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自己是個衆生的身分,衆生身分就是自己有病,自己要曉得自己病在哪個地方,病在哪裏,要曉得如何去對治。如果真正要想病好,理論、方法懂得了之後,要真能精進,前面講善根給諸位說過,佛法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世間法裏面講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佛法裏只有一個善根,精進。但是諸位要曉得,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換句話說,是在無貪、無瞋、無癡這個基礎上精進。如果是帶著貪瞋癡的精進,那就不是精進,那在佛法裏叫懈怠、叫墮落,這點要搞清楚。我們學佛的人講我們精進,世間人他們也精進,你看現在競選多精進,他要是不精進他選不上。所以得要看精進的是什麼,你們如果要懈怠,天天打瞌睡睡大覺也精進,人家睡八個鍾點,你睡十個鍾點,你比別人精進。這裏面有善法、有惡法、有染法、有淨法,不相同,佛法裏面講精進是講淨、是講善,向這個方面來精進。大凡一個學道的人在自己沒有見性以前,都是以見性爲第一個目標,這是諸位記住,不是以弘法爲第一個目標。爲什麼?我自己還沒見道,我怎麼能弘道?我自己煩惱還沒有斷,處處還染著,我的生死不了,那我要去弘法利生,真正是泥菩薩過河的事情。
所以諸位要記住,弘法利生,過去我那個時候,我初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講兩樁事情,叫我特別要小心、要謹慎,一個是講經,一個唱念。經講得好、唱念唱得好,都容易得到信衆的擁護,信衆一多麻煩就來,當然很容易墮落,如果你的心要不定,就容易墮落。我出家剃頭的師父心悟法師,你們曉得他嗎?當年在臺灣,是臺灣佛門裏頭五虎將之一,五虎將是哪幾個?星雲法師一個,煮雲法師一個,心悟、妙然,還有個廣慈,五虎將,其中叁個還俗了。講經說法收這些徒弟很多,結果以後皈依他的女徒弟,結婚去了,現在有小孩、有事業。所以我們要是沒有相當的定力,你天天要接觸大衆,要想保持清淨不容易。就是說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天天到那裏引誘你,在那裏勾引你,你要能不動心了才能夠出去弘法利生。你要把持不住,被信徒度過去的太多了,古今中外多得很,不希奇!一天到晚在那裏勾引,你要能夠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動。這是我那個時候李老師特別提醒,所以是說這個確實是要注意。我們看看古人先成就自己,而後利益衆生,這是對的,應當是這樣的。現在人麻煩大,學了幾天佛法他就想出去講經,去招攬信徒,這個問題多了。我們連說個自不量力他還不夠資格,爲什麼?他沒有力他量什麼力?他就幹了,沒有力他也幹,學了幾天他有這個膽子,他要出去幹去。可是諸位要曉得,後來的果報這個事情麻煩大!
眼前諸位要曉得,尤其是在今天,我們這一個開發中的社會,現在我們講開放的社會,富裕的社會,得財富、得名利不難,很容易。眼前貪圖一點享受,容易做得到,這後來果報怎麼辦?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千萬不要以爲「我又沒有見到。」你要把眼睛睜大一點,你去看看現在社會上一天到晚都是果報。前天一批淨業林的居士一百多人到此地來觀光,那些人裏頭好多我都認識,裏面一個老居士,就給我講了兩樣因果報應的事情,就是最近這兩年的事情,眼看事實的事情,擺在面前的事情。你們再看看報紙上、雜志上稍稍留意這個事件,因緣果報真的擺在我們面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一定有果報。你想到果報你就對於造因要謹慎,佛法裏頭常講「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來了你後悔也沒辦法,只有逆來順受。要想離開惡的果報、不好的果報一定要斷因,不可以造惡業,不可以造惡因。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起心動念要就道,就要曉得將來是什麼結果;如果我不想那個果,我就不造這個因。所以諸位要是時時刻刻能夠爲將來果報上著想,我就可以斷定你不造惡業,爲什麼?因爲你不願意受惡報。這是個覺悟的人才能做到,他的眼睛明亮,覺悟的人才能做到!
