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不講他?講經是什麼?佛講的,這不得罪人。佛講的,佛這麼講的,不是我講的,佛講的,佛菩薩來勸大家。所以要曉得這個,從前道場之殊勝能成就人,它爲什麼?我們今天不是做不到,我們今天講的物質條件比古人優越的太多。古人晚上有講經,古人那個經都背得很熟,他不要看的,不要經本子。從前哪有這麼亮的燈,這是你們都沒見過,我念書那個時候在大陸上,點的什麼燈?銅油燈。一根燈草,那麼一個小油碟,點那個燈,那個燈光就像個豆一樣;現在人福報太大了,晚上跟白天沒有兩樣,所以在物質條件上比從前優越太多。我們今天說不能成就,怎麼能夠對得起古人?樣樣都方便,真是要什麼都有什麼。
從前要經卷,你要自己去抄,你看現在拿去影印,不要幾分鍾統統印好了,這麼方便。以前你不抄哪來?藏經哪有那麼容易?從前一個寺廟的藏經,藏經誰給的?皇帝賜給的。因爲藏經買不到,哪個人有這麼大的力量來印藏經來賣,就是藏經印出來也沒有人買得起,買不起。你們要是看看那些舊書,也許圖書館裏的舊書你們看到,民國初年出版的那些書,你們看看那個《辭源》字典,你看看後面價錢大洋五塊。五塊大洋在那個時候多少?那個時候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兩塊大洋;換句話說,四口之家要兩個半月的生活費用,才買一部《辭源》。所以讀書人家都是有錢的人家,普通一般人家哪裏能買得起書?都是在外面借,借來抄。所以你們現在想不到古人那種生活!但是民國初年還有印刷術,有活字版,那個價格已經算是很低廉。如果算是清朝末年那個時期完全是木刻版,那個價錢更不能說,那一部書要講十幾兩銀子,十幾兩銀子這一個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一年的生活費用。所以從前這個書是寶藏,今天等於說是大家都富有了,家家都有寶藏,有寶藏自己不能受用,那豈是不可惜了?古人求求不得,我們現在不求都來了,垂手都可以得到。所以大家要認清叁途可怕,確實佛法裏面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然得人身聞佛法一定要成就。後面有幾句也是很重要,我要提醒大家,這個地方所講的:
【百千法門不離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這個兩句,所以求道要在『方寸』中求,佛法稱之爲內學要在內心求,內心是講的真心,從真心裏面求。現在可以說全世界的人,都是虛情假意,不講道義,想盡方法騙人,損人利己,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如此,沒有道義、沒有原則。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決定不能夠同流合汙,爲什麼?那些人這個觀念、這樣的做法都是造無邊惡業,果報決定在叁途。我們也要跟著他學,甚至於說我們要不這樣,那我們吃了虧,那意思就是說,他墮阿鼻地獄,我要不去就吃了虧,不就如此而已嗎?不能幹!我們眼睛雪亮,看到他往阿鼻地獄走,我們怎麼能跟他一起走?你今天講吃虧,你講上當,你吃什麼虧?無非是名聞利養給他拿去,五欲六塵給他獨占去。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是往叁途去的東西,他獨占去他去了,他去了!你也想要一份,那你也就跟著去就是了,這就是不覺,這就是迷惑顛倒。是善法,我們隨喜;是惡法,我們要舍離,我們怎麼可以隨喜?幹名聞利養的事情,我們能隨喜嗎?搞五欲六塵的事情,我們也能隨喜嗎?不可以。
那好像不可以,大家都是這樣,我不可以,那我不變成孤立嗎?孤立好,孤立不是身心更清淨嗎?這一個人正是自古以來說,「偷得浮生半日閑」,你什麼拉雜事情沒有,一天到晚悠閑清淨,第一等高人。人家求都求不到的,別人想偷個半天閑都偷不到,你難得這一生天天悠閑自在,這多不容易!何必跟人家去攪這些?實在沒有事情,你們看看古來大德,實在沒有事情「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個多惬意!一天到晚沒事情,做的什麼事情?斷煩惱的事情,斷了煩惱就沒有事。法緣成熟利益衆生,法緣沒成熟那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你看看多自在。但是說這個話都是得道之人,他真的沒有事,他煩惱斷盡了。我們現在還有事,有什麼事?斷煩惱就這個事,我們要求智慧,要斷煩惱。你要是認爲說福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先修智慧,後修福報。沒有智慧,福報就害慘了你,就害死人;有了智慧,福報大好,能夠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不會造業;否則的話,要造業。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十七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17
