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我們一天到晚只念著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究竟怎麼不舍一人,我們不曉得。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曉得,九法界的衆生,確實佛沒有舍棄一個人;如果要舍棄一個人,那個佛就不叫慈悲,那個佛就不叫平等。所以說一個都沒有舍棄,我們不曉得。法華會上說的有因緣。
【思欲息化。諸天啓請。不說則違彼所請。說之恐衆生不信。反損善根。處此二難。故循諸佛法式。將此一法。開作叁乘。是故諸佛同聲印許。而末雲。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複諸疑悔。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這是說明,確實這個事情是事在兩難,說出真的是有麻煩,說也不好,不說也不好,不說什麼?因爲法華會上佛是將要入滅了。我們人間衆生是煩惱障重,不知道這個情形,諸天清楚,天人知道,佛要入滅,趕緊來啓請。既然啓請,如果你要不說,不說對不起他,說了有許多根性、程度不夠的人,他又不能接受,又不能相信。諸位要曉得,這個不信就是損壞了善根,善根裏面第一個就是信根。佛講的話有一句不信,就可以有兩句不信,有兩句不信,就可以有個十句八句不信,再有個十句八句都不信了,就可以完全都不信。所以佛爲什麼要說誠實語,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世間古聖先賢要建功立業,他第一個就要建立信用,因此,說了話就要算話,說錯了就要錯做,爲什麼?信譽要緊。譬如說我們走路,我叫你往東走,忽然一下講錯了往西走,這個不能收回,就是讓你往西走,走的時候然後再叫你回頭,再叫你向後轉,爲什麼?信用第一。佛法裏面「信爲道元功德母」,學佛你看程序上信解行證,五根五力「信」是在第一。世間法裏面,你們學唯識,《百法明門》裏面十一個善法第一個是信,世出世間的善法、善根都是在信心上建立。諸位要學道,你要不在這個字上建立,我們這個道業就不會成就,你將來弘道也不會有人相信。
我要講信用我吃虧了,吃虧了也要講信用,吃虧事小,失信事大,諸位要記住這個。甚至於喪失身命這個事小,失信事大,絕不可以失信於人。我們能從這一點建立的話,世出世間法都會有成就,一定有成就,那就是各人早晚不同,你一定會有成就。縱然你有業障,這個信心能除業障。所以佛,你看就怕損及衆生的善根;換句話說,衆生能夠信得過的法再說,信不過的法不說,你們要記住這點。你將來在外面弘法,譬如現在一般的學生滿腦袋的科學,你跟他講六道輪回他不相信,不相信怎麼樣?不說,不說這個。他相信什麼就給他說什麼,他相信般若就給他說般若,他相信唯識我們就跟他說唯識,說這些道理他相信,他不會反對。講到什麼六道輪回輕描淡寫帶過去就行了,不要細細去發揮,不要勉強他,爲什麼?程度不夠。等到他什麼?將信還懷疑,將信不信的時候,這時候可以給他講這問題,一講怎麼樣?他相信了。你看諸佛菩薩弘法他都是這個說法,爲什麼不一下說這一乘了義大法?因爲大家不能相信。所以說給你講人天乘的,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這一說大家很容易明了。更進一步給你說二乘,再給你說大乘法,逐漸的;換句話說,你的智慧增長,煩惱輕了,信心也隨著增長,逐步給你講。我們要學佛,處處都要向佛學習,這不向佛學習不行!我們看到這個世出世間十全十美的,確實只有佛陀。
所以大家學佛,不要呆呆板板的只學文字,知道裏面的意思,懂得善巧方便,運用在我們生活上。拿佛法的名詞說,運用在我們自行化他上,自行就是我們的私生活,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私生活的修養這叫自行。化他就是入衆,在大衆當中度了,他還不以爲你的教化他。是高手,菩薩就善於用這個方法,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你看看這個方法妙!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學習,你要是一個老師的架子擺在此地,你這個教化衆生的範圍就縮小。爲什麼?你是老師。老師怎麼樣?人家要來求你,世出世間法都是一樣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們諸位牢牢的記住這兩句話,這是《禮記》裏面這個師道。我在前面也給諸位講,希望大家將來如果是以老師的身分的話,你就坐在這個山上不要動,哪個地方要請你,一請你就去,這就糟糕了。爲什麼?師道沒有了。師道是什麼?「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尊師重道。師道能夠提高了;換句話說,你這個道場的權威性就提高。什麼人去教?同學去,同學怎麼樣?可以作不請之友。
一個道場給諸位說,老師只有一個人,這是你們大家都曉得,和尚,和尚只有一個的。和尚是不出門的,和尚就老師,他不能出去,他是老師的身分。除他之外都是同學的身分,其余的稱阿闍梨,阿闍梨是什麼?是我們的同學,同學當中的模範,所以我們稱爲軌範師,學他的模範。他可以出去教,和尚可以派他,哪個地方的信徒請你去講經,請你去打佛七,你可以派底下的人去。自己不能去,你這個道場才能夠成爲權威,這是要記住的。這個和尚是老師,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闍梨以下就菩薩,菩薩就方便,就可以作不請之友,不要說人來請更要去,不請,不請也去,你看看這多麼方便,不請也去,他可以去。這裏面這就叫方便之門,又有尊嚴,還又有方便,老師代表的是尊嚴,代表是尊師重道,同學與同學之間代表的方便接引。譬如說闍梨他們這些人,底下人出去了,去講經說法了,那邊人聽了很歡喜,我們的老師說得更好,你到那裏聽不是更歡喜嗎?就有接引的意思。
