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說法,逐漸它一定是歸向同一個中心點,這就是佛法。同一個中心點是大覺,佛是大覺,一定是歸於大覺,大覺就是佛,大乘就是修學大覺之法。可見得過去四十年中,說的叁乘、五乘是方便、是誘導,逐漸的把程度提高,把水准提高。現在衆生的根性成熟,程度夠了,夠了這個時候就直接的說大乘法。這個地方大乘是一乘法,所謂是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這個講法還是方便法,這就是入實的方便法,前面叁乘是誘導入實的方便法,現在講的徹入,徹入一真法界的方便法。所以雖然都是方便,淺深程度、義趣不相同。所以我們今天開口方便、閉口方便這有問題,你到底是哪一種方便?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說是差之毫厘,謬之千裏,我們要留意。如果說不懂得佛法的真正、真實方便,我們隨隨便便開口方便,閉口方便,那是要墮落的。到此地我們才明了,佛法裏面一切方便都是誘入大乘,到自己大乘根性成熟的時候,佛再以最後方便會權入實,融會從前種種的權巧方便入一真法界,這是最後方便。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一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1
接著我們來看,這個根熟了的衆生,程度這就不一樣了。佛在此地講:
【凡聞一句一偈。皆當成佛。】
這也是自古以來所謂是「成佛的法華」,這樣的話確實是大乘根熟的人才相信,一般人不會相信。說聽了一句佛名,「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法華經》裏頭的,幾個人相信?根熟的人相信。不是根熟種性的人聽了,雖然佛講的不敢反駁,不敢反駁還是不相信。所以如果你要相信的話,你去看看那些外道,你也就很歡喜了,基督教看你阿彌陀佛,他已成佛道,他還什麼叫外道?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何況他已經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道理確實在本經裏面,佛才給我們說出來。佛的本意是在大化,就是以大乘、一乘了義的佛法來教化衆生。絕不是以小乘,或者是以菩薩;換句話說,佛以小乘法、以菩薩法教衆生,這些都是不得已。是衆生的根性沒到這個程度才用這個,所謂說是方便之方便,才用這個方法。底下把這個理由說出來了,他自己講的。
【因中發願。亦欲與衆生等同解脫。】
這個幾乎是佛佛道同,哪一尊佛都是這樣的,總是初學佛的時候就有這個願,希望與一切衆生同成佛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是等同,都是這一個意思,「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在《華嚴經》裏面講的。我們在《法華經》裏面,自始至終可以能看出如來的本意。但是:
【道雖一乘。機難概施。】
佛法確實是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但是衆生的機感太複雜,就是程度太不整齊了,沒有辦法將一乘法普遍的教化衆生。這個時候怎麼辦?那就是:
【複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這就是說叁乘、說五乘的因由,爲什麼原因?就是這個道理,以種種這是異方便。我們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諸位要記住,佛法裏面真正學佛的人,就是到大乘佛法,真正學佛的人,大乘以下權教,大乘的權教不說,爲什麼?因爲大乘權教還有分別心,執著還沒去掉。到大乘實教菩薩,這是講明心見性的菩薩,他看一切衆生,給諸位說,跟我們不一樣,他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是以平等性來看的。我們現在平等性沒有現前,我們用第七識,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我們用分別執著來看。人家見了性,就是轉識成智的人,人家是用妙觀察、平等性來看,所以看大地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都是善知識。你要不信,你就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就是用平等性看、用妙觀察看,所以一切衆生都是善人,學生就是他一個人,沒有同參的伴侶。爲什麼?有一個同參伴侶,心就不恭敬:他是我同學,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兩個同學,這就不行了;這個人是老師,老師不一樣,對他要恭敬。所以善財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老師,學生就他一個,他沒有同學。諸位想想他這個恭敬心,真是印祖給我們講的十分恭敬,恭敬心圓滿了,所以他的成就圓滿了。
換句話說,這都要提高我們自己的警覺心,我們今天的恭敬心不圓滿,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圓滿。祖師說得很好,一分誠敬一分成就,兩分誠敬兩分成就,十分誠敬十分成就。我們今天看到一個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我們不會把他看作佛菩薩一樣,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圓滿。善財童子眼睛裏看的一樣的,那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我們得問,到底善財看得對,還是我們看得對?給諸位說,我們看錯了,善財看得對。爲什麼善財看得對?這個經裏面講『道雖一乘,機難概施,複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這個話不說清楚了嗎?那一類根性的人,佛菩薩就要示現什麼?譬如他那些喜歡基督教,佛菩薩就要示現牧師的身分教化他們;那些喜歡天主的,佛菩薩就示現神父去教化他們。都是一乘法,慢慢的來,慢慢的教,他喜歡什麼就用什麼方法,這就所謂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明眼人恭敬,只有執著的人才分彼分此!所以我對於外教的這些神父、牧師,他們很願意跟我接近,爲什麼?因爲我不毀謗他、不罵他,我贊歎他,不毀謗他,我都是稱贊他。道只有一,他就是把那些衆生接引到天堂裏,你要曉得,天主常常請釋迦牟尼佛、請諸菩薩到天宮裏頭講經,那行,他們信天主的,天主的兒女到那裏去,天主都請佛菩薩講經,他當然也得跟著學佛了,拐個彎他就學佛了,沒錯,哪有錯處?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他跟我們對立,是他迷惑顛倒;我們如果對他也對立了,那我們就錯了!
