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機,觀機要是對了症,就好比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接觸病人,希望病人好,希望這個病人的病趕快好,用種種言語去安慰他,這是世界悉檀;爲他診斷病源,這就等於說爲人悉檀,曉得他有哪些病;藥物給他治療,這就是對治悉檀;病好了,恢複健康,第一義悉檀。我們這是用這個比喻,大家對於四悉檀更容易的理解。佛說法確實就是爲治衆生病的,衆生的大病有兩大種,一種是煩惱,第二種是生死,兩種大病,煩惱無量無邊,生死也各個不相同!在本經裏面佛用比喻,父親看到兒子墮落在火宅裏面,不肯離開,怎麼樣叫他離開他也不肯。一想他的習氣他們喜歡玩,就告訴門口有玩具,他們喜歡玩車,門口有鹿車、有羊車、有牛車,你們都到外面來玩;小孩一聽說外面有玩具,有好玩的這都就跑出去了。這就是誘導衆生出離叁界,比喻作的叁乘。離開之後,這小孩到了門外,問他父親,車在哪裏?如果再要有鹿車、羊車、牛車不平等了。所以出去之後等賜大白牛車,到外面最好、最華麗的車,過去連想像也沒有想像到過,而且是一律平等待遇,這個意思就是爲人悉檀。譬如說我們觀機,有方法來誘導,爲他拔苦,使他能夠真正的脫離了煩惱苦、生死苦,這是對治;到圓滿菩提,同證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第一義悉檀。佛化衆生其目的是要叫衆生跟他一樣圓成佛道,不是說我成佛了,你不能比我高,你要比我差一等,那個不是佛的心,佛心是平等的。我們世間人的心不平等,我們學佛第一就要學佛怎麼樣存心,這點也希望諸位要注意到。

  所以昨天我跟大家講,始覺初位是覺悟到世間的因果報應,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財布施得財用不會缺乏,雖然沒有,但是不會缺乏。法布施得智慧增長,如果你教學還要留一手,怕這個學生學會了要超過我,還得要留一手,給諸位說這個叫吝法,你後面的果報是愚癡,這個虧吃大了。你們在經典裏面大概也念過周利盤陀伽,周利盤陀伽爲什麼那麼愚癡?他前生是叁藏法師,就是講經說法教學生要留一手,怕學生超過自己,所以得這個果報。念笤帚兩個字,念笤,底下忘掉了,念帚,上頭就忘掉了,就愚到這個程度。你們要感覺得自己愚癡,聽東西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就跟周利盤陀伽一樣,你們前一生是大法師,教學生的時候留一手,怕學生超過自己,現在得的這個果報。所以諸位將來弘法,自己有多少統統露出去,一點也不要保留,這樣智慧就增長,你的智慧是天天在增長。你要想留一手,你的智慧天天就衰退,就退轉,這是悭吝煩惱在作祟。所以你放心大膽的去布施,你布施得愈多收獲也愈多,不肯布施的人收獲當然也談不上。你看看《法華經》裏面,佛對於一切衆生的布施,佛對我們無條件的布施,無畏布施、等心布施、普遍布施。不像我們小心量,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這一品,希望我們在前面一品沒有開悟,在這一品裏面我們因譬喻必須要有悟處。在大意裏面,諸位自己要細細的看,因爲我們這個時間不長,不能夠詳細的跟大家講解。

  【身子。】

  是舍利弗尊者。

  【聞佛開示。】

  這是指前面的「方便品」,如果更遠一點的說,也可以包括了「序品」。

  【悟入一乘。】

  他是在聲聞裏面智慧第一的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人,菩薩裏面是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我們在前面看到文殊菩薩,在這裏看到舍利弗尊者,這兩個人都是代表智慧第一,『悟入一乘』。

  【追悔其失。故述昔聞菩薩授記作佛。我等不預斯事。】

  雖然悟入一乘,有沒有徹悟?沒有,要有徹底悟入當然沒有這個事情。『菩薩授記作佛』,想想我還沒分,佛還沒有給我授記,這個授了記才算靠得住,沒授記還不太可靠。雖然對一乘道理也了解,意思懂得了,佛沒授記,佛沒給我授記。諸位細看經文,對照這個講義,這裏頭意思你就看得出來。《法華經》的注解有一百多種,我看到的注子大概有叁十幾種,看過叁十幾種,這個注子裏頭最好的、最實用的,是《法華經大成》,是這個注解。你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得到?我那個地方已經不多了,沒有幾本,這是我過去印的。這個本子是從《卍藏經》裏面抽出來印的,也印了很多年,這個叫《法華經大成》。它的好處正是名符其實,是集《法華經》注解的大成;換句話說,你看這部注解你就看了十幾種的注解。它是十多種權威的注解,綜合起來寫成的,寫得很淺,真是深入淺出。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是最好的一部注解,這是我在此地介紹給諸位。這個本子在過去沒有單行本流通,好像在民國四十七、八年的時候,大概我那個時候好像剛剛出家,白聖法師在十普寺講《法華經》,就用的這個本子,用的這個注解。