凡夫爲什麼?迷惑顛倒,他見不到,或者見到了他也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大概還沒有到,現在還沒有關系,還沒有到,等到時辰到的那一天來不及!千萬不要以爲,看到經上講的張善和十念還可以往生,現在多造點惡業沒有關系,等到臨死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救我,還可以來得及。十念往生真的,這也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曉得,張善和的十念,臨死的時候頭腦清楚,人家叫他念佛,他真的趕緊念。你能不能保證你死的時候清清楚楚?如果你的病一重,病了幾天迷惑顛倒,聽到佛號都聽不清楚,那不就糟了糕了,這個事情也是事實。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臨濟寺有個居士,念佛會裏面的,很虔誠的一個老居士林道棨,他是臺灣銀行的襄理,也很有身分、很有地位,虔誠的一個念佛的人,他死的時候癌症死的。病重的時候我們去看他,他就告訴我佛號念不進去,不但念不進去,聽到佛號就討厭,業障!你說這怎麼辦?所以我們從這些事實上來觀察,能夠理解到張善和他是菩薩再來,那示現給我們看的,那個人有多大的福報,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所以到臨命終時,最後的時候還能夠修忏悔法十念往生。我們千萬不要看到張善和十念往生,多造點罪業沒關系,到後來還來得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可以存這種僥幸的心理,要腳踏實地老實修行,諸位要知道,老實人可貴!世間人所以不能成就也可以說不老實,所以他不能成就,老實人一定成就。底下這個後面一段,大家自己看一看,公案都很有趣味,你要能看懂的話,那這個意味就非常深長了。末後有幾句話總結這個叁段公案:
【若能直下承當。原從本得。】
這兩句話很重要,可見得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直下承當』?而諸佛菩薩、曆代祖師,實在就期望我們「直下承當」。末後這兩句話是很深重的教誡。
【苟執教道爲然。阿誰不名迷背。】
這裏面的問題就執著,如果你要是執著教、道以爲是然,就是執著在經教裏面,不曉得它裏頭真正的意思,不能直下承當,不曉得經裏面每字每句,都是說的我們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你要是心外求法的話,哪個不叫做『迷』、不叫做『背』,迷失了本性,背覺合塵。諸位要曉得,言語是聲塵,文字是色塵,你迷在這裏面,你豈不是背覺合塵?那個真下承當的人,背塵合覺,正是經裏面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是旨,這是真的。好,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二十四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24
請掀開講義第九頁,「授學無學人記品」,這個以下幾品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到。
【阿難是佛之弟。羅雲是佛之子。】
『羅雲』是羅睺羅尊者。
【授記居於後者。自外而內。自疏而親。以顯先人後己。平等之至也。】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佛法這是超越了世間法,佛法裏面常講「怨親平等」。既然是平等,哪裏還有先後、內外、親疏?可是佛畢竟是在世間弘法,所以對於世間的習尚並不破壞。所謂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對這個世間法他不破壞。而且在世間法裏頭示現一個榜樣教給我們,這個地方也就是示現給我們做樣子,我們應當要學習。無論在什麼場合要記住,多替別人著想,這樣才能夠培養菩提心。菩提心是學佛的基礎,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菩提心的培養,確實就是要從先人後己著手。菩薩不起心動念則已,這一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別人,而不是專想著自己。我們也可以說,菩薩與凡夫起心動念之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想想,我們二六時中起心動念是爲自己想,還是爲衆生想?這些地方就是要學習的。在《法華經》裏面,從「授記品」以來,我們看佛爲菩薩、聲聞大衆授記,而把他自己一個小弟,跟他的兒子擺在最後,最後再給他們兩個授記,這個意思就是此地講的兩句話,『自疏而親,先人後己』,就是教我們這個兩句話。
【二人之記。劫國莊嚴壽命眷屬。皆出菩薩之上者。明其因深也。】
這兩個人不是普通的人,他們是無量劫來,與釋迦牟尼佛可以說密切的配合教化一切衆生。底下尤其說得清楚:
【阿難與佛。同時發心。】
換句話說,他們兩個程度原來是相等的。
【不取速證。堅誓護法。】
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證果成佛,而阿難尊者則示現護持。你看在迹象上來說,他是世尊的侍者,做侍者,我們所看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上的護持,照顧釋迦牟尼佛的生活。佛滅度之後,負責結集經典,這是阿難尊者他的事情,這個結集經典。從這兩樁大事情來看,他是佛的真正護法人,不只護持這一次,所以他的功德跟佛沒兩樣。在此地也是勸勉我們要發心護法,你要說護法究竟什麼樣的功德,你讀《法華經》這一品,你就曉得功德之大,不可思議,在諸菩薩之上,有這麼大功德。因爲縱然有弘法的人,如果沒有護法的人,這個弘法效果也非常有限,不能夠教化廣大的衆生,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所以將來諸位學成之後,不一定是各個都成爲弘法的人才,同學當中哪個有福德因緣,有這種成就,我們別人要共同起來護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如果諸位有這樣的見地,佛法必定能夠興盛,這是菩薩行。千萬不可以看到別人有點成就,我們嫉妒、障礙,他在弘法,我們把他破壞,阻撓他,罪過就無量無邊。是不是真的能夠把他破壞了?給諸位說不能,不但不能,反而幫他更快的成就。
爲什麼?一般講他發心他做這樁善事,譬如說我們講一部《法華經》,這個了義的經。我們如果說把他破壞,他講不成了,他講《法華經》的功德沒有了。其實不然,人家已經滿了,你們去讀讀大經,「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你這一阻撓他不講功德圓滿,你要不阻撓的話,必須他要把經講完功德才圓滿;你把他一破壞、一阻撓,他倒省了事,他不要講功德圓滿。你們想想看,你能破壞別人嗎?自己造了業,他人家是圓圓滿滿的…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