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44

  ..續本文上一頁跟我學。如果你的機緣在《華嚴》,你不想學《法華》,在《華嚴》,這個老師一定會勸他,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在某個地方,介紹你到那個地方去參學,到那裏去磨煉。這是彼此互相的贊歎,你的志趣是在《華嚴經》,我這個地方不教《華嚴經》,我雖然是《華嚴》專家,通達《華嚴》,那個法師在那邊標榜的法門,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兒去。他那個地方如果有學生要學《法華》,那個法師一定把他送到我這兒來,互相的尊重。沒有說是你學《華嚴》,不要緊,我的《華嚴》不比他差,你到他那裏去幹什麼?沒有這個道理的,互相尊重。你們去看看《高僧傳》,看看禅宗語錄,你就曉得,那個祖師一看就曉得,他因緣在哪個地方,不在我這個地方。同時學一個法門,同時學禅的,有的時候一看機緣不在我這兒,你在我這個地方開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機緣在什麼地方,他指點你,你到某個地方去參,你的機緣在那個地方,到那裏沒有幾年開悟。這什麼道理?這種本事我們能不能具有?給諸位說能。實在講很簡單,一個是志趣,一個是恭敬心,你到我這裏來,我一看看你對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沒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會問問你,你以前親近過哪些知識,在近代這些大善知識裏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這一問,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機緣不在我這裏,機緣在他那裏,爲什麼?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對我只有叁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叁分成就;你對那個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裏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夠耽誤你,我要把你推薦到他那裏去,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兩個禅師,也不見得說那個禅師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學生成敗關鍵就是誠敬,這是印祖告訴我們的,你心目當中最崇仰哪個法師、哪個善知識,你跟他學一定成就。這是世出世間法裏面可以講這是真理,教學的真理關鍵就在此地。所以求學的人第一個就是擇師,選擇老師,選擇老師就是從這裏選擇。跟定永遠不改變,這就是說有耐心,有長遠心!我對這個老師很尊敬,跟他幾個月,別的老師也不錯,心就動,就動搖了,那怎麼能成就?這不能成就。老師有道,老師沒有福報,苦得不得了,連飯都沒得吃,甯願餓死也不離開,你才會成就。那個老師沒有道,福報很大,一切享受具足,這一看那邊享受不錯還是到那邊去,那就完了。這是要我們自家會選擇。在這章裏面,就在這一品佛給我們說明,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個都想如來給他授記,佛也滿了他的願。這些人將來成佛:

  【同號普明者。】

  因爲他們是聲聞衆示現的,示現聲聞身,這個授記昨天跟諸位說,全是從事相上說的,迹門上說的。爲什麼『同號普明』?這是因爲:

  【同因四谛發明也。】

  示現的是小乘聖者隨著世尊修四谛法門,各個因『四谛』開悟,最初開悟的是憍陳如尊者。到法華會上:

  【佛許千二百。而別敘五百者。五百在會。其余在外。】

  經裏面講:

  【其不在此會。汝當爲宣說。】

  由此可知,世尊對弟子授記範圍非常之廣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幾句話很要緊,我們應當要記住,在第八頁最後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當中開始:

  【此中喻以衣下寶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貧窮。】

  這是從比喻上說,這是說一個窮子,口袋裏面裝了無價的寶珠,自己不曉得用,天天在外面討飯吃,這多可憐。這就是比喻,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與十方一切諸佛平等不二,本來是這個樣子。可是現在我們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寶珠』一樣,現在我們在六道生死輪回,就好比在要飯吃,在外面討飯,不曉得自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比喻這個。所以說是『但自迷背』,這個貧窮是冤枉受。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我們今天沒有福報,仍然受貧窮,這裏面的事與理都深,沒有入這個境界不曉得,沒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你也不會相信,你也不會懂的。我們不說別人,就是拿釋迦牟尼佛來講,佛當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樣的程度,這是世尊示現的苦行。如果說佛的福報那麼大何必要受這個苦?再問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給諸位說,示現給我們看的,他真受苦嗎?他早就成佛,這是示現。就好比唱戲一樣,戲臺上表演的,給我們做個模範,告訴我們修行,再來人修行,也要經曆這樣的磨煉。我們如果說禁不起折磨,怎麼會成就?

