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43

  ..續本文上一頁兩樣。他一生當中《楞嚴經》、《圓覺經》,那是他真正的東西;其余那些小部經,都是人家請他講經,隨便寫的講記。圓瑛法師二十幾歲出家的時候聽《楞嚴》,功夫就用在《楞嚴》上,一直到七十幾歲的時候才寫成講義,你想想看,他這個功夫用得多深!他在上海那個時候辦的佛學院,就是楞嚴專宗學院,白聖法師就是那個學院的學生。他那個學院可想而知,就是一部《楞嚴經》,專宗,楞嚴專宗學院。他自己是個專門研究《楞嚴》,又辦楞嚴專宗學院,每天給學生們講學,這個功力多深,到晚年寫成《講義》。所以我們今天讀《楞嚴經》,那你就沒有辦法,你不能不讀圓瑛法師《講義》。《法華經》也給諸位介紹一位大德,那也是一生的精力用在《法華》上,把各家各派的,天臺的、賢首所講的《法華》,甚至於禅宗裏面講《法華經》都參遍了,最後寫成這部講義叫《法華經大成》,意思是集《法華經》注解的大成。所以像這些注解都變成了權威性、代表性。

  我聽說你們學院裏面,有不少同學都是想學《法華》,也來問我怎麼個學法。如果說真正學《法華經》,給諸位說,不但那個經要背,《法華經大成》要背。你不要一聽說嚇倒了,你要想做一代祖師將來弘揚大經,你連這點能力都沒有,你還搞什麼?你什麼都不要搞!你今天遇不到知識指引,紮根打基礎就是背誦大經,基礎深厚了,遇到善知識幾句話給你一點豁然大悟。你們看《六祖壇經》這裏一個例子,法達禅師誦經叁千部,諸位要知道,誦是背誦,不是看著本子,看著本子叫讀。你們現在叫誦經哪裏是誦經?是看著本子在念,那是讀經不是誦;誦是不要本子,背誦。法達禅師你看人家《法華經》多熟,他已經背了叁千遍。從讀,讀到背這個階段不算,全經都背下來,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算,一天背一部,一天背一遍,把全經背一遍。叁千遍你們想想,一年叁百六十天,十年叁千六百天,叁千部是十年的功夫。有這樣的基礎見六祖,六祖輕描淡寫幾句話,他就恍然大悟,開悟。如果他沒有叁千部《法華》的底子,六祖怎麼給他說他也不會開悟!所以諸位是不怕不遇善知識,怕的是遇到善知識自己肚子裏什麼都沒有,空過了。

  我在前面提示過諸位,李老師古文好,詩做得好,有些學生想跟他學古文、學詩,他就問他,「你來學古文,你這古文能背幾篇?」這一問就問住了。李老師說「你肚子裏頭要不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你沒有資格學古文。」見到他也枉然,他沒有辦法教。你想學做詩,你肚子裏頭要沒有叁百首唐詩,你也沒有資格談詩。這樣一問,大家都傻了,就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不背行嗎?世出世間法一樣的。諸位背誦的年齡過去,現在再幹的,亡羊補牢還來得及。你肯花上個兩年到叁年時間來得及,背一部《法華經》,真正學《法華經大成》的話,叁年完成,是可以做得到。你看海仁和尚教學,背《楞嚴經文句》,就是蕅益大師的注解《楞嚴經文句》,連經文帶注解統統要背,這是你真正學《楞嚴經》。不過我們的看法,跟老和尚看法不一樣,我們要背的話,甯願背交光法師的《楞嚴經正脈》。蕅益大師確實是不錯,你看《彌陀要解》,那真是《彌陀經》注解是第一把手,可是他的《楞嚴經》,裏面不曉得他怎麼搞的,他好像還是有點天臺宗的成見。所以我們客觀的看法,《楞嚴經》的注解還是交光大師,那是個標准注解,是個好注解。可是古人的注解都深,你看圓瑛法師的《講義》深入淺出,對於我們現在初學的人來講,那是再好不過。所以你學東西,不背注解那怎麼行的?要吃苦頭、要下苦功。跟我來的,也有幾個人學《法華經》的,你看他每天在外面一天念一部,一天念一部《法華經》,那是在家居士一天念一部《法華經》。所以我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怎麼個學法?這些地方不可不知!我們自己是不是甘心情願,這一生就這麼樣空過了?還是要發憤圖強出人頭地。這一品的大意,諸位自己去研究。末後說出來:

  【大通智勝。一心也。十六王子。八識也。識本唯八。各具事理。】

  理八識、事八識,所以有十六。我特別把這些字句念出來,就是告訴諸位,一切佛經無不是表法的,無不是說我們自家心性的。你要不懂這個意思,那你就沒有門可入了,開經偈裏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處處都是講的我們心性。末後講:

  【智積。心本無爲。識則無所不爲。】

  理體上是無爲,體上是無爲,從體起用則無所不爲。體是理,用是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這就是一心。底下提出兩種修行兩句,修行必要,一個就是以識觀心,一個就是以心轉識。這兩句話,可以說把我們做功夫的要領,完全說出來,既簡單又明了。那末後有幾句:

