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官員請老師去講經,我那個時候也跟著大家在一塊聽。他是在中興大會堂當衆宣布,他生死自在,願意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願意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這個話我們相信是真的,因爲他是虔誠的佛弟子,不敢打妄語。所以他告訴我們,他會成就是念佛法門成就。這個念佛的方法有許多種,譬如有持名的、有觀想的、有觀像的、有持名裏頭帶觀想的,有很多種不同,這也是隨個人根性自己去選擇。
我念阿彌陀佛念了不少年,念得不甚得力。我在香港講經,念觀世音菩薩念得很得力,所以我就一直念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念得這個心念得很清淨。並不是說念阿彌陀佛不好,念觀音菩薩好,不是,大概是過去生中與觀音菩薩有緣,這是過去的善根現前,跟這力量結得非常融洽,能夠達到一心,念阿彌陀佛念不到一心,念觀音菩薩念到一心。都是修的淨土法門,念觀音菩薩也是求生淨土,都是修淨土法門。所以說個人自己要曉得自己的根性,自己要知道選擇來用功,必須念到心地清淨、念到一心不亂才是功夫、才是得力。縱然你這個生死還不能了,有消息、有把握,有把握往生。底下這幾句真正是叫我們大徹大悟了,「隨宜方便事,無複諸疑悔」,不再有疑問,也不再有後悔,心定、清淨了,『心生大歡喜』,法喜充滿。『自知當作佛』,這是上根的人到這個地方大徹大悟,信心建立,不再動搖。所以方便這一品是上根人的成就。其余是中根,「身子聞開示,悟入一乘,追悔其失」,這是中根以下的,這方便品對上根的。
【觀本師之言。何其諄諄。我等不能因之領悟。甘爲下劣凡夫。孤負慈恩不少。】
諸位能夠有這個因緣,我們在一塊,雖然是沒有直接來給大家講解、研究《法華經》的經文,我們也接觸到《法華經》的暖氣,這個《法華經》大意。能夠接到這個氣氛,確實與《法華經》就有深厚的因緣;如果要是沒有這個因緣的話,你就沒有機緣接觸到。既然接觸到了,再深一步就入進去。所以說是最理想的,希望你們將來,你們喜公回來之後,你們跟他商量,他們辦學校總是要聽學生意見的,總是以學生爲主!希望將來你們畢業出來有研究班,研究班研究什麼?就是分科來專攻。專門攻《華嚴》的,專門攻《法華》的,專門攻唯識的,要以專攻的學習,這樣才會有很大的成就,天天在一塊研究討論修學。我相信不要很長的時間,一定有悟處。我們看古聖先賢的例子,可以有這個自信,人家在幾年當中能夠成功,我們相信我們不會比人家差。我們今天所得不到的,就是沒有人家那麼好的機會,人家有專修的機會,我們沒有專修的機會;人家有好的老師同學,我們今天缺少好老師指導,缺少好的同參道友切磋琢磨。如果這些具足的時候,絕不會比古人遜色。好,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二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2
在「方便品」說完了以後,接著看「譬喻品」,前面一品,是對於上根人說的。我們雖然沒有時間詳細的講解經文,在大意當中我們也了解了個概略。這品是爲中根人說的,古今中外的教學,對於譬喻都非常重視,佛法裏面所謂「諸有智者以譬喻而得開解」。所以善於教學的人都是很會用譬喻,用淺近的譬喻來比例難知的事理。譬如我們常常講六道、講十法界,這個事情實在是難懂,不知道它是個虛妄的。佛常以夢幻泡影來做比喻,夢幻泡影我們曉得有這個事情,但是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很容易懂得。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假的,實在是難懂。可是如果不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就叫迷,迷在這裏面就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受那些無謂的果報。地獄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但是雖不是真的,受那個果報不好受。譬如說我們講作夢是假的,如果天天做惡夢,這個夢不好受!每天一躺在床上就做惡夢,你想想看,那舒服嗎?所以是一樣的情形,做惡夢的時間短,如果天天做惡夢,你也會害怕。但是六道的時間長,尤其是地獄,真正是麻煩透了。所以佛要我們覺悟,就是要我們從夢中覺醒過來,夢中覺醒過來就叫做佛菩薩,做夢沒醒過來這就叫做凡夫。所以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讓我們理解到甚深的事理。
這品也是這樣的情形,前面所講的叁乘、一乘,佛在過去以及在法華會上所演的,可以說是甚深之方便。根性已經成熟了的人,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情,他一聽就能夠覺悟,能夠領解,領是說領納,解是理解。可是中根的人免不了還有疑惑,於是佛不得不以淺近的比喻,來教導中根之人。在這品經裏面具足了四悉檀,這是大家要曉得的,這個悉檀翻作中國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四種遍施,普遍的布施。諸佛說法都不離開這個原則,菩薩效法如來,當然也是守住這個原則。四悉檀裏面第一個叫世界悉檀,簡單的說,就是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真正是菩薩所在之處。在本經裏面,佛是將世間父子的關系,諸位想想看,父母對於子女慈愛之至,總是希望兒女能夠歡喜,生活都能夠很美滿、很自在,關心備至;比喻出世間法裏面的師生,老師與學生。這品經裏面將世尊比作一個慈父,將衆生比作子女,這就有了世界悉檀的意思。父母對於子女的習性,那是再清楚也不過,這個小孩他喜歡什麼,他的性情如何;換句話說,教導一定要投其所好。順著他的習性容易成就,違背他的習性就不容易成就。
