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到了最近,這個寺廟所以才變成子孫廟;在從前這個寺廟都是十方常住,只要是出家人,任何廟裏都可以挂單,出家人的家就是廟,天下廟都是自己的家。到了以後這才慢慢變成有所謂子孫廟的出現,才分派系,這是錯誤的,這不是佛門本來的。
【見平則如來性地清淨明了。】
可見得這『平』是什麼平?見解平了,見解要有高下就不平,見地平,心性就顯了。禅家所謂說明心見性,念佛人所講一心不亂;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參禅得不到明心見性,障礙就是我們的心地不平,我們的見解不平。要不然怎麼會不見性?怎麼會不一心?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一切大乘經的好處,就是它的理論都是最高的原理原則。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到,無論修哪一宗、修哪個法門,你應用這些原理、原則都能很快的成就。底下有兩句說:
【佛法興勝。則魔外不侵。】
從這兩句我們也能夠明了,現在有很多對佛法關心的人,說我們佛法衰到這個樣子,佛法將來還能興嗎?佛門整個都敗壞還能興嗎?給諸位說能興。整個世界的佛法統統敗壞了,如果有叁、五個人同心就興起來。你看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九十六種外道,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組織了個僧團五比丘,連佛一共有六個人,就把佛法興起來。前面也給諸位說過,邪不勝正!今天真正有個像樣道場的話,有個小道場提倡正法,我前面給諸位說過,如果每天能夠做到八小時講經,八小時修行,長年不斷,不用多。如果說有個小廟的話,有個五個人、十來個人能夠這樣做、這樣修學,叁年這個小廟一定名聞世界。爲什麼?全世界所沒有,你們這個地方能夠是有八個鍾點講經、八個鍾點修行不得了!在從前你要想名聞世界上很難,爲什麼?每家都是這樣,每個廟都是這樣,不希奇!你今天如果有個道場能夠這樣實行叁年的話,電視臺就來訪問,衛星傳播播到全世界,哪個不知道!真正是慕名來拜訪、來求道的都到你家來了。正法在此地,你不用出門,真正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廟不在大,有道就靈;那沒有道,建再大的廟也沒有用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真正有道人,有那麼叁、五個道人在一塊,那個道就興起來。
所以這個事情要吃苦,以前洗塵法師碰到我的時候,也曾經跟他拉拉手,我們兩個人想合作來做,結果他跑掉了。我給他怎麼個建議?我說我們向全世界弘法,我們不要動,找個五、六個志同道合,我們把一切都放下,住帳篷。現在的帳篷很考究,比起古時候是殊勝得多了,又輕便,那個帳篷很輕巧,疊起來是個背包,張開來的時候,晚上哪裏都可以住,托缽。過從前釋迦牟尼佛時候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這五個人組織一個僧團在全世界弘法。他拍著我的肩膀,「好,我們決定就這麼做。」好,我等你,一直等到今天沒消息,這洗塵法師說的話。好,真好!什麼都沒有,到哪個地方人家尊重,托缽一定會有人供養,而且天天吃好菜,爲什麼?難得!大家齋主一定做了好菜,不容易,會有今天這幾個出家人來托缽,天天吃好菜,天天有好供養。可惜他沒有很認真的做,肯認真好,把你什麼一切事業統統丟掉,我們住帳篷、托缽,弘法利生,我們走到哪個地方都講經說法。你這個寺廟請我講經說法,我不住在你寺廟裏,我不打擾你寺廟,對你只有貢獻,沒有一點點的騷擾。我們住到野外搭帳篷去住,我們吃飯到街上去托缽,弘法你借地方給我們,我們在這裏講經說法,我們組成這樣的僧團,就把佛法給興起來。你們想想看,如果有五個人在臺灣這樣弘法,臺灣佛法就興起來,可見得事情不難!當然這個事情女衆不行,不相應,這個事情要男衆,女衆不相應,女衆還是要有精舍,還是要有道場不能住帳篷。這個裏頭佛法決定能夠興。我們還是要趕進度,諸位看後面幾行,後面倒數第五行:
【是故欲證自心。當以滅意爲首。記其成佛。必曰供若幹佛。造若幹塔者。】
這個幾句話要留意,這是講修行,你要想『證自心』,「證自心」就是正報,就是證真如本性,也就是證法身理體。從哪裏起?從『滅意』起,就是轉識成智起,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前頭講的統統是這個道理,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要從這地方做起,不轉不能成就。佛在本經裏爲諸弟子授記,每一次都講到他曾經供養多少尊佛,曾經造多少塔。也許我們聽了這個話我們完了,我們一尊佛也沒供養到,我們沒指望,成佛沒指望。諸位要記住,一切衆生各個都是佛,就是因爲你沒供養是真的。如果我們拿對待佛菩薩一樣的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你就供養無量佛。如果以《華嚴經》來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無量無邊佛一天到晚都圍繞著,你不曉得供。一切大乘經裏面常講的,「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你見這個衆生還過不去,那個衆生還跟他發脾氣,那你有什麼辦法?你要跟佛做對頭,你怎麼能成佛?