就是要在真實心裏面,無論是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誠心。名利裏頭吃的虧這無所謂,因爲這個東西本來我們就不要,別人喜歡他盡管拿去好了,我們不要。我們要的真誠,對自己真誠,對一切人真誠,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別人要是騙我們,我們對他還是真誠,騙我們,我們要曉得,我們如果不曉得那是愚癡,那是真被騙了。被騙了也真誠,下次騙我還讓他騙,我們還是知道,不是不知道。像從前道安法師,道安法師這點很了不起,很多人騙他,他曉得,他不是不知道。有一次我到他那裏去的時候,他就告訴我,他說那個人很聰明。我說怎麼?他上次騙我一筆錢。我說怎麼樣?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給他沒有?給他了。很聰明,他會來騙我的錢,今天來騙還給他;不是不給他,不是拆穿了「你騙了我」,不是;裝作不知道,還來騙還給你。這是我們要學習,對人永遠是慈悲真誠,他耍什麼手腕我們曉得,不是不曉得;他們自己不曉得,以爲你看我騙了老和尚,老和尚不曉得。哪裏曉得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和尚知道。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再接著看底下:
【正滅邪興德亡惑現。則慈悲轉爲傲慢。禅定轉爲散亂。智慧轉爲邪見。】
這個我們讀起來,感覺得眼前確實是這個現象。我們講修行,前面給諸位說,修正思想、行爲,修行身口意,意就是修正我們思想觀念,身口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我們一定要明白,恍然大悟,我們要修正法,沒有正法,邪法就興了。那個邪的力量無論怎麼樣強大,你要記住,邪不勝正,怎麼樣邪惡的力量總歸是邪不勝正,不要被邪惡的勢力嚇倒,用不著。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一定要修德,若不修德必定迷惑,無明就起來,德是什麼?德是智慧。智慧現前,無明自然就沒有;換句話說,我們要是失去了智照,失去了智慧的觀照,無明就起作用,因此智照是一刻也不能夠失掉。智照怎麼個修法?給諸位說誦經,誦經這是非常有效的,要有耐心的去誦。誦經不要求解,念的遍數多了一定有悟處,會開悟,念一遍有念一遍的悟處,念第二遍有第二遍的悟處。像你要是念《法華經》,遍遍都會有悟處,只要你心住在正法,真正是有向上的心,就會有悟處。不悟的時候是心迷在五欲六塵上,他不會開悟,他念經不會開悟;如果你遠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念經一定開悟。
這是說『正滅邪興』,德沒有了這是無明現前,這個時候本性裏面性具之德,『慈悲轉爲傲慢』;換句話說,傲慢與慈悲原來是一樁事情,悟了是慈悲,迷了就是傲慢。我們也可以說是覺則慈悲,不覺就叫傲慢,一樁事情。『禅定轉爲散亂』,覺的時候是定,這點諸位要記住,覺一定是定,迷是散亂。因爲心是散亂心,你自己曉得不覺;一心不亂這是覺,不迷,一心是定。這就是平常自己要曉得自己的境界,曉得自己功夫,一天到晚這個心亂,亂七八糟這就不行,這就是自己要真正用功;逐漸這個妄念少了,就曉得功夫進步。但是在初學的時候是免不了,愈是想定,那個妄念不曉得怎麼搞的愈多。平常不想它,好像沒事,沒有什麼妄念,到你要念佛、要用功了,才曉得妄念好多都現前了。這個時候怎麼樣?不要怕,爲什麼?你本來就是這麼多的妄念,你不用功的時候,你沒有去覺察它,沒注意它,不曉得有這麼多;你現在一想用功,一下就發現原來有那麼多。
換句話說,你根本就不要理會它,妄念隨它妄念,你專門把心注重在佛號上,這個樣子佛號漸漸就堅固,一句一句能夠接得上;妄念不去理會它,慢慢的少了。千萬不要注意妄念,我的妄念這麼多,我妄念爲什麼還去不掉?這就糟糕了,這妄念愈來愈多,這是增長妄念、這是培養妄念不是斷妄念。斷妄念就是根本不理會,隨它去,它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了不要煩惱,沒有了不要喜歡,就是根本不理會,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情,隨它去。你這樣念佛有個叁、五年的工夫,妄念就少,大概在念個一支香的時候,起個叁、五個妄念。給諸位說,會用功的人用上叁、四年工夫之後,一支香當中還有叁、五個妄念。如果在一支香裏面佛號繼續不斷,一個妄念沒有,大概總得要七、八年工夫,善於用功的人、會用功的人。不會用功的人念到七、八十年,妄念還是那麼多,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是要會用功。可以說理論與方法,經論裏面都說得太清楚,只要諸位稍稍留意一點你就曉得。
我再舉個例子給諸位說,你們萬佛寺大概所有的對聯都是張齡作的。張齡是湖南才子,跟我是老朋友,這個人聰明極了,他十九歲做縣長,在大陸上做縣長,這少年得志的才子,文章也做得好。可是怎麼樣?很有名的吝啬,對於這個錢看得很重。因爲他的才華好,所以我們老總統過去,就曾經在他做縣長的時候,從他那個縣裏過,一打聽這縣長十九歲,總統有點不服氣,我們老總統就把他召見,召見就有意思要處分。結果一召見發現他確實有才華,他縣政政治辦得是很好,於是乎總統很賞識他,就把他帶到身邊做隨從秘書,所以他二十幾歲就跟老總統。由於他的文章寫得好,字也寫得好,這個對子尤其做得好,就有很多人想請他寫幾個字。他怎麼樣?他都把它寫好,放在抽屜裏鎖起來,必須拿錢來,不拿錢來不給。錢拿來,看到差不多可以了,抽屜打開,「已經給你寫好了,拿去。」他這個毛病一生都沒有辦法改,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他在大陸上親近過很多高僧,他皈依過虛雲老和尚。我在臺北講經,他是會會都參加,都來聽經,他告訴我,「法師,你講前…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