就像當年佛在世一樣,佛陀在世,聲聞衆是沒畢業的學生,那個不能離開的,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聲聞衆,那是表示沒有畢業的。菩薩衆是畢業的,經常不斷的要在外面弘法,代表弘法。可是諸位要曉得,每年有叁個月的進修教育,統統要回來,這就是結夏安居。一年有九個月可以在外面教化衆生,叁個月回到佛的身邊來受進修教育。像我們佛學院畢業出去,到外面去弘法利生,但是每年暑假期間一定要回來,回來再集訓,再做進修。你看看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太完美了,我們這個世間教育沒做到這點!佛法發揚光大,世間教育應當向佛法來學習,老師也要求進步,不能叫他止於那個地方,所以老師運用假期要辦進修教育。佛門裏面每年的夏安居,就是把到十方弘法的這些講師們、教授們,統統召集回來做進修教育,叁個月進修,每年叁個月進修,九個月弘法。這個功德利益是多麼的殊勝,所以夏安居不單單是避暑,不是這樣的,他是從事於進修教育。
從這段我們也就了解,佛法裏面方便的義趣,所謂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例外,也像古佛同一樣的模式,把一乘法展開爲叁乘。叁乘裏講大的綱領,叁乘裏面再開的時候無量乘,叁乘是大綱,諸位曉得有綱、有目,所以是有無量的方便。經文裏面這才是『是故諸佛同聲印許』,十方諸佛確實是如此,未來諸佛也不例外,也是這個樣。爲什麼是這樣?這個樣子實在是最完善的樣子,最好的模式。所以大家是自自然然道相同的,並不是在一塊商量過,我們才采取,所謂是不謀而合,爲什麼?盡善盡美的方法。因爲佛的智慧相同,他都有這麼高的智慧,所以采取這個方法不謀而合。我們古人所謂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彼此都是英雄,他們的見解都差不多,所謂是不謀而合。不是商量以後,以前諸佛都用這個方法,我也用這個,不是,自自然然相符合。經文末後說『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這了解佛的方便門,唯有了解之後才真正的承認了「諸佛世之師」。我們今天念的時候,我們心裏面並不那麼樣懇切的相信,佛是一切世間的老師,我們不肯相信。我們都相信佛是佛教的老師,佛不是基督教的老師,佛是基督教老師我們不相信。這個可見得就是我們沒到這個程度,我們要真正通達佛的方便門,我們才曉得,基督教它在世之內,沒超出世間,佛還是他老師。菩薩應化在其中我們不曉得,肉眼凡夫不認得,也許在馬路上看到,牧師他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我們怎麼曉得?我們還把他當作外道看待,不知道!也許那個牧師是古佛化身的,不曉得。所以到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全程肯定了,諸佛是世之師,世出世間之師。爲什麼?出世間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的老師。九法界的衆生都在佛的慈悲光輝照耀之下,所以說不舍一人。
底下講『隨宜方便事』,你們如果再不相信,你念念「普門品」去,「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得度之」,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再給諸位說,我們一切衆生,因爲過去生中,大家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所以不要認定某人學這個法門成就了,我要跟他學一個,不一定。他害的那個病,吃那個藥吃好了,我現在也一身病,看他那個病吃藥吃好了,我照他那個藥拿來吃一下,靠不住的,如果不對症,病還加重了,甚至吃死了,這個事情幹不得。所以要曉得自己是什麼根性;換句話說,自己在哪些經典對自己真有興趣,有興趣接觸之後很歡喜,這就是你過去在這個經上下過功夫,你喜歡它。這個法門你修學的時候自己很歡喜、很得力,你從前曾經修過這個法門,你在這個法門裏頭容易成就。你要是知道自己根性,選定了一個適當的法門,與自己根性相應的容易成就,不走冤枉路。
因爲我們那個時候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他就告訴我,他是走了迂回圈,走了很多,費了很多冤枉的時間。他在大陸上參過八年禅,八年禅都是跟大陸上那些真正的高僧,破叁關的那些禅師跟著他們學,八年他真用功,他學東西很認真。不像我們隨隨便便。他用了八年沒開悟,他舍棄了去學密,跟這些西藏、青海的活佛去學密,又學了八年,學了有兩百多個咒子沒學成功。他舉了個例子,他學過咒隱身的,咒一念別人就看不到他,他用功,咒子一念,你們看到我沒有?結果我們大家看到了,八年的密沒有成功。最後遇到印光法師,跟印光法師念佛,他這個念成功,他念得生死自在。大概在二十年前,在中興新村剛剛建立省政府辦公廳,沒好久的時候,中興新村那…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