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學問、知識,是講心地的清淨,佛法裏面講淺深,從這裏講的。多一分煩惱就少一分清淨,多一分清淨就少一分煩惱,煩惱與菩提是互相消長的,煩惱去一分,菩提就長一分,菩提是智慧。諸位要想長菩提,要想增長智慧沒有別的,去煩惱,去什麼煩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把它遠離,要把它舍棄、布施掉。這個東西要是布施掉,生死輪回就布施掉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現在沒有了,現在就沒有生死。
所以佛法裏面講了生死,這句話千真萬確,不是唱高調,是真的。你生死有沒有了,你自己曉得不曉得?曉得,清清楚楚沒有生死,不是不知道。還去問人家我有沒有生死?那是笑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諸位在短時期當中都能夠證得,根性利的很快就證得,你看《楞嚴經》裏面講,「歇即菩提」,你看多快!龍女八歲成佛還嫌時間太久,還嫌太長,歇即菩提,放下就是!難就難在你自己不肯放下,難在這個地方。這樁事情前面給諸位說,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只能把這個事實、事理告訴我們,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證得你成了佛,你也幫不上別人的忙,一樣的道理。一定要自己認真的進修。這個當中有幾句話,實在是有很深警惕的意思,我們確實是不知道「叁毒四倒」,確實是不知道。不要以爲我們今天看這麼多經,聽這麼多講,我們已經曉得了,不是的,爲什麼?如果你真正是知道,你就做到了。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曾經跟章嘉大師討論這個問題,就是知難行易這個問題,到底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我跟章嘉大師討論過這問題。佛法跟諸位說,是知難行易,如果要不是知難,釋迦牟尼佛何必說法四十九年,可見得這個東西難。行易,你看看一切經裏面,你們仔細留意看,有些弟子佛講經的時候他才來,經還沒有講一半他證果了,你看看容易!
《楞嚴》你們熟悉,你看《楞嚴》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個淫女,《楞嚴經》講了一半,她證了叁果阿那含,你看看這個!你們想想看,這個修證是容易事情。這種情形我們在大經裏面就看到太多,所以佛法的確知難行易。我們最怕的,就怕的自己不知以爲知道,這就壞了,所謂一知半解,並沒有徹底的了解,自己以爲曉得,自己以爲知道就不肯再進修,現代人犯這個毛病就太多。實在是比不上古人的好學,我們看看古人,實在是叫我們敬佩,古人聽經,像南山律祖道宣大師傳記裏面記載,他聽《四分律藏》聽過二十多遍。那我們今天聽經聽一遍,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不要再聽了。人家一代祖師,《四分律藏》,你們曉得多大的部頭嗎?木刻版堆起來這麼高,一大堆,人家聽了二十多遍!哪個地方有講,他都去聽,恭恭敬敬聽。你們去查查看,一部經聽個十幾遍,那是常有之事。現在的人哪裏像學生,聽過一遍之後,那個地方有講這個經,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他不去。這不是求學的態度。我過去在臺中聽李老師講「十四表」(佛學概要十四講),大概你們都曉得,那是大專講座裏面的教材,我曾經聽他講「十四表」聽過十一遍。那個時候我在臺中,前面十幾屆的大專講座,差不多我都參加,我聽過十一遍。諸位要曉得,聽經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聽經有悟處,一遍有一遍的悟處。以後是我到北部去講經,沒有時間來參加他的講座。
我那個時候在臺中,李老師就《彌陀經》,講過六遍在臺中。我跟我們同學在一塊互相研究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自己就有個標准,就是一部東西學會了之後要講十遍,對自己要講十遍。我們在一般初學的人來講,熟透了才是自己的,不熟怎麼行?熟是修學的第一步,第一步就是要熟,爲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才提得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今天講的佛法,你們哪個不曉得,爲什麼在生活當中提不起觀照功夫?不熟。熟的是什麼?貪瞋癡慢、五欲六塵這東西很熟,眼睛一看、耳朵一聽貪瞋癡就起來,熟!這個佛法不像那麼熟,如果佛法也是這麼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戒定慧、聞思修都起來,那你早就成佛,不等到今天。可見得初學的人熟要緊!絕不是這個東西我學了,我考試應付一下及格,過去了,然後再把它收拾起來,放在書架上面去,不曉得何年何月再去打開它,這不行,這不是修學的態度。所以說是我們對於「叁毒四倒」,真正的不知,知道哪有不願意離開的?哪有不肯離開的?我們今天還不願離開貪瞋癡,還不想離開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就是你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個害處你還不知道。真正曉得,這在《起信論》裏面講「始覺」,你真正開始覺悟了,這個時候誰勸你別離開,都沒有用;誰以什麼樣的力量阻擋你,叫你不要離開,也沒有用。爲什麼?你知道那是要命,現在救命要緊,那是救命要緊。你曉得生死輪回之可怕,曉得五欲六塵的害處,這個毒害之深真正明白了之後,那什麼力量都阻擋不住,非離開不可。這底下有句話說:
【不知一失足時便墮叁塗也。】
剛才我跟大家講的這很深的警惕,所以不學佛的人他真的還不曉得,迷惑顛倒。學佛的人看到這個衆生,實在是真正可憐、可憫,爲什麼?處處這個道路都是通阿鼻地獄。你要想能夠避免不墮阿鼻地獄,這個事情太難了,就是阿鼻地獄的道路太多,沒有辦法來設防。貪心大家曉得,上品的貪瞋癡是地獄業因,中品的是餓鬼業,下品的是畜生業。好,我們對世間法都不貪,對佛法貪行不行?對佛法貪還是在叁途,爲什麼?只是換了個對象,心沒有換。由此可知,學佛理路要不明白,不容易,要說是盲修瞎練聽到心裏不高興,不論是高興、不高興,結果都是一樣,所以理一定要明白。我學佛是在出家之前,出家的時候,我就希望臺灣能夠有一個真正的道場,今天連一個都沒有!什麼樣的道場?像我們從前那個時候的道場,雪公上人十年之前,就提倡建叢林,他跟我談起來,我也隨他看了很多地方。可是我對這個並不認真,我也給你們提一提,我覺得建叢林,不如建百姓宗祠。我提這個百姓宗祠,也就是那個時候跟他在一起提出來。因爲今天建叢林並不難,我們要找個地容易,籌集財源也不是難事情,像他在國際上有這麼高的聲望,要想籌一點錢不是難事。你這個叢林蓋了,找誰去住?沒有人!你只有個叢林空殼子擺在那個地方,充其量變成觀光道場,那住的人可辛苦,那每天打掃都不得了,那麼大環境那還得了嗎?跑到裏面做什麼功課?一天到晚打掃的功課,招待客人的功課,這還得了!
