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信。我们一天到晚只念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究竟怎么不舍一人,我们不晓得。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晓得,九法界的众生,确实佛没有舍弃一个人;如果要舍弃一个人,那个佛就不叫慈悲,那个佛就不叫平等。所以说一个都没有舍弃,我们不晓得。法华会上说的有因缘。

  【思欲息化。诸天启请。不说则违彼所请。说之恐众生不信。反损善根。处此二难。故循诸佛法式。将此一法。开作三乘。是故诸佛同声印许。而末云。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悔。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这是说明,确实这个事情是事在两难,说出真的是有麻烦,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不说什么?因为法华会上佛是将要入灭了。我们人间众生是烦恼障重,不知道这个情形,诸天清楚,天人知道,佛要入灭,赶紧来启请。既然启请,如果你要不说,不说对不起他,说了有许多根性、程度不够的人,他又不能接受,又不能相信。诸位要晓得,这个不信就是损坏了善根,善根里面第一个就是信根。佛讲的话有一句不信,就可以有两句不信,有两句不信,就可以有个十句八句不信,再有个十句八句都不信了,就可以完全都不信。所以佛为什么要说诚实语,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世间古圣先贤要建功立业,他第一个就要建立信用,因此,说了话就要算话,说错了就要错做,为什么?信誉要紧。譬如说我们走路,我叫你往东走,忽然一下讲错了往西走,这个不能收回,就是让你往西走,走的时候然后再叫你回头,再叫你向后转,为什么?信用第一。佛法里面「信为道元功德母」,学佛你看程序上信解行证,五根五力「信」是在第一。世间法里面,你们学唯识,《百法明门》里面十一个善法第一个是信,世出世间的善法、善根都是在信心上建立。诸位要学道,你要不在这个字上建立,我们这个道业就不会成就,你将来弘道也不会有人相信。

  我要讲信用我吃亏了,吃亏了也要讲信用,吃亏事小,失信事大,诸位要记住这个。甚至於丧失身命这个事小,失信事大,绝不可以失信於人。我们能从这一点建立的话,世出世间法都会有成就,一定有成就,那就是各人早晚不同,你一定会有成就。纵然你有业障,这个信心能除业障。所以佛,你看就怕损及众生的善根;换句话说,众生能够信得过的法再说,信不过的法不说,你们要记住这点。你将来在外面弘法,譬如现在一般的学生满脑袋的科学,你跟他讲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不相信怎么样?不说,不说这个。他相信什么就给他说什么,他相信般若就给他说般若,他相信唯识我们就跟他说唯识,说这些道理他相信,他不会反对。讲到什么六道轮回轻描淡写带过去就行了,不要细细去发挥,不要勉强他,为什么?程度不够。等到他什么?将信还怀疑,将信不信的时候,这时候可以给他讲这问题,一讲怎么样?他相信了。你看诸佛菩萨弘法他都是这个说法,为什么不一下说这一乘了义大法?因为大家不能相信。所以说给你讲人天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这一说大家很容易明了。更进一步给你说二乘,再给你说大乘法,逐渐的;换句话说,你的智慧增长,烦恼轻了,信心也随著增长,逐步给你讲。我们要学佛,处处都要向佛学习,这不向佛学习不行!我们看到这个世出世间十全十美的,确实只有佛陀。

  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呆呆板板的只学文字,知道里面的意思,懂得善巧方便,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拿佛法的名词说,运用在我们自行化他上,自行就是我们的私生活,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私生活的修养这叫自行。化他就是入众,在大众当中度了,他还不以为你的教化他。是高手,菩萨就善於用这个方法,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你看看这个方法妙!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学习,你要是一个老师的架子摆在此地,你这个教化众生的范围就缩小。为什么?你是老师。老师怎么样?人家要来求你,世出世间法都是一样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们诸位牢牢的记住这两句话,这是《礼记》里面这个师道。我在前面也给诸位讲,希望大家将来如果是以老师的身分的话,你就坐在这个山上不要动,哪个地方要请你,一请你就去,这就糟糕了。为什么?师道没有了。师道是什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尊师重道。师道能够提高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场的权威性就提高。什么人去教?同学去,同学怎么样?可以作不请之友。

  一个道场给诸位说,老师只有一个人,这是你们大家都晓得,和尚,和尚只有一个的。和尚是不出门的,和尚就老师,他不能出去,他是老师的身分。除他之外都是同学的身分,其余的称阿闍梨,阿闍梨是什么?是我们的同学,同学当中的模范,所以我们称为轨范师,学他的模范。他可以出去教,和尚可以派他,哪个地方的信徒请你去讲经,请你去打佛七,你可以派底下的人去。自己不能去,你这个道场才能够成为权威,这是要记住的。这个和尚是老师,只闻来学,未闻往教。闍梨以下就菩萨,菩萨就方便,就可以作不请之友,不要说人来请更要去,不请,不请也去,你看看这多么方便,不请也去,他可以去。这里面这就叫方便之门,又有尊严,还又有方便,老师代表的是尊严,代表是尊师重道,同学与同学之间代表的方便接引。譬如说闍梨他们这些人,底下人出去了,去讲经说法了,那边人听了很欢喜,我们的老师说得更好,你到那里听不是更欢喜吗?就有接引的意思。