你想想看,這不學善財行嗎?善財的眼睛裏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佛,他每天供養無量佛。你說是每天供養無量佛有問題,他每天接觸的人還是有限,縱然像我們天天講經的,講經的時候接觸的人也不過幾百人、幾千人而已!縱然還有幾萬人來聽經,這個場面殊勝,那也不是無量佛。諸位要曉得,有形的事相看起來不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刹那當中,你已經供養了無量無邊諸佛,信不信?我們凡夫是只看到事相這幾個人,你沒有看到心之所及。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供養無量無邊恒河沙數諸佛原來也不是難事情,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都做到了。
起塔是做什麼事情?起塔是供佛舍利。說這個兩句是有始有終,佛滅度後留下舍利,大家都起塔來供養,這是說明什麼?就是這個供養恭敬有始有終。不是供養有開始,後頭就沒有了,這不可以,這不是恭敬心,這兩句的意思就是代表無盡的心。所以我們對供養父母,一生都要供養的,父母不在了,到忌日還要祭祀,慎終追遠,念念不忘。我們對老師也是如此,老師跟父母一樣,老師在我們要供養他一生,老師不在了我們要紀念老師,老師還有後人、還有眷屬我們還要照顧,這就是此地的意思。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成個什麼佛?你們那天到中興大學聽我講孝,孝是無始無終。孝道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那個大綱,就印在《彌陀經要解》最後的一頁,這個書裏面都有,你們打開看就在那篇。這是我給個日本人講的,東西很簡單、很扼要,已經把一切世出世間法給說盡。孝道就是佛道,孝就是法身、就是理體,表現在事相上萬德萬能,就是此地供養恒沙諸佛,『造若幹塔』就是這個意思。
理上通達,沒有障礙,事上要做到,沒有事修,性德不能現前,性德要靠修德才能夠顯,我們這一生才能到如來地。所以佛法是真實法,一絲毫的假都摻不得,別人對我們假的,我們清楚不是不清楚。像道安老和尚被人家騙他錢一樣,他曉得,曉得還是讓人家騙,這叫慈悲。我們樣樣明了,心如明鏡,自己做的事情正大光明,隨順一切衆生,衆生在迷,他不覺悟,那就隨他迷。到可以覺悟的時候再把他喚醒,好像一個人睡覺一樣,他還沒睡好,你把他叫醒他發脾氣,他恨你。你讓他睡,睡到他差不多,快要醒的時候你再叫他,正好他睡醒了,精神飽滿,你把他叫醒,他感謝你,所以什麼都有時節因緣。那個人正在迷,他迷得很起勁,不能喚他,喚不醒他,那是成反效果。這個底下一段諸位自己去看,我們下一節講「化城喻品」。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二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2
「化城喻品」,化城這個意思是變化所作;換句話說,它不是真實的,是變化的。這在菩薩道裏面它算是個中途站,因爲有些小根性的衆生,聽說菩薩道長遠就不敢修。譬如佛在一般經典裏面常講,成佛要修行叁大阿僧只劫,叁大阿僧只劫這個時間太長,往往就把人嚇住。實際上給諸位說,叁阿僧只劫所修的不過是藏教佛而已!你們學過天臺藏通別圓,藏教佛。圓教的佛,你們看看《華嚴經》裏面,這些大乘經裏面無量劫,哪有什麼叁阿僧只劫就成就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有大,要有耐心。今天下午如虛法師來看我,聽說我來講經,他來看我,就說到現在人缺乏耐心。他今天談了一些話,跟我的見解完全一樣的,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功。我們今人說實在話,比不上古大德的就是耐心,坐不住。古來大德坐在一個寺院裏面,就能夠二十年、叁十年都不下山的,如如不動。所以他這個影響力太大了,幾千年之後那個地方寺廟都沒有了,還有人到這個古迹的牆角裏去拜一拜,你們想想這個影響力有多大!今人沒有這個耐心,喜歡今天跑這個地方,明天跑那個地方,心都跑散亂,縱有一點成就,那個成就是很有限。佛知道衆生的根性,所以對二乘人,不得已而說化城。這個前面幾句我們念一念:
【化城不實。寶所非真。爲顯二非故說此喻。】
這兩種都不實在,所以佛才說這「化城喻品」,就是說這章經。
【前品中許叁與一。】
這個『叁』就是叁乘法,『一』是一乘法。
【將謂叁假而一真。甯知一亦非實。一若是真。何雲等賜。】
這個幾句話,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諸位要記住,這是說功夫到了家的人,根熟的衆生。絕不是我們現前這個程度,我們現前這個程度來講,不但一真是實在的,叁乘也是實在的,這是諸位要曉得的。所以學大乘經典,古人常說「甯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道理就在此地。最怕的是惡取空,一看到叁乘是假的,一乘也不是真的,那我學個什麼?算了,我不學了。這就墮在惡取空裏頭,佛法裏頭最忌諱的就是這個。這個法是對什麼人說?是對般若已經畢了業的人,入到法華會上。你們要想想看,我們今天連阿含也沒有畢業,所以大家要記住,我們還是要老實從根本上來修學。這些都是真理,真理我們可以聞,可得而聞,難解,甚深難解。我們今天信這是信聖言量,爲什…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