  那個時候還沒印出來,他們用油印印了一部,就是刻鋼版印了一部,那也很不容易,我看過他們的油印本子。到以後《卍藏經》出來以後,我們從《卍藏經》抽出來印成單行本。這個本子裏頭,唯一有點遺憾的就是沒有經文,看注解一定要拿《法華經》的經文對照著看,他這裏面有提示,從這一句到底下一句,底下都有注解,你一定要拿經文去對照來看。前年我在香港講經,在香港這也是因緣非常的殊勝,在香港遇到一部線裝木刻本的《法華經大成》,裏面的經文很完全,一共是有十冊,線裝書十冊,堆起來有這麼高十冊。將來如果有因緣能把這部書給印出來,這是對於研究《法華》的人,就會有很大的幫助,你看如果有這個因緣我們將把它印出來。這是順便給諸位介紹這本書,特別留意這部書。在這品裏面,我們也只要把重點介紹給諸位,第一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明:

  【善根已熟。聞即信受。】

  這是先決條件,在這裏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善根』?什麼叫做福德?什麼叫因緣?這要搞清楚。成就一定要叁者具足,《彌陀經》裏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不但要具足,而且要多,多多益善。世間法的善根,你們大家應該曉得,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貪瞋癡叁毒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從這個叁毒生出來。所以無貪、無瞋、無癡所生的就是一切善法,無量無邊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不瞋,看到別人比我們好,我們生歡喜心、恭敬心,萬萬不可以嫉妒,嫉妒是什麼?這就是瞋恚。你嫉妒他有什麼用,人家還是一樣成就,你嫉妒自己墮地獄,這個劃不來。不是說我一嫉妒,他就不成功,沒有這個道理;你嫉妒人家還是成就,吃虧上當的還是自己,所以何苦?爲什麼不修隨喜功德?人有好處,我們生隨喜心,這個功德跟他一樣,隨喜功德。出世間的善根你們曉得是什麼?出世法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精進了成就禅定、般若,佛法目的是在智慧,樞紐是在禅定,我們念佛人講一心不亂,樞紐在一心。我們爲什麼得不到一心,爲什麼得不到禅定?我們不肯精進,懈怠墜落,虧吃在這個地方。

  精進不懈的人就是成就佛法裏面的善根,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要是精進不懈怠,給諸位說,用不了什麼叁大阿僧只劫。叁大阿僧只劫是進進退退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有進無退哪要叁大阿僧只劫!善財一生成就,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精進的成績,也是精進之相,無論是自行化他都要精進。法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自行要精進,法緣成熟的時候度生精進。機緣每個人不一樣,決定不能說某個人度衆生多他是精進,那個度衆生少是不精進,不能以這個來論,爲什麼?每個人與一切衆生所結的緣不一樣。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弘法的時間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這是世尊他的法緣。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他的法緣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叁百余會,他只有叁會,龍華叁會,不過他叁會,每一會度衆人數都相當可觀,他只有叁會。

  由此可知,佛與諸佛度化衆生的緣不相同,你總不能說彌勒佛不如釋迦牟尼佛,不能這樣講法。再看我們曆代祖師,譬如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只度了一個人,就是二祖,只傳了一個人,沒有人跟他學。六祖大師他底下成就了四十叁個人,我們不能說達摩祖師不如六祖,不能這麼講法。各人的緣分不相同,六祖與我們這個地區結的緣深,所以他度衆多,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希望你將來成佛法緣殊勝,度的衆生多,你現在就要廣結法緣;你不與衆生結緣,你講經說法要想聽衆多,哪裏來這麼多?那個聽衆多少是有因緣的,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還有結的緣多,到什麼時候成熟也沒有一定的,這也是勉強不得。所以我們要把貪心統統要離開,不要貪圖聽衆多,好多聽衆我多歡喜,愈講愈歡喜;聽衆看看沒有幾個人,講了就沒氣,這個不行,這就是什麼?這就是貪心,你煩惱沒斷。幾百人幾千人講得很起勁,二個、叁個人講得也很起勁,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叫佛菩薩,這就叫精進不懈,善根是這麼修得的。

  福德是從布施上修,這叁類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你勤修叁種布施,福德就具足。因緣從哪裏來?因緣從恭敬心來。佛法教給我們「一切恭敬」,你與衆生才有善緣;世間法,你看《禮記》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可見得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從一個敬字開始。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天到晚在修敬,但是雖修的敬不會用,你看這可惜了,不會用。譬如說我們一天到晚學著做菜做飯,菜煮得非常好,飯也煮得非常好,煮得好多,自己不會吃,餓得不得了,餓死了,這是冤枉不冤枉?太冤枉了。你看我們早晚這個課誦,禮佛拜佛是不是修敬?修敬。但是我們對人不會敬,這就等於說是,我們在課堂裏面,早晚課就等於煮飯煮菜,對待人就好像是吃飯,不會吃,就一樣的毛病。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3

  講到「善根已熟」,重要的以後這才能夠信受,由此可知,佛法確實是難信之法。如果佛法要那麼容易叫人信了,…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