  就像当年佛在世一样,佛陀在世,声闻众是没毕业的学生,那个不能离开的,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声闻众,那是表示没有毕业的。菩萨众是毕业的,经常不断的要在外面弘法,代表弘法。可是诸位要晓得,每年有三个月的进修教育,统统要回来,这就是结夏安居。一年有九个月可以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到佛的身边来受进修教育。像我们佛学院毕业出去,到外面去弘法利生,但是每年暑假期间一定要回来,回来再集训,再做进修。你看看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太完美了,我们这个世间教育没做到这点!佛法发扬光大,世间教育应当向佛法来学习,老师也要求进步,不能叫他止於那个地方,所以老师运用假期要办进修教育。佛门里面每年的夏安居,就是把到十方弘法的这些讲师们、教授们,统统召集回来做进修教育,三个月进修,每年三个月进修,九个月弘法。这个功德利益是多么的殊胜,所以夏安居不单单是避暑,不是这样的,他是从事於进修教育。

  从这段我们也就了解,佛法里面方便的义趣,所谓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例外,也像古佛同一样的模式,把一乘法展开为三乘。三乘里讲大的纲领,三乘里面再开的时候无量乘,三乘是大纲,诸位晓得有纲、有目,所以是有无量的方便。经文里面这才是『是故诸佛同声印许』,十方诸佛确实是如此,未来诸佛也不例外,也是这个样。为什么是这样?这个样子实在是最完善的样子,最好的模式。所以大家是自自然然道相同的,并不是在一块商量过,我们才采取,所谓是不谋而合,为什么?尽善尽美的方法。因为佛的智慧相同,他都有这么高的智慧,所以采取这个方法不谋而合。我们古人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彼此都是英雄,他们的见解都差不多,所谓是不谋而合。不是商量以后,以前诸佛都用这个方法,我也用这个,不是,自自然然相符合。经文末后说『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这了解佛的方便门,唯有了解之后才真正的承认了「诸佛世之师」。我们今天念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并不那么样恳切的相信,佛是一切世间的老师,我们不肯相信。我们都相信佛是佛教的老师,佛不是基督教的老师,佛是基督教老师我们不相信。这个可见得就是我们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要真正通达佛的方便门,我们才晓得,基督教它在世之内,没超出世间,佛还是他老师。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不晓得,肉眼凡夫不认得,也许在马路上看到,牧师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还把他当作外道看待,不知道!也许那个牧师是古佛化身的,不晓得。所以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白,全程肯定了,诸佛是世之师,世出世间之师。为什么?出世间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的老师。九法界的众生都在佛的慈悲光辉照耀之下,所以说不舍一人。

  底下讲『随宜方便事』,你们如果再不相信,你念念「普门品」去,「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得度之」,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再给诸位说,我们一切众生,因为过去生中,大家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所以不要认定某人学这个法门成就了,我要跟他学一个,不一定。他害的那个病,吃那个药吃好了,我现在也一身病,看他那个病吃药吃好了,我照他那个药拿来吃一下,靠不住的,如果不对症,病还加重了,甚至吃死了,这个事情干不得。所以要晓得自己是什么根性;换句话说,自己在哪些经典对自己真有兴趣,有兴趣接触之后很欢喜,这就是你过去在这个经上下过功夫,你喜欢它。这个法门你修学的时候自己很欢喜、很得力,你从前曾经修过这个法门,你在这个法门里头容易成就。你要是知道自己根性,选定了一个适当的法门,与自己根性相应的容易成就,不走冤枉路。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他就告诉我,他是走了迂回圈,走了很多,费了很多冤枉的时间。他在大陆上参过八年禅,八年禅都是跟大陆上那些真正的高僧,破三关的那些禅师跟著他们学,八年他真用功,他学东西很认真。不像我们随随便便。他用了八年没开悟,他舍弃了去学密,跟这些西藏、青海的活佛去学密,又学了八年,学了有两百多个咒子没学成功。他举了个例子,他学过咒隐身的,咒一念别人就看不到他,他用功,咒子一念,你们看到我没有?结果我们大家看到了,八年的密没有成功。最后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念佛,他这个念成功,他念得生死自在。大概在二十年前,在中兴新村刚刚建立省政府办公厅,没好久的时候,中兴新村那…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