這點道理,在我初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訓過我。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還沒有多久,那個時候基督教欺負佛教,佛教常常講經的時候,基督徒去搗亂、去破壞,甚至於還有打架,有破壞道場,不得已找這些警察來維護,那時候確實很張狂了一陣子。而我們佛門有個護法大將煮雲法師,寫了《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他的講演小冊子是風行一時,大概出了有幾十萬冊。那個時候我也得到一本書,一看到佛教裏有人才,這是能夠對他們很有力量的一個批評。有一天我這個小冊子裝在口袋裏,到章嘉大師那裏去,他就問我看什麼?我拿給他一看,搖頭,他老人家搖頭。這個對的,人家欺負我們,我們應當反擊人家。章嘉大師很不以爲然,他也沒多話說,這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一樣。他舉了個比喻說,他說「基督教像個叁歲小孩一樣,他的小拳頭打你兩下,你這個大人還用得著跟他打一架嗎?」我聽了這個話真是味道,這個話裏頭有很深的學問。凡是能夠相打、相罵的,諸位要記住程度是一樣的;一個高、一個低,決定打不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跟他一反駁,我們也變成叁歲小孩了,只有小孩跟小孩才會打架。所以你看章嘉大師他不羅嗦,輕描淡寫兩句話,就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他盡管罵他的,盡管搗亂他的,他搗亂多了,社會人看到哪個有理、哪個沒有理,大家的眼睛很亮,哪個道高,哪個道低,大家有批評。
你這個一回答,人家一看,基督教跟佛教一樣的,確實我們的虧吃大了。所以老師實在是高明,真高明。你要不回他,他打你、破壞你幾次,到以後你的聲望在地位上提高,他下降,他怎麼樣拉他也拉不上來。爲什麼?社會大家輿論他,這個製裁力量太大,所以說這個東西,用不著我們自己去操心去。我們中國古人所謂說,「無欲則剛,有容乃大」,能夠容忍這就大,這兩句話是《老子》的。他來破壞我們,我們馬上反駁,沒有容忍之心,那就是一樣大。所以這要曉得,佛法裏頭方便之門,我們要曉得忍辱。如果我們要能夠容忍,譬如說前年高雄美麗島的事件,我們政府表現的態度就是容忍,他這些人沒有辦法,爲什麼?整個社會輿論製裁。所以這個容忍了不起!你打人的時候永遠是你自己吃虧,人家要是回打你占便宜,爲什麼?兩個對打占便宜。如果你打人,人家不回手,你就倒了大楣,吃了大虧。一般人說某人錯了,那個人了不起,被打的人了不起,有風度、有肚量、有修養,到處贊歎。
所以我想想,如果那個時候我們有這個見解,都像章嘉大師這樣的見解,我們佛教的聲譽在臺灣,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就是我們要能保持容忍,這個大的肚量,我們今天佛教的聲譽,在社會上的地位那早就提高了。你像這樣要有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來;以我們那時候程度,看看煮雲法師這個講演,出這種小冊子,我們心裏都歡喜,我們也有人出來對付你,我們是這個眼光。哪裏曉得,章嘉大師看得比我們高,看得比我們遠,我們跟人家一比就差遠了。像這種高瞻遠矚的人不多,這種人才是我們真正的導師。所以說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裏面,這個心是平等普遍的慈悲,你毀謗佛、罵佛、侮辱佛,你要想殺害佛,佛對你還是大慈大悲,沒有一點差別。佛看了這些衆生難道不度嗎?當然要度,他喜歡哪個道,佛菩薩就現什麼身在那個道去接引他。這是「異方便」,異是不一樣,以種種不同的方便法,逐漸都把他拉到佛門裏頭來,幫助大家,「助顯第一義」。入了佛門之後,再由叁乘把你接引到一乘。
【始於六度。終至一色一香舉首低頭。皆入佛乘。】
諸位想想,這個話的味道,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
【既一色一香皆歸佛道。昔何不說。今乃始說。】
這是把真正教化衆生,這些方法、意思全都給我們說出來了。從前爲什麼不這麼明白說,法華會上才說?
【良由法大機小。不堪領受。】
佛的心太大了,佛的教法太大了,確實不是小根性的人能夠體會的,縱然說了,也不是小根性的人能夠接受。所以一向不說,只是在做,一天到晚都在做,做了不說;到這個時候這批人成熟了,成熟的人可以跟他說。說了之後大家再一回想,才曉得佛的慈悲,才知道佛的偉大,才知道俗話常常講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個話我們才相…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