  【如來權說寶所。】

  著重在『權說』。

  【破彼執情。】

  這是權說的義趣。

  【化城若出。寶所無方。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聲聞菩薩之可分哉。】

  這是把真實的情況,全給我們顯露出來。成佛是對未成佛說,就是我們從比喻上來說,譬如我們有病,健康是對於病痛來說。如果說病沒有了,沒有了那個健康也沒有意思,健康也沒有了,健康是對病相對而建立,沒有病怎麼顯得有健康,沒有健康怎麼會顯得有病,互相顯現的。佛與衆生也是互相顯現的,因爲有衆生才顯示出有佛,有了佛才顯示出衆生,衆生沒有了佛到哪裏去找?佛也沒有。這是禅家所謂是「兩頭坐斷」,是達到了這個境界,這是完全真實的利益。所以說你要真正悟了自性,大徹大悟之後,佛都不可得。《心經》後面講「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之智,得是所證之果。無上菩提,到這個境界能證之智沒有,所證的無上菩提也沒有,這個我們叫做究竟證。佛在《楞嚴經》裏面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第一句告訴你圓滿菩提,第二句接著歸無所得,爲什麼?本來如是。所以經文一開端「如是我聞」那個如字,是真正是妙極了,到你到如來地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這個如是妙!一個字,就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妙法,統統都包盡。一個字,放在經的前端,我們哪裏曉得這個用意?放在這個前面,佛所說一切言語,與這個如都相應,都是通達這個如,如就是自性。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3

  接著我們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記品」:

  【前品喻明遠因。則知聲聞皆是菩薩。滿慈由此開悟。是故經家連敘叁事。】

  『經家』就是結集經的人。

  【以見其意。既知影響。故心淨踴躍。贊佛希有。複作念雲。佛德無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內秘外現。深心本願。佛所備知。當爲宣說。故世尊稱其叁世佛所說法。皆爲第一。】

  『滿慈』是說法第一,他代表的說法第一。這些雖然看起來都是聲聞弟子,這個地方已經把他的本地風光泄露出來,都是『內秘外現』,內秘是什麼?都是菩薩再來,外面示現的是聲聞身。實際上不但裏面有許多大菩薩再來的,還有諸佛再來的,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你看我們現在人誰去擁護誰?若沒有嫉妒、障礙就算是不錯了,還談得上什麼擁護?佛法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等於唱戲他唱主角。諸位要曉得,唱戲如果沒有配角,這個戲唱不來的,他一個人沒有辦法,必須要有配角。而且配角還要內行,要不內行不能把這個主角襯出來,誰來唱配角?諸大菩薩與古佛再來。你們要曉得舍利弗跟目犍連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來,來在這裏故意裝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是聲聞弟子,這就是「內秘外現」。唯有這樣的行持,才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諸位千萬,腦子裏頭不要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爲什麼?我一定要在別人之上,我要做個領袖人物,我才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有這個觀點錯誤。譬如這一個手表,手表你看表面上看兩根針,它在那裏指時間,實際上裏面每個螺絲、每個齒輪,少一個它都不能動,它就會有偏差發生錯誤。所以這個功德,裏頭每個小螺絲,跟這個指針是同樣的功德,不能說哪個功德大,哪個功德小,同樣同等的。

  所以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絲釘,少一個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夠顯現出來。不但是這些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佛菩薩再來,大家同唱這臺戲,連當時的護法也不例外。你們看看經裏面所記載的,舍衛國的國王,這是大護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薩再來的,現的國王身,在家身分,來護法。你看看內護、外護都是佛與大菩薩們再來的,來唱這臺戲。不但連這些正面的是佛菩薩是再來的,連唱反調的、唱醜角的,故意在裏面搗蛋找麻煩的,提婆達多也是菩薩再來,所以才叫圓滿的功德。我們幾個人曉得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記住,將來在我們同參道友裏面,哪一個法緣殊勝,我們就要把哪個人擡起來,不要去跟人家爭去,要曉得功德是一樣的。哪個法緣殊勝,等於說這個表一樣,他來做指針,我們在裏面做齒輪,我們在裏面做螺絲釘,我們來擁護他。領袖只能有一個,不能有兩個,大家懂得這個道理,要來擁護他,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道理!所以說決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礙。你想擁護一個人,有的時候跟那個人沒有緣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幫助他,他還不要你。不要我們怎麼辦?也能擁護,我們隨時隨處贊歎他,替他宣揚。他在某個地方講經,我們處處贊歎,勸別人到那裏去聽,他在哪個地方有道場,我們勸人家去參學。我們跟他不見面,跟他不往來,擁護了,擁護的真正做到。萬萬不可這個有德的高僧,他有什麼了不起,不能跟他學,他邪知邪見你跟他幹什麼?那就到處破壞,那這不叫擁護。

  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中國人從前的道場確實是僧贊僧,譬如我這個地方是講《法華經》的,《法華經》道場,你到我這個地方學《法華》,我很喜歡你來…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