居士專攻唯識,你看臺中所有一切講座,過去內典研究班,唯識的課程統統都他講。你學一樣才會有成就,學多了這就分心,就難!
現在你們諸位學課程這麼多,這等於學佛學常識,樣樣都看,樣樣都摸索,都接觸一下,哪一門喜歡自己心裏要有數,將來選定了,一門深入。自己有了基礎之後,將來開道場就弘揚這一樣東西,學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了道場坐道場,不要輕易出山門,這個樣子才有很大的成就。我們讀《了凡四訓》看到雲谷禅師,那也是當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師,雲谷禅師平常不接見人。他的信徒也很多,都在市區裏頭,他每年有十天,這個十天的時間接見信徒,除這個十天之外,他不接見信徒。就這個十天他到城裏面去,在大的場合裏頭跟大家講講開示,跟大家結結法緣。除了這個十天之外,他又閉關又藏起來了,到深山裏面去。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這個也講的方便法。千萬不能一天到晚到外面去跑,那個確實把一生的時光跑掉,道業也跑掉,學業也跑掉了。道與學只有把心定下來,才能成就,到處跑不會成就。再給諸位說,假如你們要想成就,不能住大廟,大廟什麼?觀光的人太多了,應酬太多了,信徒也太多了。搞什麼?搞小廟。但是小廟千萬不要去買公寓房子,現在有很多出家人買一棟房子,兩個人在一塊住,應酬經忏佛事,這個也就等於回家,也完了。
所以一定要住山,搭個小茅蓬,叁、五個人在一塊進修,有幾個熱心的信徒護持,生活夠維持就夠了。我們出家人生活過得很簡單,愈簡單、愈樸素愈好,能夠增長我們的道心。古來那些大德、那些叢林道場,給諸位說,都是茅蓬漸漸變大的,絕不是預先有計劃,要來設計怎麼樣來建築,不是的,最先都是自己一、二個人住茅蓬。他有道、有德,以後人家聽說,有人親近他,人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多了怎麼辦?多了就蓋房子,再多就再蓋、再添!這樣形成的叢林,形成的大道場。不是預先有計劃,是逐漸自自然然成就的,這是希望大家要學習。我們講到方便,要懂得方便,你看看佛的方便不離開真實,這叫真正的方便;換句話說,無論一切的方便不離開覺悟。覺是佛,不能夠迷,迷的方便那是衆生,那不是佛法,不是佛經裏面所講的方便法門,更不是《法華經.方便品》裏面所說的方便。這是說到退席,我們聯想到眼前這些事情,以及我們如何來修學、如何將來弘法利生,我們要學如來的真實方便。底下有幾句話,佛在此地說得很好。
【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入大乘爲本。】
這個幾句話很要緊,『九部法』就是說的本經,所謂九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諸位學過。《法華經》在十二分教裏面它占的有九種,十二分教最完全的、統統具足的是《華嚴》,《法華經》裏面有九種。這是『隨順衆生說』,雖然是「隨順衆生說」目標是一個,『入大乘爲本』,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不管法門有多少,不管佛怎麼…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