  我們這不要說古人,我們比起古人差得太遠了。但是你們這一代,比起我們這一代要差一大節,爲什麼?我們受的苦,你們沒受到,這個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贊歎苦行,我們受苦自己會不會感覺苦?不感覺。爲什麼不感覺?因爲我們心都在道上,把這個生活之苦、身體之苦把它忘掉,沒想到這個事情,滿腦子裏頭都是佛法,佛法裏面有所悟處、有心得,充滿了歡喜。像孔老夫子贊歎顔回一樣,那顔回在物質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飲。可是顔回樂,一天到晚樂得不得了,他樂的什麼?樂的道。他不是樂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別人,他樂的是道,法喜充滿。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窮道不窮,這是道理;最怕的什麼?身富道貧那就糟了。身可以貧,貧到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道不貧,法喜充滿。我們今天講精神生活豐富,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豐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穩的、是快樂的。下面這就說出經裏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講法華經時。種大乘種。是系珠。今與授記。即示珠。】

  這兩句話是將這個比喻的意思,給我們點出來,這是就本經來說的。下面一段,這是舉禅宗公案來做個對照,讓我們在這裏面開悟。這一節我念一念:

  【昔者南嶽參六祖。祖問曰。何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嶽不知對。】

  對不上來。

  【經八年後。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師說,我可以答得上來了。

  【祖曰。汝作麼生道。】

  這個一問一答,給諸位說,禅宗裏就是口試,就是考境界。這裏面的意思,不入這個境界人聽不懂,只有他們兩個問答的人懂,程度達到的人懂,不到這個程度的人,聽不懂。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不。曰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

  諸位要曉得這就是懷讓大師,《六祖壇經》裏面有這段公案,有這段記載。《五燈會元》、《傳燈錄》裏面統統都有,都有這個記載。

  【祖曰。如是如是。】

  這就給他印可,這是徹悟,真正徹悟。但是祖師這裏頭有兩句話我們應當要學習,『修證即不無』,你看要不要修?要修,還是要修,還是要證,「不無」就是有。『染汙即不得』,這兩句話很要緊,可見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邊不住,自己有修有證不住空,一切不染汙不住有,空有二邊不住,心清淨的,就像六祖的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身要修,還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還要做,功課一點也不放松,「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六祖大師給他印可,對的,一點都不錯。我們現在麻煩在哪個地方?好,你就是修證即不無有吧!底下有染汙,一天到晚在染汙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汙,不染汙我也不修,我無修無證,我也不修,什麼也不修也錯誤。《金剛經》裏面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汙即不得,就是無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證即不無。六祖大師雖然到這個境界,六祖大師天天修行,沒有一天不參禅,沒有一天不教學,天天領衆修行,天天爲大家講開示,接引十方的學人。所以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們應當要效法。這個底下有好幾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參馬祖這一段,這也很有趣味,這是《大珠和尚語錄》上有的。《大珠和尚語錄》在臺灣很流行,好像印過很多版,到處都可以看得到。這在禅宗語錄裏面也可以說很著名的,他的語錄好,就是簡要詳明,沒有羅嗦,沒廢話,所以大家看起來都喜歡。《大珠和尚語錄》我們過去也講過好幾遍,都是講的行門的綱領。我們讀起來確實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的,你念《大珠和尚語錄》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講是有:

  【即系即示者。】

  這個文我沒有把它完全念,你們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參馬祖。祖問曰。何處來。曰越州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求佛法。】

  你來幹什麼?我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

  這就是喝斥,你來求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你本來是佛的你不顧,你跑到我這來幹什麼?大珠說:

  【那個是某甲自家寶藏。】

  這是再接著問了。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領其旨。】

  大珠和尚一聽了這幾句話言下大悟,這就領悟。所以我們看看禅宗語錄,這一問一答那麼簡單,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見性。我們這看來看去,也照樣畫葫蘆畫一下,也來問一問、描一描,愈描愈黑,愈問愈迷惑顛倒,我們爲什麼不開悟?像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說,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的開悟,才對,那個不能開悟一定有個東西障礙。俗語所謂說茅塞在心,我們這個心裏頭有茅塞住,心竅不開,你要曉得這個茅塞是什麼,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後把這個茅塞拔除,我們心竅就開,大徹大悟。再給諸位說,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個方法,如果是一個方法,佛法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隨便說,確有其數,你們看看《教乘法數》,看看《叁藏法數》,確有其數。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都是茅塞,去掉了心開意解,這個事情要緊。我們現在茅塞拔不掉,因爲塞得太緊,沒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沒法子幫你。像這些人他的茅塞很松,好像快要掉下來,遇到這個祖師他用的巧妙方法一點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脫掉,這才能夠契入境界。

  所以我們…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