從前寺院修行二時講經、二時修行,這二時是佛經裏面,印度晝夜六時,二時就是八個鍾點。所以以前的出家人,甚至於在家人只要住在寺廟,他一天以今天來看十六鍾點功課。所以這個佛法薰修的力量大,八個鍾點聽講,八個鍾點或是參禅、或是念佛。這個寺院裏一定講堂好多個,不是一個講堂,首座和尚是分座講經,雖然不是佛學院,比佛學院還高明。大衆的根性,你喜歡學哪一門,你就進哪個講堂,譬如說有法華講堂,有般若講堂,有華嚴講堂,你喜歡聽哪個經,你每天八個鍾點到那裏聽經,八個鍾點聽經。你是修念佛的,早晨四個鍾點念佛堂,晚上也四個鍾點念佛堂,一天都八個鍾點念佛,八個鍾點聽經。參禅的禅堂,一天是八個鍾點,這個樣子解行並重!所以他這功夫得力。那個道場要住上叁年,比我們現在盲修瞎練,恐怕叁十年都比不上人家叁年,這是真話。因爲我們叁十年散散漫漫的、斷斷續續的,這功夫不容易成就。就好像古人講薰香,我們衣服薰香,香燒得好的檀香是不錯,在裏面薰個兩分鍾拿起來,穿起來外頭轉一轉,回頭又來薰個兩分鍾,這衣服沒有香氣。人家那衣服放在那裏不動,薰上個七天七夜,拿出來這衣服上的香氣,好多天都散不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一直就希望,我們臺灣能夠有這麼一個道場,道場不要大。
爲什麼?真正能放得下的修行人大概不多,這個道場能夠住個二十個人、叁十個人,就不錯了,就很好。有這麼一個小型道場,真正每天是八個鍾點講經,八個鍾點修行。我很發心,我自己沒有福報,我也不要人家道場給我,所以有很多有道場的大法師,我就跟他商量。煮雲法師我就跟他商量過,我說如果你要是真幹的話,講經我負責任,我一天來講八個鍾點,你一天領導大衆念八個鍾點佛,我說我們兩個人幹,我們約定十年、二十年不出大門。他聽聽是好,第二天就走了,第二天就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是不容易。諸位將來有機緣的時候,要想到這叫真正修行,這個功夫用得很得力。臺灣如果有這一個道場一定起領導的作用,別的人會模仿、會來學。逐漸這個正法道場多了,修行人多,修行人多我們這個地方就有福了,在這個大的災難,叁次大戰當中我們臺灣平平安安,爲什麼?真正的修行人,有諸佛菩薩護持這個地方。如果要不是這樣搞法,一個人自己修行確實容易懈怠,而且理路上要不清,容易走錯路。寺院裏面必須天天講經,你要曉得,如果不天天講經,大家都是凡夫僧,沒有得道,煩惱沒有斷,叁天不講經,煩惱習氣就冒出來。大衆在一塊,這個跟那個不和,這個有、那個有意見了,鬥诤堅固。天天講經就是把你這個煩惱習氣壓下去,一聽到經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了,心平下去了,彼此就和睦相處,和合僧團!
所以說要不講經,這個廟裏就要打架,就要鬥爭,那個不是佛的道場,鬥爭道場,那是鬥爭的場所。所以天天講經這就是無量的功德,開智慧、開悟那功德就更大了。你們想想看,最低限度,就是叫大家在一塊共住能夠心平氣和。在一塊共修做不到這個事情,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打佛七,佛七道場,我都常常看到,維那師引磬敲錯了一下,那個眼睛都瞪著你,這怎麼行?一堂佛事下來你這裏錯了,你那裏又不對了,這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全都來了。講經有好處,講經就是勸告大家要放下,不要計較,心要在道上,勸大家這個事情。你要是單獨勸某個人,他不服氣,我的毛病,你單講我,你爲…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