如來的教學也是如此,所以講應機施教。教學裏面給諸位說,最困難的就是觀機,這點很不容易,就是觀察衆生的根性。這點諸位要特別留意,爲什麼?將來你們都負有弘法利生的責任,弘法要不能觀機;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效果,甚至於收到了反效果。觀機要著重於叁個重點,第一個是人,就是說你是對什麼人說法,而人裏面這個也不是容易事情,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心裏想法都不一樣。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是學過佛的人、還是沒有學過佛的人,是程度高的人、還是程度低的人,還是初學、還是老參,他過去學些什麼,都得要了解,你要不了解說法就不契機。你看看這個人裏頭就要分!世間法講的懂得心理學,在佛法不講心理學,佛法講觀機,觀機比心理學包括的還要圓滿。這第一個觀人,你對什麼人說法,譬如佛學院的學生說法又是個講法,到外面講經大衆之下又是個講法,到人家學校裏面講演那又是個講法,不一樣的。就是一樣的教材,講法不一樣,爲什麼?對象不相同,他們的需要不一樣。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時間,就是時的機,人是機,時也是機。時間,譬如說我們以一天來講,早晨講跟晚上講不一樣,早晚一個人的情緒不相同;一年當中,春夏秋冬四季也不相同;你從時代上來說,承平的時代跟亂世又不相同;從前我們中國社會是農業社會,現在是工業社會又不相同;過去帝王的時代,現在民主時代也不相同。你要是對這些不了解,你講東西怎麼能契機?這是第二層要注意到的。
第叁層處所是機,你在哪個地方講,都市跟鄉村不一樣,寺院跟學校不一樣,這處所不相同,你就不能一個講法。今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區跟共産地區不一樣,爲什麼?社會背景不同。中國跟外國不一樣,在中國我們這樣的講法,你要拿到日本、美國這個講法就失敗。所以有些法師們,他們對這個沒有加以考慮到,到外國去弘法,搞了多少年都沒有辦法,大概就是沒有顧慮到這些事情。在中國講慣了,依照古人的注解來講,不知道觀機,對於人、時、處都沒有注意到,只是照古人注解講沒錯,我照古人是這麼講的,我也是這麼講的。那裏曉得,唐朝人的注解,是爲唐朝人講的,我們要到外國去,把外國人當作我們中國唐朝時候的人,怎麼行?你叫外國人要他做中國人,又還做中國唐朝時候人,這個怎麼能契機?他怎麼能夠接受?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這點。你要是到美國弘法,必須對於美國的曆史文化知道得清清楚楚,你到他那個地方講佛法給他聽,叫他做現代的美國人,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他聽起來舒服,他高興。你叫他不要做美國人,做中國人,還做中國古人,那他當然就不會再來了。也就像此地所講的五千人退席,他退席而去再也不來了,所以諸位要想到這點。你要到日本去講經,日本的曆史文化、思想背景、生活習慣統統要了解,你在那裏講佛經的時候,叫他做現代的日本人,這樣才行。
所以說是不能觀機,這個說法往往産生了反效果。今天我們佛法不能興盛,主要的也就是說法的人不懂得觀機,人家聽了一遍,就不想聽第二遍。有些法師到美國弘法,初去的時候法緣很盛,爲什麼?美國人好奇,凡是一個新鮮的玩意兒到那裏去,都一窩蜂來學習,叁個月以後人家不來了,爲什麼?不希奇。他對你裏面了解,覺得你不希奇,他就不來。所以美國人出家的也很多,還俗的也很多,十之八、九都還俗。我們要曉得道理在哪裏?這層相當不容易,這要真正靠學問。所以諸位讀書、弘法,以往李老師教導我們的時候說,不但出世間法要通達,世間法也要通達。出世間法不通達,不契理;世間法不通達,不契機。經叫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可是問題就大了,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我們要如何才能通達?你說靠我們努力去學,給諸位說學一輩子,還是學那麼一點點,有限的一點點,通不了!所以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講求的開悟,不開悟不行,你念得多,你念得多有限,念得再多都有限,一定要開悟,不開悟沒有用的。不但佛法裏面要開悟,世法裏頭也要開悟,從前念書人,世間念書人都講求的開悟。所以他運用的方法確實是教我們開悟的方法,先從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這都是開悟的方法,世出世間法都一樣。絕不是像現在,填鴨子的方式,硬往你腦袋裏頭去塞,這個不行,塞一輩子也有限,這個方法是錯誤的,不是個好的教學法。
四悉檀裏面爲人悉檀就是觀機,爲人就是觀…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